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与超声造影(CEUS)在膀胱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入院的102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并均选取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与超声造影(CEUS)进行术前分期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分期为金标准,比较膀胱癌术前分期诊断中MSCT与CEUS的准确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MSCT与CEUS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膀胱癌术前分期诊断中,MSCT与CEUS的T1、T4期膀胱癌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较CEUS,MSCT的T2期膀胱癌诊断符合率更低(75.00%vs. 95.83%),T3期膀胱癌诊断符合率更高(90.32%vs. 58.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EUS对T2期膀胱癌的诊断效能较好(AUC=0.700,95%CI:0.461~0.937),MSCT对T3期膀胱癌的诊断效能较好(AUC=0.750,95%CI:0.524~0.974)。结论MSCT与CEUS在膀胱癌术前分期诊断中各有优势,MSCT诊断T2期膀胱癌的符合率低于CEUS,但T3期膀胱癌诊断符合率更高,临床医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最佳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沐舒坦治疗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盐酸氨溴索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沐舒坦治疗新生儿肺炎疗效满意,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3.
乳腺癌现居于女性恶性肿瘤发病之首,严重威胁了世界女性的健康;对于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是第一选择;术后结合中医中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马纯政教授依据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乳腺癌术后患者大多气血亏虚,故在治疗上注重益气养血的同时,还要配合理气健脾,辨证施治,全方位诊疗。其经验方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B-受体阻滞剂的情况及使用达标率。方法收集2008年-2012年我集团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7例,剔除使用β-受体阻滞剂禁忌患者19例,并统计使用β-受体阻滞剂3天后心率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达52.74%,静息状态下3天心室率控77/min。结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β-受体阻滞剂使用认识不足和副反应的顾虑,阻碍了循证医学证实的结论性证据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5.
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胰腺炎临床病理变化复杂 ,对它的治疗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 ,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争议 ,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6.
外科手术中为了引流出伤口部位的血液、体液、气体或减轻组织压力,经常为患者放置引流管,引流管的保留对患者有很重要的意义。外科手术种类繁多,放置引流管的类型多种多样,每种引流管的放置目的、保留时间、拔管指征均不相同,但有一部分引流管在拔除前需要间断夹闭一段时间,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才能够拔除。引流管由2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端放置于体内一端延长至体外的橡胶管路,为防止其脱出,这部分管路固定在患者皮肤上,另一部分是各种样式的引流装置,  相似文献   
77.
目的总结临床上脑室出血或其他位置(尾状核头,背侧丘脑等)出血引起的脑室铸形在行脑室外引流术后出现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因脑室外引流术后出现颅内感染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46例中痊愈36例,死亡5例(因颅内感染死亡1例,因合并其它脏器衰竭死亡4例),放弃5例,治愈率78.3%。结论在出现感染后采取中西药合用对抗感染,基本上可以使绝大部分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消灭。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将数字化技术辅助的CBL教学应用于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可行性及教学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1日-2022年1月31日在骨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71人,按照不同教学方法分为对照组(33人)和观察组(38人)。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CBL教学,观察组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的CBL教学。两组间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方式一致。课后分别对两组学员进行教学效果评估,评价方式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操作考核、自我能力评估以及教学满意度评价。运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规范化培训学员骨科专业理论知识成绩、临床实践技能成绩及总成绩分别为(42.37±3.16)分、(39.65±3.42)分和(82.02±3.53)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规范化培训学员(P<0.05)。观察组学员在临床知识掌握、影像资料解读、医患沟通、临床思维、学习兴趣等自我能力评估方面认可度较高(P<0.05)。观察组学员对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78.9%(30/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5%(1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线下教学时间受限的条件下,数字化技...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芪参颗粒调控SIRT1/PGC-1α/FNDC5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稳态防治心力衰竭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内研究方面,通过胸主动脉结扎术构建慢性心力衰竭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芪参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简称低、中、高剂量组),培哚普利组,每组10只,另外10只假手术小鼠做假手术组。低、中、高剂量组造模4周后分别给予芪参颗粒1.42、2.83、5.66g·kg-1·d(-1)灌胃,培哚普利组给予培哚普利0.607 mg·kg-1·d(-1)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连续给药8周后小动物超声观察各组小鼠心功能水平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WGA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心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胶原纤维沉积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脏组织SIRT1/PGC-1α/FNDC5通路及线粒体稳定相关蛋白表达。体外研究方面,培养HL-1心肌细胞,通过AngⅡ诱导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并将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中药组,中药组给予10%芪参颗粒含药血清MEM培养基培养细胞,对照组及AngⅡ组给...  相似文献   
80.
目的 评价不同大小孔径的磷酸钙骨水泥(CPC)材料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盐析法制备3种不同孔径(200~300 μm、300~450 μm、450~600 μm)的CPC材料,利用Micro-CT测量3种材料的平均孔径、孔隙率.无菌条件下取新生大鼠BMSCs原代培养并传代;将3组材料分别放置于24孔板内,每种材料接种2×105个细胞后.于接种后12、24 h收集细胞并计数,计算细胞黏附率;并对24 h收集细胞行Annexin V 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坏死检测,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黏附情况.结果 Micro-CT测量结果显示:3种CPC材料孔径间相互连通,孔隙率均>67%,平均孔径分别为240、410、510 μm.接种后12 h,3种材料表面细胞黏附率及坏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300 μm组在接种后24 h细胞黏附量明显少于300~450 μm组和450-600 μ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300 μm组材料表面细胞坏死数量明显多于450~600 μ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孔径大小可影响大鼠BMSCs在多孔CPC材料上的黏附能力,随着孔径增大,细胞黏附率逐渐增高,细胞坏死率逐渐降低,为进一步研究孔径结构对细胞的影响提供了实验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ore sizes of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 scaffolds on cell adhesion. Methods 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primarily cultured were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CPC scaffolds of 3 pore sizes (200 to 300 (μm, 300 to 450 μm, 450 to 600 μm) were respectively groups A, B and C. Micro-C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average pore size and porosity of each group. The 3 kinds of CPC were placed in 24-well plates and 2 × 105 cells were incubated per well. In each group, the cells were harvested 12 and 24 hours after incubation to count cell numbers and adhesion rate. Cell apoptosis and necrosi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cell morphology and adhesion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24 hours after incubation. Results Micro-CT showed that pores of the CPC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interconnected and the porosity of each group was greater than 67%. The average pore sizes of the 3 groups were 240 μm, 410 μm and 510 μm respectively. At 12 hour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3 groups in cell adhesion and necrosis ( P > 0. 05). At 24 hours, cell adhesion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in groups B and C ( P < 0. 05), and cell necrosi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in group C (P < 0. 05). Conclusion In CPC scaffolds for culture of BMSCs,cell adhesion rate may increase gradually and cell necrosis may decrease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e siz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