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关节镜下行拇外翻手术的可行性及方法 .方法 采用10具新鲜保留踝关节的足部标本进行模拟手术.首先建立内远背侧入路和内远跖侧入路,以骨磨钻磨除跖骨头内侧的骨赘,再建立内近侧人路,直到最终完全切除.从内远跖侧人路向内近侧入路方向作关节囊的紧缩缝合.建立外远侧入路和外近侧人路,松解外侧关节囊、拇内收肌斜头和跖籽骨韧带.最后,收紧缝合线,拇外翻畸形得到矫正.另外在20具防腐标本上作了进一步解剖学测量.结果 全部标本均成功完成手术.早期5例标本手术时间平均为108 min,发生1例肌腱挫伤、2例皮神经损伤、3例关节面软骨轻微损伤.后期5例标本手术时间平均为63 rain,未发生任何副损伤.各入路与周围血管、神经、肌腱等结构之间有一定的安全距离.结论 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拇外翻足可行的,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2.
背景:在关节外科中常用自体细胞软骨移植技术修复软骨缺损,整合不良是导致修复失败的原因之一。软骨细胞迁徙能力被证明和整合有相关性,某些通路如Src-磷酸化磷脂酶Cγ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已经被证实和软骨细胞的迁徙能力相关,但是否和整合相关还是个未知数。目的:阐明软骨细胞迁徙通路在自体细胞软骨移植中和整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来源于猪膝关节的软骨细胞分成4组,为Src、磷酸化磷脂酶Cγ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抑制组以及正常组,通过博伊登小室来量化4组软骨细胞的迁徙能力。将处理后的软骨细胞与软骨环建立共培养模型培养28 d后,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免疫蛋白印迹以及细胞示踪等分析来观察正常组与抑制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当用抑制剂处理软骨细胞后,软骨细胞的迁徙能力明显下降。在软骨细胞软骨环共培养28 d后,免疫印迹蛋白分析表明通路抑制剂一直存在于整个培养周期中。同时正常组迁徙到整合区域中的软骨细胞数量和距离以及分泌的胶原、基质和力学强度明显高于其他3个抑制组。说明可以通过Src-磷酸化磷脂酶Cγ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通路调节软骨细胞的迁徙能力从而影响软骨的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跗骨窦综合征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7月-2008年5月,共治疗跗骨窦综合征患者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26~63岁,平均46.3岁.均为单侧患者,左侧10足,右侧5足.所有患者均在侧卧位、止血带下手术.术中采用外侧、前外侧和后外侧入路,必要时增加内侧入路.随访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在关节镜下均有2个以上阳性表现,包括跗骨窦内瘢痕组织增生、炎症,距下关节内软组织撞击,距下关节滑膜炎,距下关节囊部分损伤,距跟骨间韧带部分损伤,颈韧带部分损伤,软骨面损伤,距下关节退行性变.所有患者均获得19~35个月(平均26.1个月)随访,VAS评分由术前7.6分(6~9分)减少到末次随访时的2.5分(1~4分)(P<0.01),AOFAS评分由术前41.9分(20~6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3.1分(70~100分)(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优良率达到73%.结论 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跗骨窦综合征患者应积极进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4.
背景: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治疗一直是令关节科医生困扰的难题,传统的开放手术虽然可以比较彻底的切除病变组织,但同时也有着许多缺点: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有的患者恢复期较长,无法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我们尝试利用关节镜手术治疗该病。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9~52岁,平均32.6岁;左侧11例,右侧6例。术前、术后踝关节功能应用AOFAS评分进行统计,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4~28个月的随访,未见复发病例,1例患者疼痛症状缓解不佳。6例主诉剧烈活动后有踝关节疼痛不适感,平时无不适。10例完全正常。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2年行MR检查,仅1例在检查中见踝关节腔有少量积液,未见结节样绒毛增生病灶。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AOFAS评分分别为51.9±9.6、78.2±5.6、81.8±6.3、82.6±6.9,手术前、后评分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踝关节镜下全关节滑膜切除术是治疗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治疗彻底,创伤小的优点,但需要有较好的关节镜下技术,尤其是后踝关节镜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45.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肘关节僵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肘关节僵硬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2月-2006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肘关节僵硬15例.发病到手术时间为6个月至20年,平均39.6个月.采用前外侧、前内侧、后外侧正中、后外侧上方四个入路进行镜下清理和松解术,3例附加后正中人路施行镜下鹰嘴窝开窗扩大成形术,最后行手法松解.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18~36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前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00.0±13.1)°,-/x±s,下同],伸直活动度为(47.9±11.9)°,活动范围为(52.1±11.6)°.术后肘关节屈曲活动度提高到(133.0±19.4)°,伸直活动度提高到(8.7±8.8)°,活动范围提高到(124.3±27.3)°.肘关节功能评分:优2例,良8例,一般4例,差1例;优良率为67%.结论 肘关节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及视野清晰的优点,但治疗效果并不一致.对于关节软骨损伤严重者,手术可能不能完全阻止疾病的发展,临床上应慎重开展.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制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呈矩形设计,为胫距跟平行牵引,牵引力完全与距下关节面垂直来达到最大牵引效果。16具踝关节离断新鲜标本分为2组:A组为传统无创牵引组,B组为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牵引组。在相同的牵引力量下比较2组牵开的距离。测量16具标本专用牵引器的克氏针与周围血管神经肌腱结构的距离。从2006年6月至2008年5月,我们共采用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治疗12例距下关节疾病,包括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8例,距骨软骨损伤2例,跗骨窦综合征2例。随访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结果当牵引力为5.2、10.3 N水平时,A组和B组的关节间隙牵开距离差异不显著;当增大到17.6、24.4、33.8 N时,B组的牵开距离均显著大于A组(P<0.05);当牵引力达到41.8 N水平时,2组的牵开距离均达到最大,但B组的最大牵开间隙(3.3 mm)要远远大于A组(2.2 mm,P<0.01)。解剖学测量显示牵引器的克氏针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有很好的安全距离。12例患者随访平均26.1(15~35)个月,未见任何手术并发症。最后1次随访时,优4例,良6例,一般2例,优良率达到83.3%。结论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能很好地牵开距下关节,方便关节镜下手术操作,且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好。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隧道改良缝线法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手术技术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病例,在关节镜下复位,应用单隧道改良缝线法固定。术后积极康复锻炼。结果:经过8~24个月随访,门诊摄片提示平均5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患膝屈伸功能恢复佳。术后6个月时Lysholm评分(95.4±4.5)分。结论:关节镜下单隧道改良缝线法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拥有复位佳,固定好,可早期活动等优点,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8.
目的寻找有效确定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时影响穿刺、器械放置及镜下操作的量化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3月100例术前拟行PELD治疗的单节段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66例(A组)成功行PELD手术,余34例(B组)因髂骨等周围骨性结构的影响导致穿刺、置管或镜下操作失败,改行其他手术方式。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术前腰椎正位(包括双侧髂骨)X线片,创新性地提出髂高率及髂角率概念,测量并比较两组髂高率和髂角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髂高率、髂角率的诊断临界点。结果A、B组髂高率分别为0.61±0.09、0.74±0.05,髂角率分别为0.66±0.08、0.80±0.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729,P=0.000;F=65.165,P=0.000)。ROC曲线分析示髂高率临界点为0.71(ROC曲线下面积0.927,P=0.000),髂角率临界点为0.75(ROC曲线下面积0.965,P=0.000)。结论对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当髂高率>0.71和/或髂角率>0.75时,不宜直接采用PELD入路手术,宜采用经髂骨入路、椎板间入路或开放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49.
正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们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24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1~58岁。均为新鲜骨折。按Meyers-McK eever和Zaricznyj骨折分型标准:Ⅱ型8例,Ⅲ型14例,Ⅳ型2例。1.2治疗方法全身麻醉下手术。前外侧入路置入关节镜,用小刮匙和刨刀仔细清理骨床,复位骨折。骨折复位理想后,用探钩探查前交叉韧带张力,如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