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采用自建的方法测定头孢克肟颗粒中杂质A~F相对于头孢克肟的校正因子,以确定最佳的定量方式,提高头孢克肟颗粒有关物质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方法 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色谱柱,以0.1%四丁基氢氧化铵溶液(用磷酸调pH至6.0)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B,等度洗脱。柱温40℃,检测波长254nm。分别对各杂质的校正因子进行测定,并将测定结果和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及外标法进行对比。结果 头孢克肟与相邻杂质及各已知杂质之间的分离均良好,头孢克肟、杂质A~F在0.5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6),杂质A~F的校正因子分别为2.7、1.1、1.1、1.0、1.0和1.1。按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计算,3批样品杂质A分别为0.46%、0.51%和0.50%,杂质B分别为0.07%、0.06%、0.07%、杂质E均为0.09%、0.10%、0.09%,杂质C、杂质D、杂质F均未检出,其他单个最大杂质均小于0.1%,总杂质分别为0.81%,0.67%和0.65%;按外标法计算,3批样品杂质A分别为0.48%、0.54%和0.52%,杂质B分别为0.07%、0.06%和0.07%,杂质E分别为0.09%、0.10%和0.09%,杂质C、D、F均未检出,其他单个最大杂质均小于0.1%,总杂质分别为0.83%、0.70%和0.67%。两种计算方式无明显区别,杂质的定量方式以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为宜。结论 通过对各已知杂质校正因子的测定,无需持续提供杂质对照品,即可准确测定头孢克肟颗粒的有关物质,本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可为该抗生素药物其他剂型有关物质的定量方法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本文对50例冠心病Ⅱ导联心电图S-T段下移的患者进行了针刺退刻作用的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电针后,内关、公孙穴组,内关组,公孙组,Ⅱ导联心电图S-T段均较针前有明显即刻趋正常提高作用(均P<0.01),而电针非穴位组及静卧组则没有此作用(均P>0.05);电针内关、公孙穴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33.
目的:改进头孢克肟颗粒有关物质的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选择YMC-Triart C18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以0.05 mol·L-1甲酸铵溶液(pH 4.7)-甲醇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1,进行梯度洗脱,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将该色谱条件应用于头孢克肟颗粒有关物质的检测,对比了本文方法与药典方法(含USP PF 2018版)中有关物质测定方法之间的差异,并完成了专属性、线性、准确度、精密度和耐用性等系统的方法学验证。药典方法均无法同时使主要降解杂质A1~A4或杂质B1~B4基线分离,且无法用于测定聚合物杂质B及聚合物杂质D。本文方法头孢克肟、各特定杂质之间的分离度均符合要求(R≥1.5),可同时检测并定量聚合物B及聚合物D,分离度优于药典方法。结论:本方法改进了头孢克肟、各杂质间的分离度,杂质检出个数更多,能准确定量各特定杂质,灵敏度较高,重复性较好,适用于头孢克肟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4.
股外侧神经炎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主要表现为大腿前外侧麻木、灼痛或蚁行感。笔者用芒针皮下透刺治疗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40例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4~58岁;病程5天~7年;皮肤感觉异常面积3×3 cm~2~12×20cm~2。同时,随机设立40例电针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2~60岁,病程7天~8年,皮肤感觉异常面积2×4cm~2~11×22cm~2。  相似文献   
35.
电针顶中线治疗小儿遗尿4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针顶中线治疗小儿遗尿40例付怀丹,蔡国伟(湖北省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湖北省430022)1一般资料80例病人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9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5年。将80例病人随机分成电针顶中线组(下称头针组)和电针体外组(下...  相似文献   
36.
膈俞穴注射川芎嗪对冠心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100例冠心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增高的患者,进行了穴位注射药液及穴位电针刺激的疗程作用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治疗1疗程后,膈俞川芎嗪组、膈俞生理盐水组、膈俞电针组、肺俞川芎嗪组均能使增高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P<0.05~0.01),而肺俞电针组无此作用(P>0.05),其中膈俞川芎嗪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37.
膈俞穴注射川芎嗪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100例患者分别进行了穴位注射药液及穴位电针刺激,比较观察了其对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K-P)含量、血栓素B2(TXB2)含量和6-K-P/TXB2比值的影响。结果一疗程后,膈俞川芎嗪组、膈俞生理盐水组、膈俞电针组、肺俞川芎嗪组均能调节血浆6-K-P、血浆TXB2及6-K-P/TXB2比值(P<0.01,P<0.001),肺俞电针组无此作用(P>0.05)。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有效组间的疗效亦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8.
电针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为腧穴主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08例高脂血症患者分为2组,电针组55例采用电针丰隆穴治疗,对照组53例口服普伐他汀片治疗,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血脂的变化。结果:2组各有50例患者完成29d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升高更显著(P〈0.05),而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治疗前后比较则无显著变化;总有效率,电针组56.0%,对照组52.0%,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丰隆穴和口服降脂药物均对高脂血症有较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9.
背景:滑膜炎症是膝骨性关节炎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既往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效果显著,而针灸是否通过调控滑膜中的相关蛋白改善相关症状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艾灸对膝骨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的生物钟蛋白(Clock、Bmal1)、TRPV4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方法:80只3月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针+灸组,每组20只,后3组以手术方法制备膝骨关节炎大鼠模型,于术后第7天取右膝足三里(ST36)、犊鼻(ST35)和内膝眼(EX-LE5)进行治疗,针刺组针刺5 mm,15 min/次,1次/d,共21 d;针+灸组治疗同针刺组,并结合悬起灸。所有大鼠相应处理结束后,采用旷场实验测大鼠自发活动能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滑膜组织病理结构;Western blot检测滑膜组织Clock,Bmal1,TRPV4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滑膜组织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自发活动明显降低,其滑膜组织Clock及Bmal1表达量明显降低,TRPV4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明显升高(P <0.01),并...  相似文献   
40.
背景:膈俞穴为八会穴之一的血会,具有补血养血,活血化瘀的功能。目的:通过针刺膈俞穴治疗血瘀证,探讨其对血瘀证的活血化瘀功能。设计:随机对照,正常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对象:选择2001-01/2002-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针灸科住院的血瘀证患者65例。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口服活血化瘀中成药龙血竭,4片/次,3次/d,15d为1个疗程。治疗组:取双侧膈俞穴,穴位常规消毒,用25mm毫针进针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5min,留针10min,再行平补平泻手法5min,留针10min,然后出针,1次/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6-酮-前列腺素后F10、血浆血栓素B2含量。临床疗效标准(治愈为舌淡红,脉和缓有力,肢体疼痛、皮肤黏膜瘀斑消失,痛经消失,偏瘫肢体基本恢复正常功能,麻木消失。有效为舌暗红,脉微涩,肢体疼痛减轻,皮肤黏膜瘀斑减少,痛经减轻,偏瘫肢体部分恢复功能,麻木减轻。无效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②观察血浆6-K-P、TXB2含量及6-K-P/TXB2值。结果:6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15,10);有效:(13,11)]。②血浆6-K-P含量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159.28±16.48),(117.25±16.47)μg/L,P<0.05];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133.51±13.97),(114.64±16.39)μg/L,P<0.05]。③血浆TXB2含量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98.21±11.38),(110.45±1067)μg/L,P<0.05];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101.15±12.14),(109.21±11.58)μg/L,P<0.05)。④血浆6-K-P/TXB2值:治疗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1.621±0.203,1.101±0.316,P<0.05);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1.322±0.216,1.234±0.305,P<0.05)。结论:针刺膈俞穴可提高血浆6-K-P含量和6-K-P/TXB2值。降低TXB2含量,说明针刺膈俞穴通常调节血瘀证患者失衡的PGI2-TXA2系统,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