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3篇
  1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并发HAP患者59例为肺炎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未并发肺炎的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统计临床检查结果,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H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炎组的年龄、住院天数、吞咽困难、胃管进食、意识障碍、瘫痪发生率及房颤病史患病率水平升高,格拉斯哥(GCS)评分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糖、尿素氮、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非肺炎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非肺炎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吞咽困难、意识障碍、房颤病史、白细胞总数、Fbg表达水平与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HAP密切相关。结论吞咽苦难、意识障碍、白细胞总数及Fbg水平升高、房颤既往病史是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H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肾衰合剂治疗慢性肾衰的疗效.方法对66例慢性肾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肾衰合剂及普通治疗.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总有效率(P<0.01)、内生肌酐清除率(P<0.01)均明显提高;血清尿素氮(P<0.01)、血肌酐(P<0.01)均明显下降.结论肾衰合剂疗效理想,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53.
随着中草药在临床医学中的不断应用 ,某些中草药所致的肾损害也有陆续报道 ,故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现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近况综述如下。1 起因1 993年比利时学者 Vanberweghem JL 等 [1 ]报道了“和含有中草药的减肥治疗相关的快速进展的肾间质纤维化病人 9例”,后调查认为 :( 1 )比利时健美减肥诊所在既往 1 5 a治疗过程中未发生类似病例 ;于 1 990 - 0 5~ 1 992 - 0 5 ,该诊所减肥处方中增添两种中药 ,防己 Stephania tetrandra和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2 )在被调查的病人当中 ,有 1 4例年龄在 5 0岁以下的患慢性间质…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PLDD联合熥敷颈腰痛砂治疗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PLDD+熥敷颈腰痛砂)、对照组(单纯PLDD治疗)各34例。组内及组间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6个月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疗效的优良率,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前VAS、ODI、JO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经治疗后VAS、ODI、JOA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治疗组在疼痛缓解程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JOA疼痛评分、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优良率分别为94.1%、97.1%,优于对照组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致透壁性肠坏死(TIN)的临床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急诊收治最终诊断为急性MVT的患者102例。根据肠切除术后的病理观察及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TIN组(35例)和非TIN组(67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腹部体征、急诊首次实验室检查及CT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MVT致TIN的临床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预测TIN的价值。结果 102例急性MVT患者中,男性77例(75.5%),年龄(42.9±14.9)岁,中位随访时间40(3~84)个月。41例于首次入院后行剖腹探查,其中40例(39.21%)行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分析31例发生TIN,9例为小肠黏膜及黏膜下坏死;剩余61例于首次入院后行非手术治疗,其中2例因广泛肠坏死无法行肠切除病死,2例在3个月的随访期内因发生肠坏死行肠切除术。62例(60.8%)存在MVT的继发性病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白细胞(WBC)计数>14....  相似文献   
56.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和关节疼痛为特征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疾病,严重时可出现关节活动障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骨关节炎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miRNA作为骨关节炎的循环生物标志物,其异常表达可为早期诊断骨关节炎提供依据。许多miRNA被证实参与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自噬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降解,并与骨关节炎涉及的多种信号通路相互调节。现代研究表明,一些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类中药通过激活信号调节器miRNA,使其与mRNA的特定序列结合转录后调控基因表达,抑制炎性反应、延缓软骨细胞衰老,起到防治作用。阐述了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及其与miRNA的相关性,归纳总结中医药基于miRNA对骨关节炎的调节保护作用,旨在为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提供一条新的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57.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椎间孔镜、开放手术为主,其能够减轻椎间盘压迫状况,但术后腰部或下肢会残余疼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理活动。随着网络药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椎间盘术后腰部或下肢残余疼痛具有明显优势,以价廉、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占据重要治疗地位,通过恢复腰椎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从而减轻甚至消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症状。因此,作者将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就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疼痛症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中医药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疼痛症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足踝骨折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手术期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综合干预组(n=47)和对照组(n=4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后复查D-二聚体时间及复查D-二聚体升高比例。结果 两组患者骨折至手术时间、骨折部位、手术时长、清创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查D-二聚体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干预组患者D-二聚体升高比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踝骨折患者早期进行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胃肠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多模式镇痛: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术毕且拔除气管导管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并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布托啡诺注射液4 μg·kg-1·h-1 +盐酸右美托咪啶0.1 μg·kg-1·h-1);对照组采用单一模式镇痛:术毕且拔除气管导管前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枸橼酸舒芬太尼0.05 μg·kg-1·h-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SA)、术后24 h IL 6水平、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流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天数、静脉自控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点(1、6、12、24、48 h)观察组VS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4 h IL 6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流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的自控镇痛按压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镇痛能有效缓解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加速患者康复,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