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42篇 |
免费 | 722篇 |
国内免费 | 19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0篇 |
儿科学 | 90篇 |
妇产科学 | 69篇 |
基础医学 | 374篇 |
口腔科学 | 53篇 |
临床医学 | 1301篇 |
内科学 | 532篇 |
皮肤病学 | 41篇 |
神经病学 | 133篇 |
特种医学 | 313篇 |
外科学 | 304篇 |
综合类 | 2357篇 |
预防医学 | 879篇 |
眼科学 | 107篇 |
药学 | 851篇 |
45篇 | |
中国医学 | 900篇 |
肿瘤学 | 23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73篇 |
2023年 | 432篇 |
2022年 | 481篇 |
2021年 | 628篇 |
2020年 | 545篇 |
2019年 | 435篇 |
2018年 | 363篇 |
2017年 | 227篇 |
2016年 | 248篇 |
2015年 | 213篇 |
2014年 | 503篇 |
2013年 | 455篇 |
2012年 | 502篇 |
2011年 | 458篇 |
2010年 | 410篇 |
2009年 | 370篇 |
2008年 | 358篇 |
2007年 | 264篇 |
2006年 | 303篇 |
2005年 | 218篇 |
2004年 | 152篇 |
2003年 | 135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99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目的兼顾患指的功能和患者的心理,选择进行型拇指先天性巨指症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进行型拇指先天性巨指症采用一侧神经切除、两侧神经部分切除、完全保留两侧指神经、截指、食指拇化术等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5年。一侧粗大指神经、血管、周围脂肪及皮肤切除术,末节指骨切除不保留指甲截指术。去除神经侧感觉欠佳,外观差,功能有所改善,疗效差;双侧粗大指神经纵形部分切除,一侧皮下脂肪及皮肤切除,指骨部分切除(纵形或横形),末节指骨切除保留指甲。患指感觉较术前差,外观、功能改善不明显,疗效差;保留两侧粗大指神经,一侧皮下脂肪及皮肤切除,并向对侧锐性剥离,切除皮下过多的脂肪组织,切除指端部分皮下脂肪、皮肤及甲床甲体,指间关节融合矫形术。患指外形与功能改善明显,感觉良好,患者很满意,疗效好;拇指截除、食指拇化。患指感觉良好,功能可,但外观差,患者思想负担重,疗效不满意。结论进行型拇指先天性巨指症选择保留两侧粗大指神经,一侧皮下脂肪及皮肤切除,切除指端部分皮下脂肪、皮肤及甲床甲体,指间关节融合矫形术,术后疗效较理想。 相似文献
993.
淫羊藿次苷Ⅱ对大鼠阴茎海绵体压力、平均动脉血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淫羊藿次苷Ⅱ是淫羊藿中提取分离的单体,为了解淫羊藿次苷Ⅱ对阴茎性功能障碍(ED)的疗效,通过体内试验观察其对阴茎海绵体压力和平均动脉血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麻醉下游离大鼠左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阴茎海绵体,允别插管与电生理仪连接;游离左侧海绵体神经(CN),采用电生理仪刺激器连接双极电极刺激;检测不同浓度的淫羊藿次苷Ⅱ在刺激CN后对阴茎海绵体压力(ICP)和平均动脉血压(MAP)影响,淫羊藿苷、西地那非、罂粟碱作为对照组.同时观察可溶性环鸟苷酸(sGC)抑制剂H-[1,2,4]噁二唑[4,3.A]喹喔啉(ODQ)、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LNNA)及一氧化氮生成抑制剂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对淫羊藿次苷Ⅱ(10~(-4)mol/L)诱发ICP/MAP变化的影响.结果 4组药物均剂量依赖性显著提高ICP(P<0.01),淫羊藿次苷Ⅱ、淫羊藿苷和西地那非对MAP无显著影响(P>0.05),而罂粟碱浓度达10~(-4)mol/L后,即可显著降低MAP(P<0.01).在受试浓度下,LNNA、MB和ODQ可显著抑制淫羊藿次苷Ⅱ诱发的ICP变化(P<0.01),对两地那非诱发的ICP变化无影响(P>0.05).结论 淫羊藿次苷Ⅱ和淫羊藿苷呈剂量依赖性地提高大鼠阴茎勃起功能(ICP),淫羊藿次苷Ⅱ效价强度为淫羊藿苷的2.44倍,对平均动脉血压没有显著影响,其机制可能与增强阴茎海绵体NO-cGMP通路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94.
衰弱是近年来老年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多系统生理功能减退导致机体对于应激事件的反应能力下降。研究表明,除年龄外,衰弱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近年来,疼痛与衰弱发生的关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简介了目前最常用的衰弱评估工具,并综述了疼痛与老年衰弱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可能机制,探...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应用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序贯镇痛治疗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拟手术的60例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24h、12h给予口服塞来昔布(200mg),术毕使用镇痛泵2d,术后3h开始使用帕瑞昔布钠(40mg,2次/d)静注,连续使用3d后改为口服塞来昔布(200mg、2次/d);对照组术前24h、12h给予口服曲马多片(10mg),术毕使用镇痛泵2d,术后3h开始使用曲马多注射液(100mg,2次/d)静注,连续使用三天后改为口服曲马多片(10mg、2次/d)。分别记录静息、活动时(6、12、24、36、48、72h)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前、术后7d及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及术后需要止痛药援助情况。结果手术前两组疼痛程度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别(P〉0.05);观察组术后静息、活动时(6、12、24、36、48、72h)的视觉模拟评分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别(P〉0.05),手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需要止痛药援助情况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夜间睡眠满意度调查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OX-2抑制剂序贯治疗在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镇痛中效果确切、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副作用小、改善手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加快患肢功能锻炼及改善睡眠状况,适合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镇痛。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构建大鼠深部组织损伤模型,观察和评价该模型的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个正常组和4个实验组,利用磁片循环压迫的方法,对4个实验组大鼠建立压疮深部组织损伤的动物模型,并从整体、组织和生化3个层次对压疮深部组织溃疡进行观察。结果正常组皮肤及肌肉组织肉眼及镜下观察结构完整;实验组受压组织初期出现轻度凹陷、水肿,但表面皮肤尚完整,随着时间延长,至第7天起逐渐出现少许破溃现象;进一步的病理切片观察显示皮肤、皮下、肌肉组织全层受损,各组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复层鳞状上皮变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层次欠佳,肌纤维广泛变性,横纹结构逐渐消失;镜下观察受压早期,第0天肌肉组织即已受损,且据第14天组的观察发现肌肉组织后期修复较皮肤缓慢;Tunel染色检测皮肤及肌肉组织凋亡情况,各实验组(第0、4、7、14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利用磁片循环压迫的方法构建的压疮深部组织损伤动物模型具有组织坏死、炎症细胞聚集、细胞凋亡等特征,其病理变化符合压疮临床病理特点,且成模时间短,可控性强,是一种理想的用于研究压疮机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97.
998.
胆管反应是指在肝祖细胞介导的肝脏修复过程中形成的局部细胞复合体.这种复合体包括有激活的肝祖细胞、中间型肝胆细胞和反应胆管细胞.胆管反应对肝癌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胆管反应中的肝干/祖细胞的恶性转化和迁移性是肝癌浸润和转移的基础,同时胆管反应又为肝癌的发生发展提供基质微环境.本文就胆管反应的分类、细胞多样性以及胆管反应在肝炎和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研究胆管反应对阐明肝癌的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9.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预后差。募集的巨噬细胞极化为促炎M1型巨噬细胞及抑炎M2型巨噬细胞,两种亚型的动态平衡影响骨折愈合速度和预后。但在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及继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中,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失衡,严重影响骨折愈合。研究表明,通过一些生物学方法重建巨噬细胞极化平衡,如生物医用仿生材料和外泌体携载miRNA治疗等,可有效改善巨噬细胞表型极化,减少骨吸收,促进成骨分化,加速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因此,笔者从巨噬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延迟愈合及重建巨噬细胞极化平衡加速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等方面,就巨噬细胞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取卵当日上游处理前后精子形态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因单纯输卵管因素不孕而拟行IVF-ET治疗的夫妇94对。使用Kruger标准评价取卵当日上游处理前后的精子形态。以正常精子形态百分率10%为界,分别将上游处理前后的精子分成两组:B1组上游处理前正常形态≥10%,B2组<10%;A1组上游处理后正常形态≥10%,A2组<10%。分别比较B1和B2组以及A1和A2组的IVF-ET治疗结局。结果:上游处理前,B1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分别为(72.90±4.23)%、(95.20±2.61)%、(23.35±5.19)%、39.58%、18.35%;B2组分别为(71.33±5.10)%、(95.71±2.88)%、(20.18±6.15)%、41.86%、21.28%;各项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游处理后,A1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分别为(72.72±3.35)%、(95.64±2.04)%、(24.39±4.57)%、50.00%、23.87%;A2组分别为(70.27±8.82)%、(94.82±4.94)%、(13.45±7.39)%、9.52%、6.25%;两组之间受精率及卵裂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1组的优质胚胎率、妊娠率及种植率明显高于A2组(P<0.05)。结论:取卵当日经上游处理后的正常精子形态百分率对IVF-ET结局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