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5篇
药学   78篇
中国医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我国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军  袁伯俊 《中草药》1998,29(7):499-501
从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中药新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抗纤维化试验药物吡非尼酮(PFD)灌胃(ig)小鼠的急性光毒性反应。方法:设小鼠igPFD100、200、400mg·kg-1·d-13个剂量组;2个溶媒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盐酸氯丙嗪注射液30mg·kg-1·d-1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共7个组,每组10只小鼠,连续给药7d后,于第7天给药15min后,用黑光灯(220V,40W,波长320~450nm,峰值360nm,滤去致正常组织红斑的290~340nm波长)连续照射24h,观察小鼠igPFD后两耳有无红斑、水肿、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甚至局部坏死、溃烂、表皮脱落等光毒反应,共严密观察7d。结果:阳性对照组小鼠双耳出现中度充血、水肿等反应,3d后症状消失。PFD各剂量组和2个溶媒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小鼠在长波紫外线照射后7d内均未出现急性光毒反应。结论:连续7digPFD小鼠未出现急性光毒反应。  相似文献   
43.
积极推进中药安全性评价现代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药安全性评价是中药研发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之一,实现中药安全性评价现代化需要一支高素质、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专业化团队,需要建立中药GLP安全性评价中心和中药临床毒理试验基地,并以中医药学独特的思维模式与理论体系丰富安全性评价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需要完善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避免评价工作中错误,同时加强有毒中药和常用中药有毒成分研究,积极开展中药毒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44.
重组巴曲酶对猴长期毒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巴曲酶(rBAT)连续iv 30 d对猴的长期毒性.方法:健康恒河猴按体质量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1.5、5.0和15.0 kU/kg)和溶剂对照组(n=6,雌雄各半).连续30 d静注给药.末次给药后处死一半动物做病理解剖,另一半停药后继续观察15 d.观察症状和检测指标包括:(1) 一般症状;(2) 心电图;(3) 凝血时间(CT)等血液学指标;(4)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等血液生化指标;(5) 尿液检查;(6) 骨髓检查;(7) 病理检查;(8)抗体检测.结果:d15及d30给药后30 min采集的血样中,与d0或与溶剂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的Fib明显减少,且有剂量依赖性,但d15及d30给药后24 h 及d45采集的血样中上述指标恢复正常.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d30及d45各剂量组均有部分动物肝肾淤血,细胞轻度水肿,可能是动物隐性感染;d30注射部位皮肤出现局部炎症反应,d45炎症反应基本消失.其余观察指标未见明显异常.d15到d45均可检测到抗rBAT非中和抗体.结论:rBAT对猴血液系统有一定的药理毒理作用,主要表现为使猴低、中、高剂量组Fib呈剂量依赖性降低.rBAT对猴药理毒理作用靶器官为血液系统,其作用均是可逆的.rBAT对猴的安全剂量为1.5 kU/kg.临床使用时应密切注意rBAT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醒酒颗粒解酒作用的机制。方法 观察醒酒颗粒对ig乙醇小鼠全血乙醇浓度、ADH、Cat活性及肝匀浆中GST活性、GSH含量的影响。结果 醒酒颗粒能降低ig乙醇小鼠全血乙醇浓度;逆转小鼠血清中ADH活性的提高;阻止GSH耗竭;对GST活性降低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结论 醒酒颗粒解酒作用机制:促进乙醇分解,加速乙醇代谢;恢复GST活性,确保GSH氧化还原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重组巴曲酶(rBAT)在猕猴体内的药动学。方法:用Iodogen法制备125I-rBAT,然后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分别给猕猴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和肌内注射125I-rBAT,用酸沉淀法测定血清125I-rBAT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猕猴单次静脉注射0.1,0.4和1.6μg.kg-1的125I-rBAT后,末端半衰期t1/2分别为(1.9±0.8),(2.5±0.5)和(2.3±0.4)h,AUC0~12 h分别为(4.1±1.4),(17.3±3.8)和(63.3±16.6)ng.h.mL-1。肌内注射0.4mg.kg-1的125I-rBAT后,AUC0~12 h为(3.6±0.4)ng.h.mL-1,t1/2为(3.2±0.9)h,Tm ax为(3.3±0.6)h,Cm ax为(0.7±0.1)ng.mL-1,肌内注射的AUC0~12 h显著低于同剂量静脉注射的AUC0~12 h,肌内注射的生物利用度为(20.8±2.3)%。结论:重组巴曲酶在猕猴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线性药动学。  相似文献   
47.
代谢组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煜  袁伯俊 《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3):1005-1010
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相对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简要介绍了代谢组学的含义、代谢组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分析技术、数据解析方法,综述了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学研究、疾病诊断、植物和中药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TNFR-Fc)对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4组,各30只:TNFR-Fc低剂量组(5 mg·kg-1)、中剂量组(15 mg·kg-1)和高剂量组(45 mg·kg-1)和溶媒对照组(溶媒2.0 mL·kg-1)。每只大鼠每100 g体重给药的容量 0.2 mL。途径:sc,给药期:180 d。每周给药2次。给药90,180 d和停药后30 d,分别观察一般临床体征,检测11项血液指标、10项血液生化指标和24项器官或组织病理检查,测定抗体和抗体中和能力。 结果一般体征和血液学及临床生化指标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未见明显改变。实验组自第4周开始有大鼠产生抗体,第8周所有用药大鼠均产生抗体,各剂量组均未产生中和抗体。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给药各组动物的肝、肾有轻重不等的瘀血和轻度细胞水肿;可能为受试大鼠自身感染性病变或动物处死及组织处理过程产生的人为性损害。肺脏病变有灶性或片块分布的肺泡腔内出血,是由于动物处死挣扎所致。结论各剂量组大鼠均未出现明显的由药物导致的生理生化改变和病理损害,也未发现明显的毒性反应,各组大鼠抗体均无中和TNFR-Fc活性能力,大鼠皮下注射TNFR-Fc的安全剂量为45 mg·kg-1。  相似文献   
49.
50.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作者结合多年研究生带教培养经验,提出从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培养科研论文撰写的能力等几个方面,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