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4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4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43篇 |
内科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32篇 |
特种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99篇 |
预防医学 | 45篇 |
药学 | 21篇 |
中国医学 | 2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为了解我市股票交易市场的卫生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其环境卫生质量,为广大股民提供一个良好的股票交易场所,于2003年12月,对我市5家股票交易市场环境卫生质量进行了卫生学调查。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2.
43.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认为其发病是由于机体对自身周围神经髓鞘的异常免疫反应所致[1,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是T淋巴细胞膜上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mIL-2R)之a肽链经酶裂解脱落入体液而成,是T淋巴细胞激活的可溶性标志,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3]。为探讨GBS与stL-2R水平的关系,我们对一组GBS ,患者sIL-2R水平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资料(1) GBS组 28例,均为急性发病。男15例,女13例,年龄12~63(32.3… 相似文献
44.
脑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leukin-2receptor, SIL-2R)是活化的T细胞膜上的●肽链成份,是反映T细胞激活的可溶性标志,与许多疾病的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许多研究发现,机体免疫功能改变既与脑动脉硬化有关,也与脑血管病发生后的病理改变有关。本研究通过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4例脑梗塞患者血清SIL-2R水平,目的在于探讨其在脑梗塞发生后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脑梗塞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年龄45~85岁,平均63.28±12.82岁。均为我院神经科初次发病的住院患者。诊断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脑梗塞体积采用多田公式计算;T=π/6×长轴×短轴×层面厚度。伴有免疫性及感染性疾病以及应用了影响免疫功能药 相似文献
45.
背景: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对各种损伤产生强烈反应的特性,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大量表达、活性增强,这种由常态转变为反应性状态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是目前研究热点。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3/11在泸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20只、实验组20只。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为深圳新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模型组、实验组利用鼠脑立体定向仪、采用断尾取自体血法制备脑出血动物模型,假手术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自体血,余干预措施与模型组一致。造模1 h后,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60 μg/kg,余2组未注射任何物质。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干预后6 h,24 h,48 h,72 h,7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
结果:假手术组未见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模型组干预6 h即有少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表达,48 h后开始增多,至72 h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量达高峰(P < 0.05),7 d后仍有大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表达,但较72 h时有所减少。实验组干预6 h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与模型组相似,干预24 h,48 h,72 h,7 d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 P < 0.05),细胞变形程度减轻。
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抑制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可能对损伤脑组织重建和功能恢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脑室出血后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探讨其在脑室出血中的损伤作用,对诊断疾病、预测病情及预后、指导治疗有着实际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室出血组(IVH组).IVH组取自体动脉血方法制备大鼠原发性脑室出血(PIVH)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只切开头皮和颅骨钻孔,不做自体动脉血注射.分别在术后5个时间点取脑干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其含量.结果 IVH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在6h、1d、3d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6h开始逐渐升高,1d达最高峰,在注血3d后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结论 IVH后,大鼠脑干组织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加,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在脑室出血后脑组织损伤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对外周组织产生继发性损害,导致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47.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改变的特点及其对L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无认知功能障碍的LA患者及40例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P300检查,并与40名同年龄组健康人对照。结果: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P300各波N1、P2、N2、P3潜伏期延长,N2、P3波幅降低,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300的异常率为55.0%,其中以P3波潜伏期及波幅改变最明显。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仅P3波波幅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300的异常率为25%。P300的异常和LA的严重程度及并发症相关。结论:P300检查可作为LA患者认知功能评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8.
亚低温改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低温技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的影响,探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4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亚低温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SOD和丙二醛的测定。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犤治疗组(13.67±6.24)分;对照组(18.64±8.67)分,P<0.05犦,血清SOD活性显著提高犤治疗组(1.91±0.26)nkat/L;对照组(1.56±0.24)nkat/L,P<0.01犦,丙二醛水平明显降低犤治疗组(9.54±1.42)μmol/L;对照组(11.46±1.63)μmol/L,P<0.01犦。结论:亚低温治疗技术可以明显改善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其清除自由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亚低温技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的影响,探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4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亚低温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SOD和丙二醛的测定。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组(13.67&;#177;6.24)分;对照组(18.64&;#177;8.67)分,P&;lt;0.05],血清SOD活性显著提高[治疗组(1.91&;#177;0.26)nkat/L;对照组(1.56&;#177;0.24)nkat/L.P&;lt;0.01],丙二醛水平明显降低[治疗组(9.54&;#177;1.42)μmol/L;对照组(11.46&;#177;1.63)μmol/L,P&;lt;0.01]。结论:亚低温治疗技术可以明显改善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其清除自由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0.
黄芪总苷和三七总皂苷配伍对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和TIMP-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黄芪总苷(AST)和三七总皂苷(PNS)配伍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与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11oproteinase-1,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C57BL/6N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AST和PNS配伍高、中、低剂量组、AST单用组、PNS单用组及依达拉奉组,连续给药4 d后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0 min,再灌注24 h,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HE染色检测海马区病理形态,用Western-blot法检测MMP-9与TIMP-1蛋白在脑组织的表达。结果:各药物组神经元存活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以配伍中剂量组作用显著,析因分析表明AST(110 mg.kg-1)与PNS(115 mg.kg-1)配伍具有协同的交互作用(P0.01)。各药物组脑组织MMP-9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而TIMP-1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且以配伍中剂量组作用显著,两药配伍均具有叠加的交互作用(P0.05)。结论:AST110 mg.kg-1与PNS 115 mg.kg-1配伍具有协同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缺血脑组织MMP-9,TIMP-1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