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28篇 |
内科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56篇 |
综合类 | 30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急性脊髓损伤非手术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脊髓压迫和(或)通过内固定维持脊柱稳定性。而非手术治疗旨在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secondary tissue damage),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或再生。10年前人们对SCI治疗的态度仍然是悲观的,而近10年来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文献报道也较多。尽管如此,急性SCI的非手术治疗绝大多数以实验研究为主, 相似文献
82.
目的比较外侧斜形和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32足)跟骨骨折分别采用L形切口组15例(18足)、斜形切口组12例(14足)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16(10.6±1.7)个月。L形切口组与斜形切口组甲级愈合分别为14足和12足,乙级愈合分别为3足和2足,丙级愈合分别为1足和0足。斜形切口组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末次随访AOFAS评分方面略优于L形切口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形切口亦可作为外侧入路治疗跟骨骨折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3.
实验性兔膝骨关节炎滑液引起正常关节软骨的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内源性骨关节炎(osteoanhritis,OA)生物学致病因子对正常关节软骨的初始破坏作用。方法 兔1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切断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第12周晚期OA形成。抽取OA滑液随机注入自身一侧肘关节内(SF组),对侧肘关节注入等量生理盐水(NS组)。每周一次。对照组肘关节不注射任何液体。肘关节注射20周后SF组、NS组和对照组行大体、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SF组、NS组和对照组肘关节关节软骨在大体上无明显区别。光镜下NS组和对照组关节软骨表面光滑,各层软骨细胞排列正常;SF组软骨细胞数量减少。移行层和放射层见到大量软骨细胞巢聚,出现双潮线,并且软骨钙化层增庳,非钙化层明显变薄。透射电镜下NS组和对照组软骨细胞形态大多正常,SF组软骨细胞发生退变和凋亡。扫描电镜下NS组和对照组软骨表面结构完整,SF组软骨表面出现表浅 相似文献
84.
生长因子与软骨细胞-胶原海绵复合体联合应用修复软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体条件下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与软骨细胞-胶原海绵复合体联合应用修复软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取3日龄异体幼兔膝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后接种在胶原海绵支架上,再做移植.同一大白兔双侧膝关节内外髁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软骨细胞-胶原海绵复合体移植组(复合体移植组)、bFGF应用组和软骨细胞-胶原海绵复合体与bFGF联合应用组.移植术后不同时间分批处死,进行大体、光镜和电镜观察. 结果移植术后12周联合应用组软骨缺损修复以完全修复为主,而复合体移植组以不完全修复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周时2组均得到修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分析均为软骨组织;在不同时间点空白对照组和单纯bFGF应用组软骨缺损修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组织学上修复的组织,前者为纤维组织,而后者同时有软骨组织存在. 结论 bFGF在软骨组织工程中有促进软骨缺损早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观察微创植骨术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在30只兔双侧桡骨干建立骨缺损模型。随机将每只兔双侧前肢分入开放植骨术组(A组)和微创植骨术组(B组),其中微创植骨术组用自行研制的微创植骨器进行微创植骨。术后第1、2、4、6、8周每周随机处死6只动物,对骨缺损部位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和电镜观察。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两组骨缺损部位的骨密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但同一时间微创植骨术组的骨密度均高于开放植骨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微创植骨术组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出现时间、两种细胞内细胞器活跃程度、细胞周围胶原纤维及钙盐的沉积数量均优于开放植骨术组、新生骨塑形速度亦快于开放植骨术组。结论 用微创植骨器治疗骨缺损,在减小手术创伤的同时可加快骨缺损的修复速度,提高骨缺损的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86.
目的回顾分析含抗生素骨水泥假体(PROSTALAC)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对16例髋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病例采用PROSTALAC方法,进行二期翻修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16例髋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有14例于治疗后接受二期全髋或全膝关节翻修术,经平均46月的随访,感染无复发,成功率达87.5%.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达82.9分,膝关节评分平均达90.5分.结论在PROSTALAC基础上进行的二期全髋和全膝关节翻修手术能成功地治疗人工关节术后感染,并且保持术后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87.
目的建立一种分离、培养扩增成人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进行鉴定,并与骨髓源性MSCs比较生物学特性.方法 30名成年志愿者随机平分为二组,一组直接抽静脉血,并细分为全血细胞法组和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组,同时抽骨髓为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组;另一组为血细胞分离机法组.各组进行细胞存活率、集落形成率、形态学、流式表型分析、胶原染色等研究.结果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静脉血后培养,贴壁细胞呈梭形,集落形成率为(0.12±0.08)/106单个核细胞,传代扩增到第5代时每份平均细胞数达51.4674×106,表达CD44、CD54、CD105和CD166,不表达CD14、CD34、CD45和CD31,细胞分泌Ⅰ、Ⅲ型胶原.全血细胞法和血细胞分离机法获得的细胞不能连续多次传代.结论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比全血细胞法和血细胞分离机法简单,贴壁细胞培养扩增容易,获得的血源性MSCs与骨髓源性MSCs的生物学特性相似.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1992~2002年收治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7例,5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2例行手术治疗,采用AESCULAP的MACS TL胸腰椎前路固定系统进行固定,观察疗效.结果2例颈椎损伤患者均因呼吸衰竭在1年内死亡;1例T12/L1损伤患者因褥疮感染于2年后死亡;2例应力性骨折患者经对症治疗3月后症状缓解;2例胸腰段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年后复查脊髓神经损伤程度由原来B级恢复至C级.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旦发生脊柱骨折,容易造成脊髓损伤;对脊髓损伤的患者,应争取早日行手术减压和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部分腓骨短肌腱移位术治疗无骨折的陈旧性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近期疗效.方法部分腓骨短肌腱移位术修复2例无骨折的陈旧性下胫腓联合分离,用X线和Kofoed评分观察疗效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2例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和上下楼梯,其中1例仅在行走开始时偶感疼痛;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均良好.术后3 d、8 周和6月的X线片均无下胫腓联合再分离的迹象.踝关节Kofoed评分从术前到术后6月分别提高了14分和24分.结论部分腓骨短肌腱移位术治疗无骨折的陈旧性下胫腓联合分离可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90.
目的 研究盐酸利多卡因缓释胶丸 (简称缓释胶丸 )的动物药代动力学。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测定缓释胶丸的释药动力学、血药浓度及组织分布浓度。结果 家兔皮下植入缓释胶丸 40mg·kg-1·丸 -1·只 -1后第 3 60min ,仍有近 1/ 3残留率。缓释胶丸 2 0、40和 80mg·kg-13组的Ta1/2 分别比对照组 (盐酸利多卡因水溶液 10mg·kg-1皮下浸润注射 )明显延长 ;Te1/2 与对照组接近 ;随着剂量增大 ,缓释比提高 ,Tr1/2 明显延长。缓释胶丸 3组的Tmax比对照组明显延长 ,40mg·kg-1组的Cmax比对照组还低 ,80mg·kg-1组的Cmax接近或达到人的中毒浓度。大鼠皮下植入缓释胶丸 40mg·kg-1后 ,局部皮肤组织的药物浓度明显升高 ,肝脏中较低 ,肾脏中较高。结论 皮下植入缓释胶丸能使局部组织内利多卡因保持长时间、高浓度 ,以满足术后切口镇痛的需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