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构建人抗HBsAg单链抗体-Tat蛋白转导结构域(ScFv-Tat)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并分析ScFv-Tat融合蛋白的活性及内化情况. 方法: 设计引物扩增人抗HBsAg单链抗体基因,克隆入含有蛋白转导结构域Tat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pTAT-HA,在大肠杆菌BL2l(DE3)LysS内诱导融合蛋白表达. 表达产物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用亲和层析柱纯化. 间接ELISA和ELISA竞争抑制实验分析ScFv-Tat融合蛋白的亲和活性,将纯化蛋白与HBsAg阳性或阴性肝癌细胞共孵育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析ScFv-Tat融合蛋白的结合及内化情况. 结果: 成功地构建了人抗HBsAg单链抗体-Tat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在IPTG诱导下获得了表达,表达的ScFv-Tat融合蛋白具有与HBsAg结合的活性,并且能够特异性内化入HBsAg阳性肝癌细胞. 结论: 单链抗体与Tat蛋白转导结构域融合后,实现了ScFv-Tat融合蛋白的特异性内化,为该单链抗体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康脑液对脑缺血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二组,中药组每日以康脑液灌胃,连续18天后,用颈动脉引流法复制脑缺血模型,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应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技术观察造模前后软脑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康脑液可改善脑缺血时软脑膜微血流流态(P<0.05~0.01)、拮抗脑缺血时微血管口径的缩窄(P<0.05~0.01)、增加脑缺血时毛细血管交点计数(P<0.05~0.01)。结论:康脑液对大鼠脑缺血时的软脑膜微循环障碍具有较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53.
统计推断中检验效能的估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设检验是统计推断的重要内容,它是应用数学上的反证法和小概率事件实际推断原理,根据样本统计量对总体作出推断,结论具有概率性。对于任何一次假设检验,不论其结论是拒绝H0,还是接受H0,都有判断错误的可能,即可能犯两类错误。第一类错误(也称I型错误)是指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H0,其概率大小用α表示。假设检验时,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的目的来确定α值的大小,如规定α=0.05(即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0.05),当拒绝H0时,则理论上100次抽样检验中平均有5次发生这样的错误。第二类错误(也称Ⅱ型错误)是指接受了实际不成立的H0,其概率大小用β来表示,β值的大小一般很难确切估计,只有与特定的H1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54.
薛茜  温伟红  孟艳玲  张勇  张巍  王涛  张瑞  杨安钢 《医学争鸣》2006,27(12):1060-1063
目的:构建带有转膜结构域Arg9编码序列的R9/ScFv14/EGFP融合基因,将其转化入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并分析表达产物与HBsAg的结合活性. 方法:设计引物,将Arg9的编码序列引入单链抗体基因的5′端,PCR扩增后获得带有Arg9编码序列的ScFv14基因,将PCR产物连入pMD18-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 将测序正确的ScFv14基因和R9/ScFv14基因分别与EGFP基因连接后转化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获得ScFv14/EGFP和R9/ScFv14/EGFP两种融合基因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LysS,以IPTG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并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其与HBsAg的亲和活性. 结果:经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ScFv14/EGFP融合基因和R9/ScFv14/EGFP融合基因序列完全正确.SDS-PAGE分析表明两种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中成功获得表达,表达量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的20% 和25%.间接ELISA检测证实所表达的ScFv14/EGFP融合蛋白和R9/ScFv14/EGFP融合蛋白均具有HBsAg结合活性. 结论:成功构建了带有转膜结构域Arg9编码序列的R9/ScFv14/EGFP融合基因,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成功表达,表达产物ScFv14/EGFP和R9/ScFv14/EGFP均具有与抗原HBsAg特异性结合的活性.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针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腹腔液TNF-α的影响,探讨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除空白组外,模型组、针刺组和丹哪唑组造模并行相应治疗,应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腹腔液TNF-α水平.结果:模型组腹腔液TNF-α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针刺、丹哪唑均可明显降低TNF-α(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疗法可通过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鼠腹腔液中的TNF-α水平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这可能是针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人截短型凋亡诱导因子(AIF△1-400)对HeLa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方法:在AIF△1-120基因克隆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构建截去AIF基因线粒体定位信号,FAD结合结构域和NADH结合结构域(1-400位氨基酸)编码序列的AIF△1-400基因,将其克隆入pcDNA3和pIRES2-EGFP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转染HeLa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MTT检测等方法检测该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的促凋亡活性.结果:经酶切鉴定与测序证实,带有AIF△1-400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瞬时转染后出现细胞形态变化,随转染时间的延长转染细胞数减少,荧光变弱.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观察到截短型AIF蛋白位于细胞质中,部分已位于细胞核内.MTT法检测发现AIF△1-400转染后对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AIF△1-400仍然具有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构建能在真核细胞中发生转座的PB-GF(piggyBac gene-finder)转座子系统,作为发现和研究编码基因的工具。方法通过克隆技术,构建PB转座子载体pPB[CMV-neo]和PB转座酶表达载体pCAG-PBase,转染HeLa细胞,G418筛选和亚甲基蓝染色,验证PB转座酶在真核细胞中的转座能力。构建PB转座子载体pPB[β-Gal-pA/act-EGFP],使其包含两侧翼端加入PB转座酶识别位点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TR),ITR1和ITR2,以及启动子陷阱和PolyA陷阱的DNA片段;同时与PB转座酶表达载体pCAG-PBase一起,构成PB-GF转座子系统。将PB-GF转座子系统转染HeLa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PolyA陷阱报告基因EGFP的表达;通过X-gal染色,观察启动子陷阱报告基因β-Gal的表达,明确PB-GF转座酶系统在真核细胞中的转座情况。结果成功构建成以转座子PiggyBac为基础的,含有启动子和PolyA陷阱的PB-GF转座子系统,并用该系统转染HeLa细胞24 h后观察到有相当数量的EGFP和LacZ阳性的细胞出现,转座效率高达26%。结论成功构建PB-GF转座子系统并可以在真核细胞中发生转座。  相似文献   
58.
椎间孔区的解剖观测及其在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下腰椎椎间孔和椎间孔外的形态,初步探讨其在腰椎滑脱症腰腿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具新鲜的正常成年尸体脊柱标本的腰骶段,解剖椎间孔测量上下径和前后径,再按Meyerding分级系统将腰椎标本人为地形成滑脱模型后,观察椎间孔的变化。结果神经根在下腰椎滑脱椎体椎间孔内卡压的同时,对相邻神经根存在较明显的牵拉。结论由于椎体及椎间孔内的退变,对椎体滑脱行手术强行复位可能会使血管和神经根受挤压与牵拉。  相似文献   
59.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3所公立医院2003─2006年绩效情况。方法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对3所医院的绩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3所医院在4年中的绩效情况基本呈上升趋势。结论加权综合指数法原理简单,在实际工作中易于操作,适于医院整体绩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学机理。方法:建造SD大鼠EMT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模型对照、针刺治疗共3组。并监测各组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及NK细胞、IL-1、IL-6的活性。结果:针刺疗法能抑制增强的体液免疫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NK细胞活性,降低血清IL-1、IL-6分泌水平。结论:针刺疗法能较好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紊乱的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