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对于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404例患者分别用中西医结合综合(试验组199例)和西医加中药安慰剂(对照组205例)治疗。在28d、3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rve functional failure,NF)、愈显率的比较,在14、21、28d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治疗后28d及3个月后随访,NF评分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28d后愈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后愈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14、21d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8d,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能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NF评分、提高随访愈显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中文版Barthel指数(BI)量表在我国卒中人群中的信度、效度和敏感度.方法 将全国22家医疗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537例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274例)、B组(263例),分别给予21 d的不同治疗;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研究人员于纳入研究第21、60、90天的3个时间点,采用中文版BI量表对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测评.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有效的BI量表进行信度、效度和敏感度的评价,其中信度检验用Cronbach's α系数、Guttman split-half和Spearson相关系数来评价.采用人为推理判断方法评价内容效度,采用因子分析法考核量表的结构效度;通过相关分析考察量表的效标效度.各领域敏感度通过配对t检验来评估.结果 课题完成治疗共537例,在纳入研究第21、60、90天,分别回收的有效的BI量表为529(A组269份,B组260份)、526(A组269份,B组257份)、525(A组269份,B组256份)份.中文版BI量表内容一致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数>0.92,Guttman split-half系数在0.86~0.89之间,各领域的重测信度系数均>0.82,显示了良好的信度.中文版BI量表与"准金标准"[(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呈适度的相关性(r=0.71~0.75,P<0.001),中文版BI量表各时间点的累计贡献率范围为75.03%~76.49%,显示了较好的效度.除A组第21与60天"可控制大便"(P=0.347),B组"可控制大便"(P=0.095)、"可控制小便"(P=0.399)和B组第21与90天"可控制大便"(P=0.209)外,BI各项显示了良好的敏感度(P<0.05).结论 中文版BI量表在中、重度卒中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及敏感度,可作为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专方脑脉解痉汤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围术期DCI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术前予基础治疗+尼莫地平+脑脉解痉汤1号方;术后予基础治疗+尼莫地平+脑脉解痉汤2号方。对照组:基础治疗+尼莫地平。比较各组入院3d、7d、14d时DCI发生率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微血栓数目、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二磷酸腺苷(ADP)水平;出院时、90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总体死亡率。结果 14d时评价56例,死亡4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2例90d随访终点评价病例数为54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6例),失访1例,死亡1例,均为对照组患者。治疗组DCI发生率、NIHSS评分、微血栓数目在7d、14d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7d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F水平在7d、14d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DP水平在7d、14d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计死亡5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脉解痉汤结合常规西医治疗能够抑制PAF及ADP活性,减少微血栓的形成,降低aSAH患者DCI发生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CYP2C19、P2Y12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研究.方法:96例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持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收集全血提取DNA,采用Sequenom MassARRAY iPLEX(R)基因型分析技术进行CYP2C19* 2(681G>A,rs4244285)、CYP2C19*3(636 G>A,rs4986893)及P2Y12受体(52G>T,rs6809699) (744T>C,rs2046934)4个SNPs的基因型分析.采用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光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采用Chi-square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相关性.结果: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与非抵抗组,CYP2C19* 2(rs4244285)及P2Y12受体(rs2046934)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34).其中,CYP2C19*2 GA+ AA基因型为CR发生的风险因素(OR=2.607,95%CI:1.062~6.399).CYP2C19*3(rs4986893)及P2Y12受体(rs6809699)基因型分布在两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YP2C19*2(rs4244285) GA+ AA型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该基因型检测将有助于指导氯吡格雷的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探索再灌注后Cx43蛋白的表达模式。方法75只大鼠随机分为MCAO组(60只)和假手术组(15只)。MCAO组均行MCAO手术,术后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分为0.5、4、12、24 h 4个亚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各组进行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脑组织TTC染色及神经元尼式染色,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脑组织Cx43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CAO组造模成功率75%。MCAO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脑梗死面积增加,额顶叶皮质区神经元大量损伤。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及MCAO 0.5、4、12、24 h组Cx43表达量分别为0.23±0.12、0.58±0.18、0.78±0.07、0.61±0.05和0.27±0.07, MCAO 0.5、4、12 h组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CAO 24 h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CAO组侧脑室下区Cx43的表达在0.5 h开始升高,4 h达高峰,12 h逐渐下降,直至24 h恢复基线水平;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结论 Cx43蛋白在脑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中医药综合治疗和西医治疗结局的比较,评价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综合救治方案的有效性。方法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2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加用中医综合治疗。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2组间治疗组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逐渐显现,而对照组RANKIN异常增加。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于急性缺血中风阴类证患者在治疗效果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上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连续排班在中风专科层级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更好的在中风专科实行护士层级管理。方法实施了新的"A-P-N"护士连续排班制。结果新班制减少了护士的交接次数,改进了午间、夜间等薄弱时段人员不足的缺点,保证了病人的安全。结论新的连续排班制能更好的实施护士层级管理,利于中风专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查11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个症状分别是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嗜睡、健忘、口干、怕冷、舌质偏暗、失眠、自汗、畏风。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该病的中医证候分为4类,分别为气血亏虚型、痰浊中阻型、肾阳不足型、肝阳上亢型。结论: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能够对以问诊为基础的症状进行证型的客观分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证型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医综合疗法干预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模式的变化,临床治疗方法已日益趋向多技术组合的综合疗法。笔者从整体出发,融辨病、辨证、审因论治于一体,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研究的回顾与分析,从中医学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了思考,认为肝肾精血盛衰是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分化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肾精、督脉、脑髓、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有密切联系;提出了毒邪害络损髓是抑制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病理机制,脑缺血急性期,痰瘀热毒混杂脑内,损伤脑髓、督脉、督络,是抑制NSCs分化增殖主要因素,清热化痰、祛瘀解毒通络是治疗大法;恢复期肝肾精血亏虚,毒邪留恋,NSCs增殖乏源是主要病理因素,治疗当以补益肝肾为主,解毒通络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