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的中位生存期,探究影响MDS患者生存期的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8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治的自愿接受益髓浓煎方联合西药治疗的MDS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至死亡或观察截止,记录其中医证型及血液、骨髓等检查,分析评估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57例患者中位生存期30个月,其中65周岁以下较高危组患者中位生存期30个月,长于国内报道的27个月以下。8例接受地西他滨联合中药治疗的较高危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7个月,长于文献报道的单纯西药治疗的13个月。津液内停、实热的出现影响患者生存。结论:部分分组MDS患者生存期较单纯西药治疗延长,提示没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条件的MDS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在生存期上获益。中医证型与MDS危险分层存在相关性,实邪的出现提示预后不良,生存期缩短,因此,中医药参与MDS治疗不能单纯采用“补益”中药治疗,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对较高危组患者采用一定“祛邪”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的分泌状态。方法:纳入研究的ITP患者35例,健康对照组28例。应用Aim Plex流式高通量多细胞因子检测技术检测IL-8、IL-17A、IL-22、TNF-α、IFN-γ、IL-4、CD40、CD40L、TGF-β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促炎因子IL-8、IL-17A、IL-22、TNF-α和IFN-γ在ITP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而抑炎因子IL-4、CD40L、TGF-β和IL-10在ITP组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ITP组CD40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TP组和对照组细胞因子TNF-α表达水平均与血小板计数显著相关(ITP组r=0.64,P=0.04;对照组r=-0.41,P=0.02),两组CD40、TGF-β、CD40L、IL-8、IL-17A、IL-22、IL-10、IL-1β、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均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TP患者存在有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的失衡现象。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受到细胞因子TNF-α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共存,三种医学模式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虽然三种医学模式共存,但是中西医之争已经百年。这百年来,在人类医疗活动中,中医的所占份额逐渐缩小,西医所占比例逐渐加大,中西医结合在中西医相争的环境中出现。那么,这三种医学模式到底哪种更适合为人类健康服务?中西医能否结合?怎样结合?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中医、西医的哲学观、方法论、药物理论等进行思考,对目前中西医结合的现状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Tet)对耐三苯氧胺(TAM)的人乳腺癌细胞MCF 7/TAM逆转耐药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Tet对MCF 7/TAM 细胞的药物毒性及其逆转耐药效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et对MCF 7/TAM 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基因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CF 7/TAM 细胞MRP1蛋白变化。结果 Tet对MCF 7/TAM细胞有明显逆转耐药作用,非细胞毒性剂量(0.625 μg/ mL)的Tet逆转耐药倍数为2.0。Tet作用于MCF 7/TAM细胞后,能够下调MRP1基因(P<0. 05)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Tet可逆转MCF 7/TAM细胞的耐药性,逆转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的MR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复方浙贝颗粒(CZBG)联合三苯氧胺(TAM)对LCC2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对血清TGF—β1的影响。[方法]建立耐TAM乳腺癌细胞的LCC2动物移植瘤模型,将动物分为对照组、TAM组、阿霉素(ADM)+TAM组、CZBG+TAM组、ADM+CZBG+TAM组.分别比较各组瘤重,肝、脾、子宫脏器指数及血清TGF—β1浓度差异。[结果]CZBG+TAM、ADM+TAM的抑瘤率分别为54.25%和52.05%。CZBG+TAM与单纯TAM组相比较,子宫指数有所降低(F=4.742,P〈0.05)。CZBG+TAM组和ADM+CZBG+TAM组血清TGF—β1浓度分别为482.95±80.44pg/ml和416.08±76.19pg/ml,与对照组(153.76±55.021pg/m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683,P〈0.05)。[结论]CZBG能够提高TAM对LCC2移植瘤的抑制率,并且可能通过升高血清TGF-β1浓度来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医证型分布、遗传学检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老年AML患者的中医证型、基因检测、染色体检查结果及生存期资料。结果 59例老年AML患者中医证型以邪盛正虚证、气血两虚证为主。染色体突变的例数在气血两虚、邪盛正虚患者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WT1基因突变与未存在WTI基因突变组、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评分<5分与≥5分组、<4分与≥4分组、D-二聚体(D-D)≤1 mg/L与>1 mg/L组、存在出凝血异常与不存在出凝血异常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染色体检查或有助于区别老年AML患者中医证型,WT1基因突变,D-D及ISTH评分对评价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免疫功能状态。 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就诊的ITP确诊患者40例,其中慢性22例(慢性组)、新诊断9例(新诊断组)、持续性9例(持续性组),24名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h1、Th2、Th17、Treg、Breg细胞的表达。ITP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 结果ITP患者Th1、Th1/Th2高于健康对照组[(16.88±9.02)% vs(8.83±5.30)%、(10.9±9.08)% vs(4.61±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53,P=0.001;Z=-3.596,P=0.001),Th17、Breg、Th17/Treg低于对照组[(1.02±0.37)% vs(1.41±0.38)%、(1.35±1.37)% vs(2.07±0.86)%、(1.01±0.37)% vs(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41,P=0.002;Z=-5.963,P=0.001;Z=-1.693,P=0.009)。新诊断组、持续性组和慢性组3组的Th1、Th1/Th2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12±7.72)% vs(13.11±3.83)% vs(18.75±10.38)% vs(8.83±5.3)%、(11.63±8.77)% vs(7.77±3.43)% vs(12.03±10.65)% vs(4.61±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4.83,P=0.002;Z=13.363,P=0.004);3组的Th17、Breg、Th17/Treg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91±0.28)% vs(0.98±0.54)% vs(1.07±0.33)% vs(1.41±0.38)%、(1.77±1.58)% vs(1.14±0.52)% vs(1.26±1.54)% vs(2.07±0.86)%、(0.15±0.07)% vs(0.16±0.09)% vs(0.18±0.01)% vs(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04,P=0.018;Z=35.731,P=0.001;Z=3.200,P=0.030);3组Th2细胞和Treg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Th1、Th1/Th2、Th17、Breg、Th17/Treg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TP免疫发病机制包括T和B细胞功能紊乱,T细胞表现为Th1/Th2与Th17/Treg失衡。不同分型ITP患者免疫细胞表现差异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贝母素甲抑制耐三苯氧胺人乳腺癌细胞MCF-7/TAM的增殖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检测贝母素甲作用于MCF-7/TAM细胞后的抑制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表达变化。结果:贝母素甲对MCF-7/TAM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作用48h后能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P0.05)。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表达减弱(P0.01)。结论:贝母素甲可抑制MCF-7/TAM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益气养血补肾法中药制剂联合康力龙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4~2017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就诊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纳入31例,对照组采用康立龙、环孢素A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中药方气养血补肾治疗,两组治疗期间均采用相同辅助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造血正负调控因子(IL-4、IFN-α)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3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CD8+均较治疗前下降,CD4+/CD8+值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3+、CD4+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Th1、Th1/Th2比值均降低,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Th2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两组IFN-γ数量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IL-4数量有所提高,差异不明显。结论益气养血补肾方联合康力龙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相关的造血调控因子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白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观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的一生分为四季,即春、夏、秋、冬,以配人的生、长、壮、老、已。围绝经期是生命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人生从中年向老年过渡的时期,正值人生的“夏秋之交”,是女性生命的转折点。如果机体能够适应这种改变,在新的条件下达到阴阳平衡,则不会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反,如果机体各个组织器官不能适应这一改变,或对这一改变适应不良,机体则出现一系列症状,即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