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 探讨流式微球阵列分析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趋化因子含量及其临床意义,为胃癌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45例胃癌患者、30例良性胃病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采用CBA测定3组血清中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调节活化蛋白(RANTES)、γ干扰素诱导的单核因子(MIG)、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干扰素-γ诱生蛋白(IP-10)]含量,并用BD公司CBA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健康对照组血清趋化因子水平分别为IP-10(176.4±20.7)μg/L,MCP-1(111.3±17.2)μg/L,MIG(503.9±47.2)μg/L,IL-8(472.4±116.7)μg/L,良性胃病组为IP-10(207.9±31.7)μg/L,MCP-1(121.2±23.6)μg/L,MIG(514.5±63.0)μg/L,IL-8(480.2±134.8)μg/L,胃癌组为IP-10(266.6±24.7)μg/L,MCP-1(100.4,70.8~193.5)μg/L,MIG(1614.0±275.4)μg/L,IL-8(500.0±164.8)μg/L.3组血清IP-10、MIG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P-10:F=3.52,P<0.05,MIG:F=9.27,P<0.01).其中,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IP-10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5);胃癌组与健康对照及良性胃病组比较,血清MIG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3.29,P<0.01,t=2.84,P<0.01).结论 CBA检测血清趋化因子是一种简便、精确的新方法.胃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IP-10、MIG水平升高,可能与其发病、转移等过程有关,这些指标的检测将为采用趋化因子的抑制或拮抗作用治疗胃癌提供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胃癌细胞株及人胃癌组织中Foxp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和分布特点,探讨胃癌细胞通过表达Foxp3直接参与免疫逃逸的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3株胃癌细胞株(MGC-803、BGC-823、SGC-7901)中的Foxp3mRNA表达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破膜染色检测其Foxp3蛋白表达水平。对30例胃癌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Foxp3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特点。结果:3株胃癌细胞株中均检测到有Foxp3基因表达,Foxp3的相对表达强度依次为BGC-823>SGC-7901>MGC-803,Foxp3蛋白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一致。30例胃癌病理切片中27例胃癌细胞表达Foxp3,且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有表达。结论:Foxp3作为调节性T细胞发挥特异性免疫抑制功能的关键基因,在胃癌细胞中也有表达,这可能是其直接参与胃癌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3.
薛剑 《中国性科学》2017,(6):159-160
避孕套不能覆盖阴茎根部周围皮肤与女性会阴部的接触,女性阴道分泌物会沾染男性阴茎根部周围皮肤。当脱卸避孕套时,女性分泌物也常污染阴茎及龟头,增加了感染性病艾滋病的机会。性交过程中,避孕套存在滑脱风险,此时可导致性病的双方互相传播及意外怀孕。隔离套与避孕套配合使用将对于消除如上风险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提高预防性病艾滋病和避免怀孕的有效性。隔离套由隔离膜、支撑体、弹性管三部分组成。隔离套的作用是双向隔离男女分泌物。弹性管具有弹性,收紧在避孕套上,与避孕套形成相对密封,隔离套与避孕套组合成整体,增大了隔离面积。隔离套的弹性管与避孕套的环形成环环相扣,隔离套还有助于防止避孕套滑脱,增加了避孕套的可靠性。隔离套用硅胶制造,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没有刺激性,不引起皮肤过敏,不产生任何不适感。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烟雾病患者中检测的临床价值及与烟雾病发病机制中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50例烟雾病患者的年龄分布及临床症状,对确诊烟雾病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收集烟雾病患者血清样本术前250份,术后250份,所有患者根据MRA影像结果分为6期,Ⅰ、Ⅱ、Ⅲ期为烟雾病发展早期,Ⅳ、Ⅴ、Ⅵ期为烟雾病发展晚期,正常对照组250例,测定所有入组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结果 烟雾病患者250例中,缺血型201例,占80.40% (201/250);出血型45例,占18.00% (45/250);混合型4例,占1.60%(4/250).烟雾病术前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01,烟雾病术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烟雾病患者术前组和术后组Hcy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术前高Hcy血症患者89例,占35.60%.其中32例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病例均无再出血,166例以缺血为首发症状的病例中145例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21例无明显变化.术后高HCY血症患者87例,占34.80%.结论 本研究提示血清Hcy可能参与了烟雾病血管损伤的发病过程,对烟雾病患者常规监测Hcy水平并与影像学技术结合,可作为烟雾病高危患者临床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65.
依据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锦州医科大学改变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成立了实验教学平台,动物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便是其中之一。为了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解决以往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实验平台教师对动物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优化,构建经典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课程体系综合实训三大实验教学模块;建立适合平台的多重管理机制及提升平台教学队伍素质;通过建立平台试题库、开设操作考试和增加实验作业类型完善实验教学评价方法。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动物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在教学效果、教学队伍素质和对学生评价的完整性方面均有提升,可为相关专业的实验平台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观察仓鼠感染美洲钩虫第3期感染性幼虫(NaL3)后攻击感染NaL3时其皮肤组织病理改变以及NaL3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寻找仓鼠感染NaL3后对攻击感染NaL3的获得性免疫证据.方法 将仓鼠分为攻击感染组和对照组.攻击感染组仓鼠先经皮肤感染NaL3 150条,2周后与对照组同时感染NaL3 900条并于感染后6,24,72 h和1,2同时取感染部位皮肤,观察组织病理反应以及NaL3的组织形态变化.结果 对照组6,24,72 h和1,2周的NaL3的切面数分别为15,33,11,0,0个,其变性和死亡虫体切面数均为0个.所有虫体切面形态结构完整清晰,皮肤组织亦未出现明显的炎细胞反应.攻击感染组6,24,72 h和1,2周的NaL3的切面数分别为25,53,15,5,4个,变性虫体切面数为0,24,6,0,0个,死亡虫体切面数为0,0,7,5,4个.24 h起虫体角皮粗糙,肿胀,72 h虫体内部结构疏松,细胞核固缩,甚至模糊不清,1周后虫体切面遭明显破坏,隐约可见其残骸.皮肤组织内炎症反应主要有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及死虫肉芽肿形成.结论 仓鼠感染NaL3后埘攻击感染NaL3产生了抵抗力,其获得性免疫反应程度强烈.  相似文献   
67.
背景:基因转染技术正积极地应用于组织再生治疗之中,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7具有骨诱导特性,可以有效促进成骨细胞的发育以及新骨的形成。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7腺病毒基因转染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羊骨髓基质干细胞,利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7腺病毒(adenovirus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Adeno-BMP7)对第2代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基因转染,透射电镜观察转染后细胞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的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Von Kossa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态情况。取转染后第3天及相应未转染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制备珊瑚-细胞复合物,于裸鼠脊柱两侧背部皮下注射4周和8周后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体外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可见Adeno-BMP7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存在活跃的物质合成代谢;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转染不会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细胞周期产生明显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存在骨形态发生蛋白7蛋白的表达;Von Kossa染色可见转染Adeno-BMP7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形成较大的钙结节。经裸鼠皮下回植实验发现,Adeno-BMP7转染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能力和成骨质量明显提高。以上结果表明经Adeno-BMP7转染可以有效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68.
<正>患者女性,35岁,因"右乳癌术后7年余,胸闷、声嘶2月"于2012年4月16日收入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三0七医院。患者于2004年5月于外院确诊为右乳癌,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行辅助化疗4周期,并辅助放疗,之后每年常规复查。于2007年和2011年11月行剖宫产术分别生育1女1子。两次怀孕、生产过程均顺利,第2次生产3个月后出现胸闷气促,伴声音嘶哑并逐渐加重,来我院乳腺肿瘤科复查,以"乳腺癌复发转移"诊断收入院。否认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查体:T 36.2℃,P 80次/分,R 20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分析石家庄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以2020年 1月21日—2月10日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21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 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肺部影像学特征。根据年龄分为2组:<45岁组(n=13),≥45岁组(n=8),比较2组上述指标的 差异。结果 21 例 COVID-19 患者中男 14 例,女 7 例;有 7 组家庭聚集性发病(共 19 例)。临床体征:发热 15 例 (71.4%),咳嗽 9 例(42.9%),无任何临床症状 5 例(23.8%)。实验室检查:T 淋巴细胞亚群 CD3+ 计数降低 8 例 (38.1%),CD4+计数降低12例(57.1%),CD8+计数降低6例(28.6%),白细胞计数降低2例(9.5%),中性粒细胞(N)计 数降低2例(9.5%),淋巴细胞(L)计数降低5例(23.8%),C反应蛋白(CPR)升高10例(47.6%)。年龄≥45岁组及<45 岁组患者CD3+计数、CD4+计数、CD8+计数、白细胞计数、N及L计数及其降低比例、CRP水平及CRP升高比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例患者中,3例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前首次影像学检查为胸部X线者11 例,胸部CT者10例,其中胸部X线检查假阴性6例(漏诊率54.5%),而胸部CT检查均呈阳性。结论 石家庄地区 COVID-19感染以家族聚集性为主,T淋巴细胞亚群降低较为明显,早期胸部X线检查极易漏诊。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三苯双脒、青蒿琥酯和吡喹酮的给药方案治疗感染华支睾吸虫大鼠的疗效。方法将临床试用于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三苯双脒、青蒿琥酯和吡喹酮剂量用不同种属动物等效剂量换算法换算为大鼠用的剂量,并按临床药物联合用药方案,设置了以下的剂量疗程,即三苯双脒16或32mg/(kg·d)×1d、2d和3d(bid),8或16mg/(kg·d)×3d;青蒿琥酯12mg/(kg·d)×3d(tid)和16mg/(kg·d)×3d(bid);吡喹酮143mg/(kg·d)×2或3d(tid),143mg/(kg·d)×2d或3d(bid)和47.7或71.5mg/(kg·d)×3d。151只大鼠(每鼠灌胃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50只)分2批,第1批79只大鼠于感染后5周分为13组,每组5~6鼠,其中6组单用三苯双脒、青蒿琥酯或吡喹酮治疗,另7组用三苯双脒与青蒿琥酯或吡喹酮联合治疗,或吡喹酮与青蒿琥酯联合治疗,余8鼠作对照。第2批72只大鼠于感染后6周,分为13组(每组5只),其中7组和6组分别用三苯双脒和吡喹酮的不同剂量疗程治疗,余7鼠作对照。于治疗结束后2周剖杀小鼠,收集胆管和肝组织内的华支睾吸虫,计算各组的平均虫数和减虫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 (Mann-Whitney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第1批试验中,三苯双脒16或32mg/(kg·d)×3d(bid),吡喹酮143mg/(kg·d)×3d(tid)或143mg/(kg·d)×3d(bid)各治疗组的平均虫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减虫率为94.2%~96.0%。感染大鼠用青蒿琥酯12mg/(kg·d)×3d(tid)治疗无效,而16mg/(kg·d)×3d(bid)则有57.2%的减虫率,其平均虫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三苯双脒16或32mg/(kg·d)×3d(bid)与吡喹酮143mg/(kg·d)×3d(bid),或与青蒿琥酯16mg/(kg·d)×3d(bid)联合治疗组,各组平均虫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减虫率为94.2%~99.4%,即联合治疗的疗效与三苯双脒和吡喹酮单用组相仿,但显著高于青蒿琥酯单用组。吡喹酮143mg/(kg·d)×3d(tid)与青蒿琥酯12mg/(kg·d)×3d(tid),或吡喹酮143mg/(kg·d)×3d(bid)与青蒿琥酯16mg/(kg·d)×3d(bid)联合治疗组的减虫率达93.6%~100%。第2批试验中,三苯双脒16或32mg/(kg·d)×2d和3d(bid)治疗组的平均虫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虫率为86.5%~95.1%,而三苯双脒32mg/(kg·d)×1d(bid)治疗组,减虫率仅为73.0%,但8或16mg/(kg·d)×3d(qd)的减虫率为88.3%~92.6%,吡喹酮143mg/(kg·d)×3d(tid)治疗组的减虫率为96.9%,若同剂量给药2d的减虫率降至63.2%,而47.7mg/(kg·d)×3d(qd)则无效;吡喹酮143mg/(kg·d)×2d和3d(bid)的减虫率相仿,达87.7~95.1%,若同剂量每日顿服,连服3d则无效。结论以人用的三苯双脒、吡喹酮和青蒿琥酯的剂量换算为大鼠用的剂量,并按临床用的疗程治疗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大鼠,除青蒿琥酯外,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三苯双脒的疗程可由3d缩减为2d。由于单用三苯双脒和吡喹酮已有很高的疗效,故它们之间以及和青蒿琥酯的联合治疗不易显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