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采用山羊下颌无牙区及下颌第一前磨牙区构建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的动物实验模型,并研究此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陕西关中山羊6只,选取一侧山羊下颌无牙区至下颌第一前磨牙根尖下方行矩形截骨,安装骨牵张器,间歇7d后牵张增高牙槽嵴,1次/d,1mm/次,共加力8d。分别固定4,8周后取材。行X线,临床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平均牙槽嵴增高分别为7.5,7.0mm;X线片示:牵张后4周,牵张间隙已被新生骨组织所充填,新生骨较原有骨密度低。牵张后8周,新生骨密度与旧骨相同。组织学观察显示:牵张后8周有成熟的骨小梁及骨皮质形成。牵张区牙齿牙髓结构正常。结论:山羊下颌无牙区及下颌第一前磨牙区可作为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新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口腔溃疡散联合甲硝唑口腔粘贴片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解放军第二五四医院诊治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饭后使用甲硝唑口腔粘贴片,用棉签擦干黏膜后,粘附于口腔患处,1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腔溃疡散,用消毒棉球蘸取适量药物擦于患处,3次/d。7 d为1个疗程,两组持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炎性因子水平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4.00%、9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者口腔溃疡数目、口腔溃疡直径、症状消失时间和溃疡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24.00%,显著高于治疗组的8.00%;治疗后,对照组复发间隔时间为(12.26±3.45)d,显著短于治疗组的(30.28±8.56)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溃疡散联合甲硝唑口腔粘贴片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口腔溃疡大小和数目、VAS疼痛评分,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腭裂修复术及年龄对中耳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腭裂患者中耳功能障碍听力损失发病特点、腭裂修复术及术前年龄对听力的影响 ,了解腭裂患者分泌性中耳炎鼓室分泌物细菌培养情况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住院 12岁以下腭裂患者 6 0例 ,在术前、术后 6个月分别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声阻抗进行听力及中耳功能检查 ,术前鼓室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腭裂患儿术前听力损失发生率为 74% ,异常鼓室图为 80 % ,3岁前达 81% ,术后 6个月患者听力有一定程度恢复 ,异常鼓室图占 42 % ,鼓室分泌物细菌培养 ,G+ ,G-细菌阳性率分别为 2 3% ,2 4% ,且多为低毒性条件致病菌。结论 腭裂患者听力损失在婴儿时期已经存在 ,且听力损失严重 ,随年龄增大听力有所改善 ,听力损失与腭裂部位类型无关 ,早期修复腭裂有助于咽鼓管功能恢复 ,避免或减少听力损失 ,有利于语言发育 ,腭裂伴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有别于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早期中耳置管能改善听力 ,并对腭裂患者听力损失原因及腭裂修复时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17.
1985年Matusmoto首先报道了在CT导引下行脑溢血血肿穿刺置管尿激酶注入的新术式,随后我国也有多组报道。为更好的评价该手术的临床效果,我们进行了体外模拟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血浆对尿激酶溶血效果的影响(实验1)择机于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人转化生长因子β1(human transform growth factor-β1,hTGF-β1)基因转染犬自体牙龈成纤维细胞(gingival fibroblast,GF)在治疗人工Ⅱ度根分叉骨缺损中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将hTGF-β1基因转染后的犬自体GF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与海螵蛸骨天然纳米羟基磷灰石(cuttlebone-transformed nanometer hydroxyapatite,CBHA)体外复合,制备犬下颌前磨牙区的Ⅱ度根分叉人工骨缺损模型,应用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方法将36颗犬前磨牙分为以下4组:①阴性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直接缝合;②阳性对照组:置入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PDLC)-CBHA复合物;③转染GF组:置入hTGF-β1基因转染犬GF-CBHA复合物;④未转染GF组:置入犬GF-CBHA复合物.每组9颗牙.对各组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测量,并作示踪实验.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转染GF组、阳性对照组均可显著促进根分叉区牙周组织的再生(P<0.01),两组的新生牙骨质高度(NC)、新生牙槽骨高度(NB)及新生结缔组织高度(NCT)分别为:(2.97±0.50)、(4.29±0.26)及(4.73±0.06)mm;(3.09±0.26)、(4.46±0.25)及(4.69±0.10)mm,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转染GF组虽可促进牙槽骨再生[NB=(3.46±0.32)mm],但牙根有一定程度的吸收;示踪实验显示:转染后的GF在新生牙槽骨及牙周膜组织中均可发现.结论 hTGF-β1基因转染后的犬自体GF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与CBHA体外复合后在人工Ⅱ度根分叉骨缺损的治疗中有显著的促牙周组织再牛的作用,参与了新牛牙槽骨及牙周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分区缝扎加硬化剂注射治疗颌面部大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颌面部大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对13例发生于颌面部,病变φ超过15cm并累及多个解剖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分区缝扎,然后于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结果:经1次缝扎加硬化剂注射后治愈8例;经2次缝扎加硬化剂注射后治愈4例,经3次治愈例。结论:采用分区缝扎加硬化剂注射治疗面部大型海绵状血管瘤可缩短疗程,减少硬化剂用量和提高硬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验非血管化游离植骨块的活力,观察新骨来源和生成情况,进一步探讨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的愈合机制。方法:取15只转染绿色荧光蛋白的C57BL/6小鼠,截取一侧5mm股骨(完整保留骨膜及部分肌肉附着),植入同近交系非荧光小鼠的5mm股骨缺损区,术后3d、1、2、3、4周连续组织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术后3d:移植组织及其周边表现为炎症反应:出血、炎细胞浸润、移植骨少量吸收。1周时骨吸收达到高峰,破骨细胞大量增生,未分化间充质细胞聚集,新骨开始形成。1例新生骨在术后2周开始大量增生,1例3周时逐渐矿化成熟,1例4周时新骨与余留移植骨已不易区分。部分移植肌肉和新生骨组织术后有绿色荧光表达。结论:完整保留骨膜和部分肌肉附着的非血管化游离植骨块在短期内可以部分保留自身活力。新生骨大部分源于移植骨本身,移植骨膜在新骨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