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对山东省枣庄市药用植物资源现状进行调研,为该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依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相关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和走访,同时采用天眼查征信平台查询和SWOT分析法对枣庄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枣庄市现有药用植物460余种,野生资源蕴藏量较大的有侧柏、酸枣和野胡萝卜等,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1亩≈666.67 m2)的药用植物有花椒、石榴、枣、山楂等;中药材产业以小型农业合作社为主,规模小且分散,主要分布在滕州市、山亭区和市中区,缺少大型医药企业。SWOT分析表明,壮大酸枣仁、大枣、石榴皮、花椒等特色中药材产业规模,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引进及培养科技人才可促进该市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结论:枣庄市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研究结果可为该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阴阳消长、邪正盛衰是中医学阐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认识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过程及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医学认为免疫系统失衡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免疫治疗被誉为是人类最有希望攻克癌症的手段。中医学的阴阳、正邪学说与现代医学对免疫的认识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尤其是近年来提出肿瘤免疫治疗应从"免疫增强疗法"向"免疫正常化疗法"回归的理念,与中医学"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恢复人体相对平衡状态的核心思想相一致。本文在中西医理论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展开论述,旨在促进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发展过程及防治策略上的理论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O-(3-甲氧基肉桂酰)-甘草次酸酯对Hep G2细胞体外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考察药物对肝癌细胞Hep G2、宫颈癌细胞He La、结肠癌细胞HT-29、心肌细胞H9C2、犬肾上皮细胞MDCK和血管内皮细胞HY926的细胞毒性,利用细胞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3-O-(3-甲氧基肉桂酰)-甘草次酸酯对Hep G2细胞形态的影响,流式细胞术评价该化合物诱导Hep G2细胞的凋亡。结果 3-O-(3-甲氧基肉桂酰)-甘草次酸酯具有较好的抑制Hep G2细胞增殖活性作用,其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为8.28μmol/L,明显强于甘草次酸的活性(IC5050μmol/L)。3-O-(3-甲氧基肉桂酰)-甘草次酸酯及其合成原料甘草次酸、3-甲氧基肉桂酸对非肿瘤细胞MDCK、HY926、H9C2细胞毒性较弱(IC5024μmol/L)。3-O-(3-甲氧基肉桂酰)-甘草次酸酯浓度在12.5μmol/L时,对MDCK、HY926、H9C2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7.05%、16.08%、4.66%,与对Hep G2细胞的抑制效果相比差异明显。不同浓度3-O-(3-甲氧基肉桂酰)-甘草次酸酯对Hep G2细胞Giemsa染色、H33342染色的细胞形态有明显差异。随着3-O-(3-甲氧基肉桂酰)-甘草次酸酯浓度的升高,早期凋亡率逐渐增加,而晚期凋亡率无明显变化,提示3-O-(3-甲氧基肉桂酰)-甘草次酸酯可以有效地诱导细胞早期凋亡,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 3-O-(3-甲氧基肉桂酰)-甘草次酸酯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对Hep G2细胞抑制效果最好,对非癌细胞MDCK、HY926、H9C2没有明显抑制效果,该作用主要通过诱导Hep G2细胞凋亡,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型姜黄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新型姜黄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癌活性。方法:以“十全大补丸”方中抗癌活性成分为原料,利用拼合原理,设计、合成姜黄素衍生物,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体外检测姜黄素衍生物在HT-29(人结肠癌细胞)、Bel7402(人肝癌细胞)、HepG2(人肝癌细胞)、Hela(人宫颈癌细胞)4种癌细胞模型的抗癌活性和对正常细胞MDCK(犬肾上皮细胞)的毒性。结果:发现化合物4和CU-T能明显抑制4种人源性癌细胞的增殖,二者体外抗癌活性(IC50)与顺铂相似,显著高于姜黄素;且对MDCK细胞的毒性明显小于顺铂。结论:以拼合原理为指导,进一步验证了从经典方药中发现高效、低毒的抗癌先导化合物的研究思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究槲皮素(quercetin)抑制乳腺癌转移(breast cancer metastasis,BCM)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槲皮素潜在靶点,利用人类基因数据库(Human Gene Database,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检索BCM相关的靶点,运用Cytoscape 3.7.0软件构建槲皮素和BCM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使用R软件和Bioconductor安装包完成基因本体(gene oncology,GO)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通道”机制下定点零售药店执业药师的作用。方法 梳理“双通道”药品通过定点零售药店供应时存在的风险;总结“双通道”机制下,定点零售药店执业药师的配备要求;并提出为规避相关风险,执业药师应发挥的作用。结果 “双通道”药品多为创新药,且价格昂贵,通过定点零售药店供应时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风险和医保基金控费风险。各省(自治区)市在落实“双通道”机制及遴选定点零售药店时均强调配备执业药师,并在配备数量、注册时间、提供服务等方面作出要求。“双通道”机制下,定点零售药店的执业药师可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提供专业药学服务、提升医保控费管理水平、加强注射剂品种的日常管理,促进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机制的落地实施。结论 执业药师需不断提升专业化药学服务水平、特殊药品管理能力及综合执业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公众对安全合理用药和健康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慢痞消12味中药对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特征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大肠杆菌(E.coli)和粪肠球菌(E.fa)增殖的调控作用及其药效规律。方法 分别经镜检、基因组测序分析,对三株菌进行形态、基因特征鉴定;采用比浊法检测不同浓度慢痞消12味中药提取物对三株菌增殖的影响;采用聚类分析各味中药对三株菌调节作用的药效规律。结果 经镜检及基因组学测序,鉴定三株菌质量合格。白术、丹参、甘草、玫瑰花、砂仁、太子参和玉竹能明显促进Akk增殖;白术、丹参、玫瑰花、乌梅、香橼、玉竹和紫苏梗能明显抑制E.coli增殖;甘草、玫瑰花、砂仁、太子参、乌梅、香橼、玉竹和紫苏梗能明显抑制E.fa增殖。12味中药对三株菌的调节作用聚类分析结果分为三类,具有理气活血、祛瘀解毒的祛邪作用的是:紫苏梗、香橼、延胡索、白花蛇舌草、玫瑰花、丹参、砂仁;具有益气和中、养阴生津的扶正作用的是:玉竹、太子参、甘草、乌梅;具有补气燥湿和中,即扶正祛邪的作用的是白术。结论 慢痞消组方中药对PLGC特征菌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即促进益生菌Akk增殖、抑制致病菌E.coli及E.fa增殖,与中药药效特点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炎症性肠病,黄连和牛黄作为清热解毒类中药,一直以来被广泛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该实验使用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和牛黄的主要活性成分熊去氧胆酸通过模拟共煎煮过程得到熊去氧胆酸-小檗碱超分子,以提高两者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技术进行形貌表征,发现超分子为类四面体型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180 nm;并结合紫外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分子结构进行阐述,结果表明该超分子的形成是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静电引力作用和疏水作用,此外超分子还存在缓释效果和pH敏感性。采用自由饮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发现超分子能有效改善结肠炎小鼠的体质量下降和结肠缩短(P<0.001);使疾病活动指数降低(P<0.01),并且超分子组与机械混合物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P<0.05);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发现超分子能使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显著降低(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