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通过检测类肝素酶-1(HP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PA、VEGF能否成为预测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指标,并阐明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986年10月~2006年8月住院经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存档石蜡标本38例,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2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7例。恶性嗜铬细胞瘤组中首次手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后随访28~179个月;良性嗜铬细胞瘤组中首次手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后随访93~264个月。另取20例因良性肾疾患行肾切除时获取的同侧正常肾上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良、恶性嗜铬细胞瘤及20例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HPA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HPA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高表达(76.47%),在良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较低(28.57%),在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无表达,恶性嗜铬细胞瘤组与良性嗜铬细胞瘤组及恶性嗜铬细胞瘤组与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组之间HPA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呈高表达,阳性率为82.40%,在良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3.80%、5.00%,VEGF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与在良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嗜铬细胞瘤中HPA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HPA和VEGF有望成为预测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指标。  相似文献   
22.
1病史摘要 患儿,女,6岁。因“反复左下腹痛伴低热1个月”于2006年10月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我院)。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PICC配合输液泵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82例脑出血患者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联合输液泵进行输液,观察对输液治疗质量及对静脉炎的影响。结果应用PICC配合输液泵输液既能保证输液顺利进行、给药剂量准确、静滴速度时间无误差,又能预防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结论 PICC配合输液泵用于脑出血患者静脉输液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4.
我国每年因车祸死亡的人数居世界首位,而且还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其中失血性休克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以往治疗常采用大量生理盐水和706代血浆静脉滴注,2007年底本院急诊科采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治疗失血性休克患者,并与生理盐水+706代血浆的疗效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升高,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清楚,故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愈发重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OPD是一种多基因调控的疾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近年来倍受关注.研究认为,TGF-β1基因是COPD发生、发展的相关候选基因.现就TGF-β1的来源、分子结构、活化、信号转导、生物学功能、基因多态性及其与COPD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观察盐酸非索非那定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慢性荨麻疹与盐酸非索非那定单独应用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过敏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片60mg,2次/d,雷公藤多甙片10mg,3次/d,对照组单独使用盐酸非索非那定片,用法同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4周,计算疗效指数,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有效率(84.21%和6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非索非那定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肯定,药物协同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8.
目的通过检测肝素酶-1(HPA)、环氧化酶-2(COX-2)、微血管密度(MVD)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PA、CoX-2能否成为一种预判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指标,并阐明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1986年10月~2006年8月住院经手术治疗、且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存档石蜡标本38例,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2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7例。恶性组中首次手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后随访28~179月,良性组中首次手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后随访93~264月;另取20例因良性肾疾患行肾切除时获取的同侧正常肾上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良、恶性嗜铬细胞瘤及对照组中HPA、CoX-2和MVD的表达情况。结果HPA在恶性组中表达最高,在良性组中表达较低,在对照组中无表达,恶性组与良性组及恶性组与对照组之间HPA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CoX-2在恶性组中表达最高,良性组中表达较低,对照组中无表达,恶性组与良性组及恶性组与对照组之间CoX-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恶性组中呈高表达,在良性组中次之,在对照组中最低,MVD在恶性组中的表达与在良性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嗜铬细胞瘤中HPA与COX-2和MVD的表达两两之间呈正相关。结论HPA和COX-2有望成为预判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一种指标,并且两者均与肿瘤的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BPDCN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患者均以皮肤病变为首发症状,肿瘤细胞一致表达CD43、CD56,8例CD4阳性,5例CD123不同程度阳性,T细胞和B细胞特异性标记阴性;EBER原位杂交检测阴性;无B细胞受体或T细胞受体基因的单克隆性重排。结论 BPDCN是一种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易累及皮肤,结合临床及病理特征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0.
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non—Hodgkin’s lymphoma,PPNHL)是一种起源于肺内淋巴组织的罕见的恶性淋巴瘤。PPNH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大多依赖组织学依据,故临床误诊率高,误诊时间长。2009年5月我科确诊1例,诊断过程反复曲折,现将该患者的临床表现、CT及病理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