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慢性骨髓炎为骨骼系统感染性病变.属于中医附骨疽范畴.出自<肘后救卒方>一书.中医对骨化脓性感染早有认识.<金疮肠断候>一书将化脓性骨感染分为附骨痛肿(急性)和附骨疽(慢性)两类型,并加以明确论述.  相似文献   
42.
背景:目前,器官移植受者所面临的最大危险来自移植后感染。随着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器官来源严重短缺,大量边缘供者器官被采用,通过移植过程将供者的感染性疾病传播给受者的病例时有报道,其中包括一些罕见疾病的传播。2009年美国传染性疾病咨询委员会提出包括肿瘤在内的源自供者的传染性疾病的等级评判标准,为源自供者的受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统一的标准。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源自供者的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感染性事件的研究概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2000-01/2010-01有关源自供者的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感染性事件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transmission,organ transplantation"。中文检索词为"器官移植,供者,传染"。同时根据所获得的文献进行引文检索并对部分疾病进行补充检索。排除组织移植、不切题、重复或陈旧性文献。结果与结论:共保留48篇文献进一步分析。近10年来,源自供者的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感染性事件的报道涉及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传染,但绝大部分为罕见疾病的报道。源自供者的受者感染性事件的发生,无疑对目前广泛适用的供者筛查标准提出了挑战,但其毕竟只是小概率事件,并不影响器官移植的开展。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患者36例,其中T2~32例,T3~42例,T4~53例,T5~65例,T7~810例,T8~96例,T9~104例,T11~124例。术前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21例,D级10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为11.25~48.32°,平均35.34°。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未出现复发。术后患者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所有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在位,无松动、塌陷及断裂。术后后凸畸形纠正0.89~27.63°,平均16.20°,随访1年未见明显丢失。结论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够一期完全清除结核病灶,脊髓减压,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椎结核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评价用氢氧化钙处理根管后肿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方法将60个单根管牙髓坏死的病例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20例.A组病人根管进行一次就诊处理,B组病人根管进行2次就诊处理但根管内不用任何药物,C组病人进行2次就诊处理并用氢氧化钙处理根管一周.所有病人在每次处理后均观察72 h.疼痛和肿胀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记录在表.数据用SAS软件的卡方检验和GENMOD检验. 结果第一次就诊后,C组病人疼痛发生率最低(25%),B组最高(50%);C组病人肿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 治疗的类型(一次就诊和治疗间期用氢氧化钙的二次就诊)并不影响疼痛的程度.C组病人肿胀的严重程度最轻.结论 采用二次根管治疗法并于治疗期间应用氢氧化钙根管内封药有利于减少根管治疗肿胀和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石菖蒲不同提取部位灌服对小鼠消化管的影响。方法雄性NIH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灌胃组、水提液灌胃组、去油水煎液灌胃组和挥发油灌胃组,每组8只。各组对应灌服(0.2 g石菖蒲/10 g体质量),连续4周。灌服后3个月,麻醉状态下处死小鼠,观察小鼠的消化管,并相应取材做HE染色。结果经大体观察,与生理盐水灌胃组相比,石菖蒲不同部位灌服组各消化管形态和结构正常,未见肉眼可见的异常增生、糜烂和溃疡。粘膜色泽、纹理和结构正常。HE染色显示,各消化管显示正常组织学结构。结论石菖蒲不同药效部位灌服,未对小鼠的消化管造成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5-氟尿嘧啶磁性纳米脂质体(MNLF)的最佳制备方法,并观察其理化性能.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对筛选出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磁性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粒径分布为指标综合评价,以药物与磷脂的比例、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油水相的比例、冻融温度等为考察指标,分析了不同制备方法对脂质体性质的影响.最后选用逆向蒸发法结合冻融法制备MNLF,最佳方案为A3B3C2D2及蛋黄卵磷脂(PC):去氧胆酸钠(SD)为10∶ 1,冷冻温度为-10℃,以包封率、外观、粒径变化、渗漏率、胶体ζ电位和pH值等为评价指标,对MNLF的物理化学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 制备的MNLF的平均粒径为450nm,平均包封率为69.5%,ζ电位为-39.0mV,pH值为6.91,有较好的稳定性,磁响应性好.结论 以改良的逆相蒸发法+冻融法制备的MNLF粒径小、包封率高、磁响应性好.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观察人乳腺癌组织中硒结合蛋白1(SBPl)和凋亡调节蛋白(Caspase-3)的表达,探讨SBPl和Cas-pase-3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乳腺癌中SBPl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并与癌旁相对正常组织、乳腺良性病变组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BP1、Caspase.3在癌旁相对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86.6%;在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93.3%、73.3%;在乳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82.1%、57.1%。乳腺癌组织中SBP1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癌旁相对正常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乳腺癌组织中SBPl与Caspase-3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乳腺癌组织中SBP1和Caspase-3的表达下调,提示SBPl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来抑制肿瘤的增殖,为进一步对硒诱导SBPl治疗乳腺癌的作用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对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的ART(400 nmol/L、800 nmol/L、1.6 μmol/L、3.2 μmol/L)作用于NSCs 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其对NSCs增殖的影响.促增殖作用明显的800 nmol/L ART组加入10 μmol/L PI3K-Akt通路阻断剂(LY294002),采用CCK-8法检测该通路对NSCs增殖的影响;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LY294002组、800 nmol/L ART组、800 nmol/L ART+ LY294002组,待细胞培养24h时,行Ki-67免疫荧光染色观察ART对NSCs增殖的影响及PI3K-Akt通路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Nestin、Akt及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800 nmol/L ART组在波长450 nm处的光密度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在加入LY294002后,其光密度值明显下降(P<0.05),与空白对照组水平相当;②Ki-67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800 nmol/L ART可促进NSCs增殖,LY294002可抑制这一作用;③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表面标志蛋白Nestin及p-Akt蛋白表达水平在800 nmol/L ART组明显上调,在加入LY294002后两者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结论 ART可在体外促进SVZ区NSCs的增殖,其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接受OLIF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的疗效。患者采用斜前方入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术、OLIF术联合后路CBT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椎间隙恢复高度、椎间融合时间等,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 结果 32例患者中,单节段患者25例,两节段5例,腰椎退行性变术后邻椎病2例。所有患者获得1~2年(平均1年)的随访。患者椎间隙恢复高度、腰椎前度角度、侧弯纠正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时间为(3.2±1.3)月,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5±2.8)分下降至(2.5±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由术前(48.7±19.7)%下降至(15.2±9.6)%,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盘切除减压术、OLIF术联合后路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创伤小、并发症少,对骨质疏松患者和邻椎病患者手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