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5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交锁髓内钉治疗陈旧性股骨干骨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提高交锁髓内钉治疗陈旧性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3例陈旧性股骨干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扩髓静力型固定。结果:经6个月-2年4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功能显著改善。结论:交锁髓内钉是治疗陈旧性股骨干骨折的理想方法。对内固定失败选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是有效的补救措施。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AO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52.
53.
54.
蒋成  叶俊武  蔚芃 《华西医学》2010,(12):2181-2184
目的探讨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劈开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9年7月收治颈胸段脊柱结核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8-52岁,平均38岁。其中位于颈6-胸1者2例,颈7-胸1者5例,胸1—2者4例,胸2-3者3例,胸1-3者2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B级4例,C级7例,D级3例,E级2例。手术行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劈开术,术中彻底清除结核肉芽组织、脓液、死骨并进行脊髓减压,取自体髂骨块植骨重建中前柱、前方钛板内固定。术后佩戴头颈胸支具6个月,正规抗痨18个月。术前后凸Cobb角为25-60°,平均为37.5°。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8年,平均3年。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5~8个月,无螺钉松动、脱落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3.6个级别;结核病变无复发,术后后凸Cobb角明显改善,为15-35°,平均22.6°,末次随访后凸角无明显丢失。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术后1个月恢复。结论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劈开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显露充分,植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可靠。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24例(24髋)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资料。男16例,女8例;年龄22-65岁,平均(35.8±9.62)岁;左14例,右10例。骨折Letournel&Judet[4]分型,前柱骨折4例,后壁并后柱骨折6例,横形骨折5例,横形并后壁骨折4例,"T"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3例。内固定手术入路:前侧入路4例,后侧入路14例,混合入路6例。内固定手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相隔3-110个月,平均(49.00±4.87)个月。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内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其中5例伴有股骨头坏死,3例合并关节半脱位。THA术后使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髋关节影像学检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活动度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2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26.20±8.7)个月。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6.70±4.64)分,与术前(42.70±5.92)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58±0.72)分,与术前(8.00±1.0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末次随访髋关节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充分准备、精细操作及正确的髋臼重建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6.
陈琼  赵明才  蒋萍  廖涛  蔚芃  吴青  蒋红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6):2065-2066,2068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样微弱凋亡诱导因子(TWEAK)对体外培养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的作用,同时探讨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TWEAK之间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OA患者原代软骨细胞,分别用TWEAK(75ng/mL),TWEAK(75ng/mL)和IL-1β(5ng/mL),TWEAK(75ng/mL)和TNF-α(5ng/mL)作用细胞48h,MTT检测细胞因子对软骨细胞的增殖作用影响;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13、IL-6和Fas的分泌表达。结果 MTT结果表明细胞因子刺激软骨细胞后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TWEAK和IL-1β组诱导MMP-13表达增加(P〈0.05);TWEAK和IL-1β组,TWEAK和TNF-α组均诱导IL-6表达增加(P〈0.05)。3组Fas分泌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β与TWEAK,TNF-α与TWEAK分别诱导OA软骨细胞MMP-13和IL-6表达增加,可能参与关节软骨损伤和OA的病程发展。  相似文献   
57.
目的:通过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进行随访。比较分析腰椎后路椎间打压植骨融合与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腰椎不稳治疗上的疗效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腰椎不稳症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36例,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38~79岁,平均54.2岁。随机分A、B两组,两组术前、术后随访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对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率、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椎体活动度、椎体矢状面移位进行比较。结果:①两组在术前、术后临床缓解率、椎体活动度、椎体矢状面移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在术后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术前、术后及两组之间在椎间隙高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EK组椎间隙高度从术前(5.79±1.48)mm到术后随访(11.18±0.78)mm,植骨组椎间隙高度从术前(5.84±1.54)mm到术后随访(9.90±0.88)mm,植骨组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较多。结论:两种方式均能有效的治疗腰椎不稳,在临床症状缓解率、椎体矢状面移位、椎体活动度、椎体融合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EK同自体骨作为腰椎不稳椎间融合植骨材料,PEEK术后很好地恢复椎间隙高度,但费用贵。自体骨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多,但无免疫排斥,费用便宜。无论我们选择采用自体骨或者PEEK,都尽可能提高植骨量,都要选择合适内固定。  相似文献   
58.
蒋成  蒋苹  蔚芃 《四川医学》2010,31(12):1778-1780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4月共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共64例,行手术治疗57例。依据患者的症状和MRI检查将手术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将术前术后的JOA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定期随访,3个月~1年半,平均1年,通过对手术治疗后术前术后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根据脊髓受压的部位和范围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使用HoffmannⅡ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我们选择HoffmannⅡ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35例,采用C臂X线机透视下间接复位或小切口直视下复位,根据术中骨折局部稳定情况,设计外固定架构型并固定骨折。分析术后产生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骨正常愈合24例,骨延迟愈合9例,未愈合2例,针道感染7例,针道无菌性炎症反应8例,固定钢针松动11例。结论外固定支架对治疗某些特殊类型的胫腓骨骨折骨折有一定优势,但其并发症较多,应严格掌握使用指征。针道感染,固定钢针松动,骨折延迟愈合与骨不连是其主要并发症。正确操作,针孔干燥、引流通畅是防治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变化的相关性,为观察骨质疏松寻找可靠的实验室观察指标。方法测定88例骨关节炎(OA)患者股骨颈、腰椎体和腕部骨密度,同时检测血清中骨代谢指标,包括骨钙素、1,25(OH)2维生素D3、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分析骨量与各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88例OA患者中,骨密度测定显示骨量正常24例(27.3%),骨量减少45例(51.1%),骨质疏松19例(21.6%);骨钙素与腰椎体(r=-0.417,P=0.001)、股骨颈(r=-0.358,P=0.008)、腕部(r=-0.396,P=0.037)骨密度改变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碱性磷酸酶则与腕部骨密度有负相关性关系(r=-0.304,P=0.012)。酸性磷酸酶和维生素D3与腕部骨密度无相关关系。结论在无骨密度检测设备的情况下,测定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升高可提示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