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23篇 |
内科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66篇 |
综合类 | 27篇 |
预防医学 | 12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正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是一种伴有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两病并存临床少见。下面介绍我院2016年收治的甲亢合并MG 1例。1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主因心悸、多汗、消瘦3年,软瘫5天入院。患者2013年出现心悸、怕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总结并优化累及颈总动脉/无名动脉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1例累及颈总动脉/无名动脉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分析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类型。根据患者的机体状态及颈部解剖条件,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stenting,CAS)或两者复合手术。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特点及效果。结果:11例累及颈总/无名动脉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Ⅰ型3例,Ⅱa型5例,Ⅱb型1例,Ⅲ型2例。共4例(36.4%)患者行单纯CEA,其中Ⅰ型和Ⅱa型各2例;5例(45.5%)患者行单纯CAS,其中Ⅰ型1例,Ⅱa型3例,Ⅱb型1例;2例(18.2%)患者行复合手术,均为Ⅲ型。2例(18.2%)患者CAS术后出现大卒中。平均随访(7.8±14.1)个月;随访期内,无患者发生颅外颈动脉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患者须二次干预。结论:对于累及颈总/无名动脉的颈动脉狭窄,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和策略可获得良好的疗效;选用CAS时,更须重视降低围手术期脑梗死风险。 相似文献
124.
近年来,以TEVAR为代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在我国广泛开展,技术日趋成熟,患者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的B型主动脉夹层,如何重建弓上分支动脉尚无明确规范。腔内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术者提供了复合以及全腔内手术的新选项,但其远期效果还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临床实践中检验。如何取舍则要综合考...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基于四维血流核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技术探讨不同解剖形态胸主动脉夹层(TAD)的血流模式,并对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例TAD患者,均于亚急性期行腔内支架修复术(TEVAR),且术前均完成CTA和4D Flow MRI检查。于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至少行1次CTA检查。使用3D slider软件重建TAD的三维模型,选择主动脉不同平面对4D Flow MRI的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可视化呈现不同解剖形态夹层的血流模式分布,定量化对比真、假两腔内不同平面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结果 随访中,3例患者术后均出现真腔扩张,胸主动脉段假腔内血栓化,继发破口附近假腔内仍有血流灌注。基于4D Flow MRI数据的定性分析显示,血流在原发破口处被分离为双向,分别进入真、假两腔,假腔内血流呈涡流形式。解剖形态不同的3例TAD患者中,真、假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显著不同,真腔内呈高流速和高流量,低返流指数。病例1、病例2、病例3真腔内的平均流速均显著高于假腔(t值分别为5.61、3.09、2.81,P值分... 相似文献
126.
目的: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康复策略采用早期功能锻炼与腰椎稳定的原则进行,手术效果按照视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89.3%。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办法:采用有效的康复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复发,取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原因、处理和预防。方法: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完成4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其中10例术后转变为Stanford A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3±11)岁;合并高血压者7例,另3例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回顾分析发生的原因、治疗经过和结果。结果:支架型人工血管(简称支架)近端均锚定于主动脉弓部。A型夹层发生时间为:术中支架释放后2例,术后2 h 1例,1周2例,1个月3例,6个月1例,29个月1例。新发破口位置:7例位于支架近端的主动脉弓部,1例在支架近端裸支架头端与无名动脉开口接触部位,1例位于裸支架覆盖区域内,1例猝死未能行影像学检查。保守治疗3例,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7例。死亡3例,另7例随访3~42个月,CT血管造影显示胸腔段假腔完全血栓形成。结论:动脉壁薄弱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重要因素和基础,支架和腔内操作是致损伤的潜在因素。中转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是有效处理方法。注重病例选择和规范腔内操作有助于降低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8.
肾下腹主动脉瘤105例腔内修复的早中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2月105例肾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治疗的经过、结果和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技术成功,82例(78.09%)获随访,随访时间1~73个月,平均(8.9 4±5.8)个月.围手术期死亡3例(2.86%),分别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1.21%)术后30个月死于肝癌.原发性内漏21例:Ⅰ型18例,其中10例行球囊扩张(9例)或延伸段植入(1例)后治愈,8例自愈;2例Ⅱ型内漏自愈;1例Ⅲ型内漏支架植入后治愈.1例于术后2周支架的一侧髂支血栓形成,急诊行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4例迟发性Ⅰ型内漏.随访观察.1例于术后6年支架向远心端移位,无明显内漏而随访观察.2例支架感染发生于术后1和3个月,行清创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后痊愈.随访期间,9例股-股或髂-股动脉旁路和3例髂内动脉旁路通畅.结论 腔内修复治疗肾下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早、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9.
下肢血管损伤4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下肢血管损伤病变特点、总结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2年6月 至 2007年5月诊治的43例血管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30例为下肢动脉血管损伤,其中男性病人26例。主要为动脉血管损伤,其中髂外动脉损伤5例,股浅动脉损伤10例,股总动脉损伤7例,腘动脉损伤5例,股深动脉损伤2例,胫腓干损伤1例。3例病人因动静脉瘘同时合并静脉损伤。22例病人接受开放手术治疗,6例病人行腔内治疗,2例病人接受药物治疗。结果 开放手术组中2例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1例因救治无效而死亡,1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2例腘动脉损伤合并骨折者术后因血管再次栓塞而行截肢术,其余19例术后恢复良好。开放手术组中1例死亡者和2例截肢者失访,其余19例随访2~36个月,1例病人36个月发生人工血管吻合口处中度狭窄,ABI 0.75,其余病人下肢情况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腔内治疗组术后症状消失,病人随访6~24个月,支架通畅,无并发症发生。药物组治疗后症状缓解,2例病人随访时间分别为1个月和12个月,间破距离较治疗前延长。结论 下肢血管损伤发病率不高,尽管近年来救治手段有了较大提高,仍有一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腔内治疗是治疗血管外伤的新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有较多优点,短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0.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封堵左锁骨下动脉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封堵左锁骨下动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111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进入本研究.根据术中封堵左锁骨下动脉的情况分为完伞封堵、封堵<50%、封堵>50%和未封堵组.术前及术后第1、3、5和30天随访测量患者双卜肢的血压差值,同时评估有无脑卒中、偏瘫和截瘫以及左上肢缺血等情况.结果 完全封堵55例(49.6%),封堵<50%18例(16.2%),封堵>50%7例(6.3%),未封堵31例(27.9%).所有患者TEVAR均成功,无脑卒中、截瘫及偏瘫发生.完全封堵组与其余3组相比,双上肢血压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内完全封堵组中13例出现与左上肢活动无关的头晕,其中5例伴黑矇;7例出现左上肢间歇性跛行症状.结论 TEVAR中,为延长近端锚定区对左锁骨下动脉的封堵是安全可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应行血管重建,以提供更为持久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