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分析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其不同证候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病例四诊资料,经过动态聚类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合中医辨证,获得每一个患者所属的中医证候分型,比较群体特征的证候类型构成及其与西医临床类型的关系。结果:470例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中医证候类型构成中不同证候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27.45%)、心脾两虚(22.34%)、痰火扰心(14.47%)、大肠结热(12.98%)、痰毒阻络(10.85%)、肾阳虚(7.02%)、肾阴虚(4.47%)、痰毒蒙闭(0.43%)。从虚实来看,61.28%的患者以虚证为主(第一、二、四、五证型),38.72%以实证为主。不同年龄组的中医证型构成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男女患者均以脾胃虚寒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心脾两虚,最低为痰毒蒙闭,男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诊断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本组患者中,铅吸收主要存在5个中医证型,其显现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脾胃虚寒(50%)、心脾两虚(18.55%)、大肠结热(16.94%)、肾阳虚(8.06%)、痰火扰心(6.45%);轻度中毒则依次为心脾两虚(24.16%)、脾胃虚寒(24.16%)、大肠结热(20.13%)、痰火扰心(20.13%)、肾阳虚(6.71%)、肾阴虚(6.7%);中度中毒依次为痰毒阻络(26.15%)、心脾两虚(23.59%)、脾胃虚寒(15.9%)、痰火扰心(15.38%)、肾阴虚(7.18%)、肾阳虚(6.67%)、大肠结热(5.13%);中毒仅出现属痰毒蒙闭型的铅脑病2例,暂未收集到铅麻痹病例。结论:本结果初步揭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中医辨证驱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初步建立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试验核心结局指标集,为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及临床研究注册平台,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及注册方案中包含的结局指标,构建结局指标条目池,通过患者调查对条目池进行补充,最后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和共识会议筛选结局指标并达成共识。结果共收集到9805篇文献和1139项研究方案,最终纳入719篇已发表文献和196项研究方案,452位卒中患者参与调查,整理指标收集结果,共有72项结局指标进入德尔菲法专家咨询;两轮调查初步纳入24项结局指标;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6项指标域的12项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终点指标(全因死亡率、病死率、复发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身体功能受损评价(残疾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身体结构受损评价(脑血管病变、颈动脉和椎动脉病变)、活动与参与受限评价(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安全性(不良事件)和中医证候评价。结论根据有效性试验核心结局指标计划工作组(COMET)手册,初步建立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方便相关研究者选择合适且规范的结局指标,有利于研究结论的推广与同类研究的比较与合并,进而提高研究结果的证据质量。  相似文献   
73.
中医药因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相对少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慢性疾病。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制剂之一,因其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其有效性在临床中获得肯定。其不良事件/反应时有报道,加上化学成分复杂、化学活性不稳定、运用不规范等原因,其安全性受到关注。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作为评价中药安全性的重要方式,其研究方法众多。本研究以基于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方法,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上市后的安全性为例,对实施前及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以期为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安全性再评价提供方法学上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74.
黄宏强  陈肖霖  黄玮  蔡业峰 《新中医》2022,54(10):95-99
目的:观察龟龄集胶囊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伴有老年衰弱综合征的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予龟龄集胶囊治疗,每次2粒(每粒0.3 g),每天1次,连续治疗12周,于第6周、第12周时进行随访,记录治疗前后受试者的生命体征、衰弱症状、睡眠质量、日常生活能力(ADL)等评分,检测血清转铁蛋白、维生素B12、维生素D、促甲状腺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白细胞介素-6、性激素6项等相关治疗指标,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临床衰弱量表评分(CF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ADL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简易精神状态(MMSE)评分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周后及治疗12周后,脆弱易损伤(等级4)由16.67%上升为37.50%及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周后及治疗12周后,轻度衰弱(等级5)由83.33%下降为62.5%及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孕酮及维生素D...  相似文献   
75.
目的:筛选急性缺血性中风阴类证、阳类证患者血清的差异表达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微小RNA(miRNA),信使RNA(mRNA),获取基因间调控关系,从转录组学层面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阴类证、阳类证形成的物质基础与生物学机制。方法:使用lncRNA,mRNA及miRNA芯片微阵列,分别检测急性缺血性中风阴类证、阳类证与非中风受试者(各10例)血清中lncRNA,miRNA与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联合分析,筛选出阴类证、阳类证相关的差异表达谱。对获得的差异基因进行反义lncRNA与mRNA共表达分析、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通路分析,获取基因间调控关系,预测lncRNA的靶基因。对40例(阳类证10例,阴类证30例)样本中部分差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验证。结果:227个lncRNA,54个mRNA,4个miRNA的表达与阳类证密切相关,394个lncRNA,206个mRNA的表达和阴类证密切相关。阳类证组中反义lncRNA RP11-647P12. 1和RP11-677M14. 2可能通过上调表达水平,分别调控神经元衍生神经营养因子(NDNF)和神经颗粒素(NRGN)的基因表达。通路富集显示,阴类证、阳类证之间转录组表达谱差异主要与血压调节、神经递质受体活性调节、内分泌激素调节、炎症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通路相关。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阴类证、阳类证的lncRNA,miRNA,mRNA表达谱存在差异,阴、阳类证的表型差异可能由血压调节、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以及γ-氨基丁酸(GABA)等多个通路的共同参与。转录组学特征为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阴类证、阳类证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6.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广东省内8所医院就诊的45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主要进行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33.6%的脑卒中患者存在心理问题,15.7%患者需要心理咨询或治疗,19.9%患者希望医院提供心理服务。年龄、脑卒中疾病的每月总费用和首次确诊脑卒中时间是脑卒中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年龄、职业和脑卒中疾病的每月总费用为脑卒中患者心理服务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医院专业团队在制定个性化慢性病管理方案时应适当增加心理服务的内容,从而帮助脑卒中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初步建立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试验核心结局指标集,为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及临床研究注册平台,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及注册方案中包含的结局指标,构建结局指标条目池,通过患者调查对条目池进行补充,最后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和共识会议筛选结局指标并达成共识。结果共收集到9805篇文献和1139项研究方案,最终纳入719篇已发表文献和196项研究方案,452位卒中患者参与调查,整理指标收集结果,共有72项结局指标进入德尔菲法专家咨询;两轮调查初步纳入24项结局指标;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6项指标域的12项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终点指标(全因死亡率、病死率、复发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身体功能受损评价(残疾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身体结构受损评价(脑血管病变、颈动脉和椎动脉病变)、活动与参与受限评价(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安全性(不良事件)和中医证候评价。结论根据有效性试验核心结局指标计划工作组(COMET)手册,初步建立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方便相关研究者选择合适且规范的结局指标,有利于研究结论的推广与同类研究的比较与合并,进而提高研究结果的证据质量。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多巴胺受体D1A在纹状体边缘区的分布及其是否参与了大鼠的学习记忆过程。方法:先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多巴胺受体D1A在纹状体边缘区的分布,再向纹状体边缘区内立体定位微量注射多巴胺受体D1A拮抗剂SCH-23390(1%,0.1μl/侧)或等量的生理盐水,检测大鼠注射前后Y-迷宫结果的变化。结果:多巴胺受体D1A免疫组化阳性产物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海马、杏仁核、Meynert基核、下丘脑等处的胞体和突起上。在纹状体内,多巴胺受体D1A的阳性产物广泛而不均匀地分布于神经元的细胞核内,密度最大的区域在纹状体的尾内侧边缘。在纹状体尾内侧边缘,分布有多层密集平行排列的多巴胺受体D1A强阳性的椭圆形胞核,围绕苍白球外侧边缘,沿背腹方向呈带状分布,细胞核形态与位置和边缘区一致。行为实验证明,边缘区微量注射多巴胺受体D1A拮抗剂SCH-23390后,显著降低了大鼠的长期学习记忆能力。结论:大鼠脑纹状体边缘区神经元内存在多巴胺受体D1A,它们参与了成年SD大鼠的长期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79.
患者,女,42岁,因左上肢麻木疼痛、乏力10个月于2011年11月3日入院.患者自诉10个月前炒菜时发现左手执铲无力,左手第一、二指麻木,时伴颈肩部酸累痛,当时未重视,病情逐渐加重,沿手掌、手背部、前臂、肩部顺序发展,麻木加重并时有上肢放电样疼痛,部位不固定,以夜间平躺时为甚,常有夜间痛醒.遂于当地多家医院诊治,曾行磁共振诊断为颈椎间盘变性、腔隙性脑梗死,并进行长期针灸、理疗等治疗,但效果欠理想.治疗期间曾出现胸锁关节软骨炎,表现为胸锁关节肿痛明显,呼吸均可诱发疼痛加重,反复治疗3个月后好转,但左上肢症状继续加重,需长期服止痛药方能缓解.  相似文献   
80.
帕金森病的综合性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