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31篇 |
免费 | 296篇 |
国内免费 | 28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8篇 |
儿科学 | 32篇 |
妇产科学 | 12篇 |
基础医学 | 587篇 |
口腔科学 | 49篇 |
临床医学 | 864篇 |
内科学 | 496篇 |
皮肤病学 | 54篇 |
神经病学 | 313篇 |
特种医学 | 25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592篇 |
综合类 | 2040篇 |
预防医学 | 657篇 |
眼科学 | 176篇 |
药学 | 686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769篇 |
肿瘤学 | 1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109篇 |
2022年 | 103篇 |
2021年 | 164篇 |
2020年 | 110篇 |
2019年 | 123篇 |
2018年 | 139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115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237篇 |
2013年 | 249篇 |
2012年 | 275篇 |
2011年 | 302篇 |
2010年 | 259篇 |
2009年 | 306篇 |
2008年 | 272篇 |
2007年 | 301篇 |
2006年 | 302篇 |
2005年 | 293篇 |
2004年 | 309篇 |
2003年 | 337篇 |
2002年 | 246篇 |
2001年 | 246篇 |
2000年 | 296篇 |
1999年 | 247篇 |
1998年 | 229篇 |
1997年 | 227篇 |
1996年 | 242篇 |
1995年 | 240篇 |
1994年 | 231篇 |
1993年 | 136篇 |
1992年 | 143篇 |
1991年 | 126篇 |
1990年 | 96篇 |
1989年 | 92篇 |
1988年 | 75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46篇 |
1984年 | 55篇 |
1983年 | 64篇 |
1982年 | 59篇 |
1981年 | 39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13篇 |
1977年 | 4篇 |
1974年 | 4篇 |
195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目的:探讨牙体牙髓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恒上前牙龈下牙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采取牙体牙髓正畸联合修复治疗的102例恒上前牙龈下牙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早期采取常规修复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牙周炎发生率及其对修复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1%,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6.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牙周炎发生率以及对修复效果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牙体牙髓正畸合并修复疗法可有效提高恒上前牙龈下牙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对修复效果的满意度,确保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103.
烧伤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创面的细菌生态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调查烧伤湿润暴露疗法(MEBT)治疗的创面细菌生态学变化,探讨MEBT抗感染机制.方法对应用MEBT治疗的119例烧伤患者的创面于首次清创时、入院后1周、创面愈合之前作常规细菌学培养、鉴定,同时抽取其中30例进行烧伤创面坏死组织及其下方活组织细菌定量计数及菌种鉴定,并与同期烧伤病房环境的细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MEBT治疗的烧伤创面常见菌以革兰阴性菌(86.83%)为主,革兰阳性菌(7.56%)次之;以菌种而言,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49.86%,高居首位;大肠埃希菌检出率19.61%,居第二位;洛菲氏不动杆菌检出率7.84%,居第三位;变形杆菌检出率6.16%,居第四位;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4.48%,降至第五位;烧伤创面上分离数量较多的菌在环境中也常易被检出,MEBT创面组织内的菌量<1×104/g组织,检出的菌种以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结论MEBT改变了烧伤创面细菌的微生态,同时又有效地控制了创面细菌的过度生长繁殖,以非抑菌和杀菌方式实现了理想的抗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评价干扰素-γ(IFN-γ)诱导晚期预处理对离体猪心保存质量的影响。方法20头实验用猪,随机双盲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予以皮下注射IFN-γ2万U/kg体重,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测定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左室内压力微分(±dp/dt),心肌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MB)的漏出以及取心肌组织做超微结构分析。4℃冷晶体液保存4h后.温血复灌使离体心脏复跳;分别于复跳15、30、60 min做心功能、酶学检测,60 min取心肌组织做超微结构检测。结果两组心脏的基础LVEDP、±dp/dt、心肌酶LDH、CK-MB以及组织超微结构差异无显著性。冷晶体液保存4 h后,心脏复跳15 min-dp/dt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60 min实验组LVEDP、±dp/d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脏复跳15、30 min LDH、CK-MB的漏出,对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复跳60min后超微结构显示:对照组心肌细胞线粒体、肌原纤维肿胀明显,而实验组心肌细胞线粒体、肌原纤维肿胀变化不明显。结论 提示IFN-γ诱导晚期预处理对4℃冷晶体液保存4 h后的离体猪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定位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目的:建立简易可靠的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定位技术。方法:设定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利用40套干燥配套寰枢椎标本,测量与进钉点相关的数据参数,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结果: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和枢椎下关节突中线与后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分别是19.61mm、19.21mm,二者仅相差0.40mm。结论: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可作为术中判断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106.
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和验证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技术。方法:利用40套干燥配套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技术的相关参数,而后临床应用该技术方法置钉并行X线、CT复查其准确性。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78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侧2.2m,螺钉进钉点可由经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纵垂线来确定;手术中该方法不仅能简化操作过程,而且术后检查发现螺钉均准确置入。结论: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作为术中判定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技巧与效果。方法: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3例(24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屈曲度、外展度改善情况。结果: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优3髋,良10髋,可9髋,差2髋;患者髋关节屈曲度和外展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应注意术前全面检查、术中谨慎细致操作和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3.0T 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前列腺癌中诊断的价值,及其与病理Gleason评分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52例前列腺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列腺癌(PCa)22例、前列腺增生(BPH)30例.所有病人均行常规MRI扫描,以b=0、800 s/mm2建立ADC图及测量病灶ADC值,根据ADC值来鉴别诊断PCa和BPH.并评估其与病理Gleason评分及PSA的相关性.结果:52例前列腺疾病病人ADC平均值为(1.028±0.310)×10-3 mm2/s,PCa病人ADC平均值为(0.788±0.204)×10-3 mm2,低于BPH的(1.204±0.251)×10-3 mm2/s(P<0.01).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根据ROC曲线确定的ADC值最佳诊断界值点为0.831,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100.0%.ADC值与PSA之间呈负相关(r=-0.519,P<0.01),ADC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0.508,P<0.01).结论:ADC值定量评估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ADC值高低可初步判定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进而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