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0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共济失调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50例,并随机设计针治疗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0.0%,透穴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2.
透穴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与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透穴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  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透穴组和西药组各 4 5例进行对照观察 ,同时对治疗前后血浆 ET、TXB2 和 6 - Keto- PGFIa进行观察。结果 透穴组有效率 93.33% ,优于西药组6 6 .6 7%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血浆 ET、TXB2 和 6 - Keto- PGFIa含量明显下降。结论 透穴疗法通过降低血浆 ET、TXB2 和 6 - Keto- PGFIa含量而治疗偏头痛  相似文献   
23.
针灸与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问题已成为制约针灸临床发展的关键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针灸临床上辨证论治体系僵化地套用了中医内科辨证论治体系,以脏腑辨证代替经络辨证,难以体现针灸学科的特色与优势.虽然针灸与中药的治疗目标相同,但是治疗方法与治疗途径不同,故辨证论治体系不同.针灸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独特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不同于中医内科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电针经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CRF)和皮质醇(corticosteroid, CORT)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穴电针组、非经穴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各30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经穴电针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6 h针刺双侧“曲池”“足三里”“百会”“风府”,1次/d,共7 d。脑缺血再灌注后1、3、7 d时评价神经功能缺损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海马CRF和CORT mRNA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1、3、7 d,模型组海马CRF和CORT mRNA[CRF mRNA表达分别为(1.122±0.249)、(1.190±0.666)、(0.454±0.612), CORT mRNA表达分别为(0.917±0.113)、(1.024±0.290)、(0.709±0.055)]与假手术组[CRF mRNA分别为(0.021±0.049)、(0.021±0.027)、(0.035±0.005),CORT mRNA分别为(0.016±0.013)、(0.016±0.006)、(0.043±0.0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经穴电针组CRF[(0.424±0.104)、(0.339±0.476)、(0.095±0.021)]和 CORT[0.377±0.073)、(0.138±0.025)、(0.158±0.010)]mRNA 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均<0.01)。脑缺血再灌注后1、3、7 d时,经穴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83±0.75)分、(1.50±0.55)分和(1.17±0.41),显著低于模型组的(2.50±0.84)分、(2.33±0.52)和(1.67±0.52)分。结论电针经穴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CRF和CORT mRNA表达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  相似文献   
25.
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凤偏瘫痉挛状态60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偏瘫患者存在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后遗症,笔者2004—12-2006—12月采用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6.
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中风先兆证是与中风病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症,它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以反复发作的眩晕、一过性偏身麻木、瘫软、语涩、晕厥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一部分患者可发展为中风病。大多患者如能及时治疗和调护,  相似文献   
27.
绝经前后诸症是指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并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临床上常有面部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或忧郁健忘、浮肿便溏、皮肤感觉异常、头晕、腰痠等症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心理压力的增强,该病的发生率也日渐增高。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针灸科采用三阴并补法治疗绝经前后诸症13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年龄在45~55岁之间。2.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学》(第四版)制…  相似文献   
28.
川菊止痛胶囊镇痛及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菊止痛胶囊的镇痛及活血化瘀作用,探讨川菊止痛胶囊对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热板法、扭体法观察其镇痛作用,并观察其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结果川菊止痛胶囊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减少扭体次数;川菊止痛胶囊高剂量组的镇痛作用与尼莫地平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川菊止痛胶囊能明显降低血瘀证大鼠全血和血浆黏度。结论川菊止痛胶囊具有镇痛和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29.
针刺抗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刺治疗效果肯定.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针刺抗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基本概括为如下几方面:对自由基的影响;对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对钙离子超载的影响;对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影响;对炎症免疫反应的影响;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电针环跳穴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主要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即疼痛位于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多发于单侧.西医学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大多采用止痛剂、B族维生素或激素及手术治疗,效果不显著,我科于2003年10月开始采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