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1篇
预防医学   4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9篇
  1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KIT在小鼠结肠黏膜上皮的表达及作用。 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技术检测c-kit基因及KIT
蛋白在野生型C57BL/6小鼠结肠黏膜上皮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野生型C57BL/6小鼠以及乙基亚硝酸钠(ENU)诱变的c-kit基因点突变纯
合子小鼠(Wads m/m)结肠黏膜上皮KIT阳性细胞的部位;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30 mg/kg)观察对比野生型以及Wads m/m
小鼠结肠黏膜上皮BrdU掺入情况及动态变化,分析KIT在结肠黏膜上皮更新过程的作用。 结果 RT-PCR检测结果表明,在野生型小鼠结肠黏膜组
织表达 c-kit基因, Western blotting证明在肠黏膜组织存在KIT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KIT阳性细胞位于结肠黏膜上皮,主要位于肠腺隐
窝基底部,但是Wads m/m小鼠KIT阳性细胞数以及KIT蛋白表达量较野生型小鼠明显减少;BrdU掺入实验发现,Wads m/m小鼠远端结肠黏膜上皮
BrdU摄入和更新速度较野生型小鼠明显减慢。结论 结肠黏膜上皮表达KIT蛋白与结肠黏膜上皮的更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地区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发病规律,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由于G6PD缺乏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发生,有效保护新生儿健康。方法采集新生儿出生72h后滤纸干血样,用微量连续流动荧光法测定G6PD含量,阳性者采集静脉血测定G6PD/6PGD比值确诊。结果334882例新生儿G6PD缺乏症筛查实验阳性112例,确诊实验阳性110例,符合率为98.2%;全市新生儿G6PD缺乏症发病率为3.3/万,男、女发病率分别为5.4/万和0.15/万,有显著性差异(χ^2=66.83,P〈0.01);梁山县显著高于全市平均发病率(9.4/万,χ^2=31.48,P〈0.01),市中区显著低于全市平均发病率(1.0/万,χ^2=10.53,P〈0.01)。新生儿G6PD缺乏症患儿父亲均为山东籍贯,母亲山东籍贯69例,外省籍贯41例,其中广西22例(53.7%)、四川6例(14.6%)、云南4例(9.8%)、贵州3例(7.3%)、广东2例(4.9%)、海南、江西、湖北、福建各1例(2.4%)。父母为济宁市本地居民的新生儿G6PD缺乏症发生率为2.0/万,梁山县仍显著高于全市平均发病率(4.7/万,χ^2=9.83,P〈0.01),市中区仍显著低于全市平均发病率(0.6/万,χ^2=7.20,P〈0.01)。110例患儿中,36例出现新生儿黄疸,其中11例为重度黄疸,25例为中轻度黄疸,母亲为山东和外省籍贯的黄疸发生率分别为26.6%和46.3%(χ^2=4.77,P〈0.05)。通过早期对患儿黄疸的治疗和对家长的健康教育,无1例出现核黄疸和智能发育障碍。结论本地新生儿G6PD缺乏症发病率低于南方地区,G6PD缺乏症高发区人口流入,可增加本地该病的发生率.对患儿黄痘旱期治疗和家长健康教育,可避免因核黄疸引起的患儿死亡或智能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高原环境、飞行环境对静脉血细胞各参数的影响,为高原航空卫勤保障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2013年高原驻训的35例歼击机飞行员及40例地勤人员进行血常规分析,并对16项血细胞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歼击机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在进驻高原后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升高(P<0.01),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值、血小板压积明显降低(P<0.01)。此外,地勤人员的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高于进驻前(P<0.01),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下降(P<0.01)。在上述变化中,地勤人员的所有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而飞行员血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压积则超出平原正常人群参考值范围。歼击机飞行因素可对红细胞及血小板的部分指标产生影响,高原环境影响红细胞、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中的几乎所有参数。结论高原环境、飞行因素均可影响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从而使得血常规中的各项参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穴位电针对小鼠自发性活动节律调整的时相特征。方法:将筛选出的28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百会+长强组,肝俞+至阳组,非经非穴组,空白组4组,每组7只。小鼠先光-暗控制(L∶D为12∶12,即0100-1300光照,1300-0100暗置)14 d,使动物的转轮活动与外界的光-暗周期同步,光暗驯化14 d后关闭光源转为恒定黑暗(Dark-Dark,DD),使小鼠处于自由运行状态(Free-Running,FR)。小鼠暗置条件驯化10天后开始电针。小鼠均在CT16时间点电针,频率2/15Hz,电流0.5 m A,15 min/次,电针1次/d,连续电针7 d,空白组小鼠在相同时间点CT16捆绑固定,不予电针刺激。结果:电针后各组小鼠相位均超前,百会+长强组,肝俞+至阳组峰相位超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经非穴组,空白组峰相位移动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后各组活动度均降低,与针刺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百会+长强组电针后起始活动时间提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起始活动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干预后,各组小鼠峰值均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后各组小鼠振幅均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小鼠周期均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暗置条件下小鼠自发性活动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电针对自由运行状态下小鼠近日节律有一定影响,其时相特征表现为:峰相位、起始活动时间超前,活动度、峰值、振幅降低,周期延长。百会+长强组能显著提前小鼠峰相位、起始活动时间,降低小鼠活动度;电针肝俞+至阳能使小鼠峰相位提前,降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表观遗传诱发长链非编码RNA1(epigenetically induced long non-coding RNA 1, EPIC1)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8年3月被确诊为HCC患者48例的肿瘤及癌旁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检测HCC组织、细胞中EPIC1的表达情况;分析EPIC1表达与患者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EPIC1在肝癌组织中平均表达量为(13.28±36.66),显著低于癌旁组织(62.84±108.93)(P=0.006)。相较于正常的肝细胞系L-02,EPIC1在HCC细胞系中低表达(P<0.05)。HCC患者EPIC1表达量与患者的TNM分期相关(P=0.033)。结论:EPIC1在HCC中低表达,可能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第一代和第二代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2020年2月10日南通地区隔离病房收治的31例2019-nCoV病毒感染患者,根据暴露史分为第一代病例17例和第二代病例14例,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第一代患者中男性占比高于第二代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代患者年龄、症状、基础疾病和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其次为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肌肉酸痛。出现6例肝损害,1例急性肾损伤。两代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象、血气分析等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血清乳酸、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沉(ESR)、铁蛋白均高于正常值,淋巴细胞数低于正常值,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9-nCoV毒性在第一代和第二代患者中未发生改变,未出现明显的传代减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铁蛋白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体质量200~220 g,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神经病理性痛组、米诺环素组、乳铁蛋白组),每组8只。对照组大鼠仅分离坐骨神经,不结扎,肌鞘内注射生理盐水8μl;其余3组大鼠采用结扎坐骨神经的方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神经病理性痛组鞘内仅注射生理盐水8μl;乳铁蛋白组鞘内注射乳铁蛋白100μg,米诺环素组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活化抑制剂)100μg。给药后每隔30 min以热刺激法测试大鼠热缩爪潜伏期,共180 min,测量7次后,常规处死大鼠取脊髓背角,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Iba-1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神经病理性痛组缩爪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神经病理性痛组相比,米诺环素组和乳铁蛋白组缩爪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米诺环素组与乳铁蛋白组爪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间接证明乳铁蛋白可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与对照组比较,神经病理性痛组、米诺环素组和乳铁蛋白组脊髓背角Iba-1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神经病理性痛组相比,米诺环素组和乳铁蛋白组脊髓背角Iba-1表达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米诺环素组与乳铁蛋白组缩爪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直接证明乳铁蛋白可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结论乳铁蛋白可通过抑制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对临床麻醉镇痛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总结经验指导本病临床治疗。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接诊日期的单双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美托洛尔与曲美他嗪。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处理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差异较为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LVEF、LVEDD、LVESD、6min步行距离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经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所有改善(P0.05),但观察组LVEF、LVEDD、LVESD、6min步行距离指标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能够更为显著的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增强心肌收缩能力,疗效显著,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患者均于住院期间作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前描记静态心电图,运动显像的同时记录心电图.结果:50例冠心病患者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两者总的符合率分别为94.0%及80.0%(P<0.05),两者对陈旧性心肌梗塞的检出率相似,而99Tcm-MIBI静态与运动心肌灌注显像对检出冠状动供血不足比静息与运动心电图特异性高.结论: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陈旧性心肌梗塞病变的检出率和对病变范围的估价优于心电图,是判断心肌缺血敏感、可靠、无创性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