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目的:评估COOK-ZFEN定制支架治疗短瘤颈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按短瘤颈腹主动脉瘤及COOK-ZFEN定制支架标准纳入的5例接受开窗式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短瘤颈腹主动脉瘤患者,年龄(69±11)岁,开窗支架定制时间4~6周,...  相似文献   
122.
正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是一种伴有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两病并存临床少见。下面介绍我院2016年收治的甲亢合并MG 1例。1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主因心悸、多汗、消瘦3年,软瘫5天入院。患者2013年出现心悸、怕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总结并优化累及颈总动脉/无名动脉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1例累及颈总动脉/无名动脉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分析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类型。根据患者的机体状态及颈部解剖条件,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stenting,CAS)或两者复合手术。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特点及效果。结果:11例累及颈总/无名动脉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Ⅰ型3例,Ⅱa型5例,Ⅱb型1例,Ⅲ型2例。共4例(36.4%)患者行单纯CEA,其中Ⅰ型和Ⅱa型各2例;5例(45.5%)患者行单纯CAS,其中Ⅰ型1例,Ⅱa型3例,Ⅱb型1例;2例(18.2%)患者行复合手术,均为Ⅲ型。2例(18.2%)患者CAS术后出现大卒中。平均随访(7.8±14.1)个月;随访期内,无患者发生颅外颈动脉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患者须二次干预。结论:对于累及颈总/无名动脉的颈动脉狭窄,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和策略可获得良好的疗效;选用CAS时,更须重视降低围手术期脑梗死风险。  相似文献   
124.
近年来,以TEVAR为代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在我国广泛开展,技术日趋成熟,患者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的B型主动脉夹层,如何重建弓上分支动脉尚无明确规范。腔内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术者提供了复合以及全腔内手术的新选项,但其远期效果还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临床实践中检验。如何取舍则要综合考...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基于四维血流核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技术探讨不同解剖形态胸主动脉夹层(TAD)的血流模式,并对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例TAD患者,均于亚急性期行腔内支架修复术(TEVAR),且术前均完成CTA和4D Flow MRI检查。于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至少行1次CTA检查。使用3D slider软件重建TAD的三维模型,选择主动脉不同平面对4D Flow MRI的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可视化呈现不同解剖形态夹层的血流模式分布,定量化对比真、假两腔内不同平面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结果 随访中,3例患者术后均出现真腔扩张,胸主动脉段假腔内血栓化,继发破口附近假腔内仍有血流灌注。基于4D Flow MRI数据的定性分析显示,血流在原发破口处被分离为双向,分别进入真、假两腔,假腔内血流呈涡流形式。解剖形态不同的3例TAD患者中,真、假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显著不同,真腔内呈高流速和高流量,低返流指数。病例1、病例2、病例3真腔内的平均流速均显著高于假腔(t值分别为5.61、3.09、2.81,P值分...  相似文献   
126.
目的: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康复策略采用早期功能锻炼与腰椎稳定的原则进行,手术效果按照视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89.3%。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办法:采用有效的康复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复发,取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原因、处理和预防。方法: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完成4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其中10例术后转变为Stanford A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3±11)岁;合并高血压者7例,另3例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回顾分析发生的原因、治疗经过和结果。结果:支架型人工血管(简称支架)近端均锚定于主动脉弓部。A型夹层发生时间为:术中支架释放后2例,术后2 h 1例,1周2例,1个月3例,6个月1例,29个月1例。新发破口位置:7例位于支架近端的主动脉弓部,1例在支架近端裸支架头端与无名动脉开口接触部位,1例位于裸支架覆盖区域内,1例猝死未能行影像学检查。保守治疗3例,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7例。死亡3例,另7例随访3~42个月,CT血管造影显示胸腔段假腔完全血栓形成。结论:动脉壁薄弱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重要因素和基础,支架和腔内操作是致损伤的潜在因素。中转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是有效处理方法。注重病例选择和规范腔内操作有助于降低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8.
肾下腹主动脉瘤105例腔内修复的早中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2月105例肾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治疗的经过、结果和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技术成功,82例(78.09%)获随访,随访时间1~73个月,平均(8.9 4±5.8)个月.围手术期死亡3例(2.86%),分别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1.21%)术后30个月死于肝癌.原发性内漏21例:Ⅰ型18例,其中10例行球囊扩张(9例)或延伸段植入(1例)后治愈,8例自愈;2例Ⅱ型内漏自愈;1例Ⅲ型内漏支架植入后治愈.1例于术后2周支架的一侧髂支血栓形成,急诊行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4例迟发性Ⅰ型内漏.随访观察.1例于术后6年支架向远心端移位,无明显内漏而随访观察.2例支架感染发生于术后1和3个月,行清创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后痊愈.随访期间,9例股-股或髂-股动脉旁路和3例髂内动脉旁路通畅.结论 腔内修复治疗肾下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早、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9.
下肢血管损伤4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下肢血管损伤病变特点、总结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2年6月 至 2007年5月诊治的43例血管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30例为下肢动脉血管损伤,其中男性病人26例。主要为动脉血管损伤,其中髂外动脉损伤5例,股浅动脉损伤10例,股总动脉损伤7例,腘动脉损伤5例,股深动脉损伤2例,胫腓干损伤1例。3例病人因动静脉瘘同时合并静脉损伤。22例病人接受开放手术治疗,6例病人行腔内治疗,2例病人接受药物治疗。结果 开放手术组中2例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1例因救治无效而死亡,1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2例腘动脉损伤合并骨折者术后因血管再次栓塞而行截肢术,其余19例术后恢复良好。开放手术组中1例死亡者和2例截肢者失访,其余19例随访2~36个月,1例病人36个月发生人工血管吻合口处中度狭窄,ABI 0.75,其余病人下肢情况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腔内治疗组术后症状消失,病人随访6~24个月,支架通畅,无并发症发生。药物组治疗后症状缓解,2例病人随访时间分别为1个月和12个月,间破距离较治疗前延长。结论 下肢血管损伤发病率不高,尽管近年来救治手段有了较大提高,仍有一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腔内治疗是治疗血管外伤的新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有较多优点,短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0.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封堵左锁骨下动脉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封堵左锁骨下动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111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进入本研究.根据术中封堵左锁骨下动脉的情况分为完伞封堵、封堵<50%、封堵>50%和未封堵组.术前及术后第1、3、5和30天随访测量患者双卜肢的血压差值,同时评估有无脑卒中、偏瘫和截瘫以及左上肢缺血等情况.结果 完全封堵55例(49.6%),封堵<50%18例(16.2%),封堵>50%7例(6.3%),未封堵31例(27.9%).所有患者TEVAR均成功,无脑卒中、截瘫及偏瘫发生.完全封堵组与其余3组相比,双上肢血压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内完全封堵组中13例出现与左上肢活动无关的头晕,其中5例伴黑矇;7例出现左上肢间歇性跛行症状.结论 TEVAR中,为延长近端锚定区对左锁骨下动脉的封堵是安全可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应行血管重建,以提供更为持久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