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157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创伤诱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发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 对56例由创伤诱发的颈椎OPLL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主要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影像学表现.其中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44例,并按JOA评分标准判断其术后改善率.结果 48例(85.7%)在创伤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灵活,44例(78.6%)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35例(62.5%)MRI信号改变.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为62.1%;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为52.3%;脊髓信号发生改变的35例,平均改善率为42%.4例非手术治疗,2例死亡.结论 创伤是诱发颈椎OPLL发病的重要原因,该病起病急、病情重、预后差;早期手术治疗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后环经皮钛板结合前环外固定架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后环经皮钛板结合前环外固定架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18例,其中C1型3例,C2型5例,C3型10例。骨折复位评估采用Matta评价标准,功能评估采用Majeed评分系统。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复位评价:优3例,良10例,可5例,差0例;优良率为72.2%;功能评价:优4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7.8%。结论后环经皮钛板结合前环外固定架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疗效肯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Gustilo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并获得随访资料的55例Gustilo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27例采用清创,Ⅰ期应用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伤口深部置管冲洗,创面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材料封闭,持续负压引流...  相似文献   
44.
邻近躯干与颅底部战、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治疗较困难。1979年以来,我们对118例病人,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88例、动静脉瘘8例、假性动脉瘤22例,采用了血管内治疗:①可脱性球囊栓塞64例;②弹簧圈栓塞19例;③钨丝螺旋圈栓塞15例;④肌瓣“放风筝”法治疗6例;⑤眼上静脉穿刺注入栓塞材料2例;⑥瘤腔直接穿刺注入栓塞材料2例;⑦气囊导管暂时阻断动脉腔内血流与血管重建相结合治疗10例。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病人,术后出现偏瘫,在半年内恢复,余皆治愈。可脱性球囊送至动静脉瘘口处或假性动脉瘤瘤腔内,进行栓塞,可闭塞病变又保持供血动脉通畅。弹簧圈与钨丝螺旋圈,置于血管内诱致血栓形成及纤维组织增生从而治愈病变,肌瓣“放风筝”法,肌栓填塞动静脉瘘瘘口和假性动脉瘤瘤腔,方法简单,适用于无法直接手术的部位。局部穿刺栓塞法,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安全。气囊导管暂时阻断动脉腔内血流,然后施行血管重建,可控制大出血,减少术中出血,是直接手术时,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措施,可提高邻近躯干部位大血管损伤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45.
高低不同转移特性骨肉瘤亚克隆细胞系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高低不同转移特性人成骨肉瘤MG 63亚克隆细胞系 ,为研究成骨肉瘤转移机制提供较好的实验模型。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和裸鼠体内移植 ,初步分离并建立了 2个亚克隆细胞系A1和A2 ,并利用细胞电泳、细胞增殖、琼脂克隆形成、体外侵袭实验、裸鼠体内异位和原位移植对两者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和鉴定。结果 A1和A2的电泳率、琼脂克隆形成能力、体外侵袭能力、自发性肺转移率分别为 (1.0 8± 0 .12 ) μm ,(0 .64± 0 .13 ) μm ;2 1.0± 2 .3 ,9.5±2 .9;186.0± 16.7,84.0± 12 .6;10 0 .0 0 % ,6.67% ,A1均明显高于A2 ,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结论 高低不同转移特性的人成骨肉瘤MG 63亚克隆细胞系的建立 ,能为成骨肉瘤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较理想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8年至2010年收治的23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采用清创、置管冲洗加负压封闭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18例保留内固定装置,5例更换外固定支架。结果23例患者中21例在术后获得10~36个月(平均18个月)的随访,全部感染获得控制,其中20例无复发,骨折最终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约6.5个月,无一例出现畸形愈合、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结论清创、置管冲洗加负压封闭引流是治疗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的临床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取30具国人干燥枕颈部标本,测量与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相关的解剖径线及钉道参数;并以此类数据为依据,在所测量的干燥标本上模拟行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经X线摄片检查内固定位置并测量钉道实际角度。[结果]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的钉道在矢状面上呈后倾,在冠状面上呈外倾。左右两侧钉道角度大小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理想外倾角为(18.15±3.70)°,理想后倾角为(24.20±4.91)°,理想钉道长度为(34.45±2.9)mm;模拟行内固定验证,术后影像学及直视下检查结果显示,螺钉钉道均经过枕寰枢关节,角度均在此范围内,无穿出骨质者。[结论]采用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行枕颈融合内固定在解剖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8.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创伤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2]。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低分子右旋糖酐与地塞米松联用预防FES作用强于单独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地塞米松[3],但尚无实验证实。我们以油酸静脉注射法建立FES动物模型[4],观察两药联用对FES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方法:雄性Wistar健康大鼠(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实验中心提供),体质量300~320 g,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经尾静脉注射油酸(国药集团,0.2 ml/kg)加相应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武汉滨湖双鹤药业)20 ml/kg组(A组),地塞米松(湖北天药药业)35 mg/kg组(B组),地塞米松25 mg/kg及低分子右旋糖酐20 ml/kg联用组(C组),空白组(D组)。  相似文献   
49.
目的:设计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并通过1122例髋臼骨折多中心分析研究,探索该系统的可行性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根据髋臼三柱壁概念,参考髋臼骨折多米诺骨牌效应所致的骨盆环损伤方向和股骨近端关节损伤程度,设A类为髋臼任何一柱、壁骨折;B类为任何二柱、壁骨折;C类为髋臼前、中(臼顶)、后柱/壁混合骨折。小写英文字母a、m、p,分别代表前、中、后柱/壁骨折。采取损伤变数分型:髋臼损伤变数,1系简单移位骨折;2系粉碎骨折;3系压缩性缺损。盆环损伤变数:α系骶髂关节/骶髂处骨折呈水平位分离变位;β系前者垂直方向分离变位;γ系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变位;δ系αβγ综合性的浮动损伤。股近端关节损伤变数:Ⅰ系股骨头骨折;Ⅱ系股骨颈骨折;Ⅲ系股骨转子部骨折;Ⅳ系Ⅰ~Ⅲ混合性骨折。应用上述构成的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统计1997年3月至2010年2月,1122例髋臼骨折,其中18例双侧髋臼骨折,共1140例髋。分析研究骨盆前后位片,髂骨、闭孔斜位片及2/3DCT资料。结果:1140例组别各损伤变数构成比:A类骨折237例(20.8%),B类骨折605例(53.1%),C类骨折298例(26.1%)。涉及前柱壁骨折808例,发生率为70.9%,中柱壁骨折507例,发生率为44.5%,后柱壁骨折1026例,发生率为90%。涉及髋臼变数1,即简单移位骨折203例(17.8%);变数2,即粉碎性骨折516例(45.3%);变数3,即压缩性骨折缺损421例(36.9%);涉及骨盆环损伤249例,占总数21.8%;涉及股骨近端骨折75例,占总数的6.6%;双侧髋臼骨折与相关盆环、股骨近端变数组18例(1.6%)。1140例髋臼骨折之关键部位与疗效要素:涉及髋臼中(臼顶)柱/壁骨折507例(44.5%);压缩性缺损421例(36.9%);盆环变数249例(21.8%);股近端关节变数75例(6.6%);而相对简单的Aa/p1/2、Bap1/2型髋臼骨折486例(42.6%)。结论:研究表明髋臼损伤变数中粉碎压缩,尤其是压缩缺损骨折占重要比重,同时彰显了髋臼骨折合并骨盆环或股骨近端损伤变数并非少见。该研究揭示了髋臼骨折损伤变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百分比表明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要素:负重之臼顶44.5%;压缩之缺损36.9%;盆环之浮动21.8%;"头-臼"之双折6.6%。该系统在伤情评估、解剖定位、难度指数、选择对策、手术入路、疗效预后等方面,起到临床指导作用,创建了同类型骨折损伤变数的比较,为"同质语言"的交流,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初步分析此类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80例,根据术前是否感染HBV分为HBV感染组和非HBV感染组,所有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为前外侧入路。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术中和切口情况,并分析HBV感染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感染患者切口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白蛋白和术中出血量对HBV感染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HBV感染组相比非HBV感染组切口愈合不良比例高[20.0%(18/90)vs 8.9%(8/90)],切口持续渗出时间长[(4.3±1.6)vs(2.5±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白蛋白(OR=0.901,95%CI 0.848~0.957;P0.001,)和术中出血量较多(OR=4.572,95%CI 1.945~10.746;P=0.010,)是HBV感染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白蛋白和术中出血量预测HBV感染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95%CI 0.789~0.919,P0.001,)和0.766(95%CI 0.682~0.851,P0.001),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8.2 g/L和440 ml。结论 HBV感染患者相比非HBV感染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易出现切口愈合不良,主要与低白蛋白和术中出血量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