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针刺辅助神经阻滞对枕大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78例确诊为枕大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予普瑞巴林胶囊口服和行枕大神经阻滞治疗;治疗组:辅助针刺疗法余基本治疗同对照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级以及睡眠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患...  相似文献   
32.
目的以数据挖掘为手段分析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经穴应用规律特点。方法 参考万方(Wanfang Data,WF)、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CNKI)、维普(China Se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VIP)、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并从中摘取2008年1月-2019年3月以来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以数据挖掘的手段对针灸临床取穴规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2篇文献:(1)常用主穴39个:中极(8.9%)、关元(8.8%)、三阴交(8.0%)、次髎(7.8%),使用频次累及537次;(2)腧穴关联度:中极-关元(56.3%、84%)、次髎-中髎(40.0%、100%)、肾俞-膀胱俞(37.5%、83%)、上髎-下髎(33.8%、93%);(3)腧穴分布:腰骶部(45.3%)、下腹部(30.9%)、四肢(21.0%)、头面部(2.8%);(4)常用经脉:足太阳膀胱经(235,43.8%)、任脉(137,25.5%)、足太阴脾经(69,12.8%);(5)处方多由5~8(51.2%)个腧穴组成;(6)针灸方法以单纯针刺(30.5%)为主。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近十年临床文献分析,总结出针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以中极、关元、三阴交、次髎最为常用,中极-关元、次髎-中髎、肾俞-膀胱俞、上髎-下髎的关联程度最高,腧穴分布多集中于腰骶部和下腹部,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任脉常见,单纯针刺为主要针灸方法,采用局部(病位)(腰骶部)及远端(四肢)相结合的取穴方式,为针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选经选穴提供相应的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33.
目的:拟探讨针灸治疗OAB的诊疗特点。方法:通过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近10年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方法、辨病辨证特点、选穴、频率、疗程、疗效评价及疗效。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通过统计分析可知针灸治疗本病:(1)治疗方法以电针为主(8/15,53.33%);(2)以辨病取穴多见(13/15,86.67%),主要选用腰骶部及小腹部腧穴,选用频次较多的穴位为:中极(9/15,60%),次髎(8/15,53.33%),关元、三阴交(7/15,46.67%),肾俞、气海(6/15,40%),会阳、膀胱俞(5/15,33.33%);(3)频率以每日1次常用(9/15,60%),疗程以12次多见(3/15,20%);(4)观察指标较主观,尚缺少对治疗方法的副反应进行观察,疗效判定标准存在较大差异;(5)近期疗效较好,多数患者在治疗4周后,症状即可得到明显改善,但随访率不高,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评估。结论: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近期疗效较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尿急、尿频、夜尿等症状,但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4.
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莫倩陈余雪*,武汉430030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电针对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均建立OAB模型。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干预,其余三组电针干预后再用0.9%NS进行膀胱灌注,观察干预前后各组大鼠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收缩后膀胱内压升高,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降低(P0.01)。电针治疗后,各组大鼠基础膀胱压无明显变化(P0.05);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大鼠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延长、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P0.05或P0.01);三阴交组大鼠收缩后膀胱内压无明显变化(P0.05),中髎/次髎组较治疗前降低(P0.01);合谷组除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降低外(P0.01),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大鼠之间各项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OAB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延长膀胱收缩时间及排尿间隔时间、升高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降低收缩后膀胱内压,从而改善OAB症状。  相似文献   
36.
基于神与脏腑、气血、经脉的关系,从治"神"整体辨证出发,探讨局部从经筋角度考虑,针刺(以恢刺为主)腹部疤痕(筋结点)等治疗失眠的临床体会。针灸临床思维中,整体融入局部,局部辅助整体,方可取得良效。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37.
转基因番茄Zeneca B,Da,F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构建转基因番茄Zeneca B,Da,F品系的质粒标准分子及其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体系。方法基于反
向遗传学原理构建分别含有番茄内标准基因apx检测序列(ERG-apx),转基因番茄B,Da,F品系pg基因的基因特异性序列
(GS-pg)及其构建特异性序列(CS-16S、CS-16A)的番茄内参质粒标准分子pEasy-T3-APX,转基因番茄B,Da,F品系的构
建特异性质粒标准分子pEasy -T3- 16A、pEasy-T3-16S;以Beacon Designer 7.5设计用于定性PCR和qPCR检测的引物对
和Taqman探针;基于质粒标准分子建立了定性PCR和qPCR检测体系,对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检测下限等指
标进行评估;使用PicoGreen 试剂盒对质粒标准分子进行定量,以质粒pEasy-T3- APX 为背景DNA 定量混有
pEasy-T3-16A或pEasy-T3-16S制备成含量为1%和0.1% (w/w)的两组核酸标准物质,进行所构建qPCR检测体系的定量
性能评价。结果锚定qPCR检测靶序列:ERG-apx 108 bp, GS-pg 108 bp,CS-16S 109 bp、CS-16A 102 bp;酶切鉴定所构
建的质粒标准分子均可得到预期大小的插入子片段;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体系,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差
(RSD)0.2%~1.5%,检测下限25 copies,标准曲线方程线性关系R2值在0.994~0.998,效率在93.3%~102.4%。经换算系数
Cf换算,对PicoGreen定量的样品进行验证,其实测值与真值的偏差是-9.7%~17.3%。结论成功构建了转基因番茄Zeneca
B,Da,F品系的质粒标准分子及其qPCR检测体系,为转基因番茄Zeneca B,Da,F品系转基因成分的监测建立了可行的
可供使用的定性与定量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实验研究的文献特征及研究现状。方法 通过电子检索中文数据库中近30年公开发表的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实验研究文献,分析其文献特点及实验特征。结果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4篇文献,其文献基本特征: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实验研究始于21世纪,从2006年开始有少量的实验研究文献报道,其中硕士论文10篇(66.67%),博士论文3篇(20%),核心期刊、期刊文献各1篇(6.7%)。实验特征为:1.常用的实验动物为SD(86.67%)雄性(73.33%)大鼠;2.以高脂饲料(80%)诱导单纯性肥胖动物模型为主;3.造模成功的评价标准为体重大于同期普通饲料喂养大鼠平均体重20%以上(86.67%);4.常采取脂肪组织、脑组织为指标检测材料,各项相关的肥胖指标、减肥机制、脂肪细胞形态学为主要观察指标;5.穴位频次选用较高的依次为足(后)三里(80%)、天枢(53.33%)、中脘(40%)。结论 通过分析近30年来实验研究文献,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实验研究近年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模型以高脂饲料诱导SD雄性大鼠为主,以足(后)三里、天枢、中脘最为常用,观察各项相关的肥胖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总结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文献中选穴用经组方特点与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药、PubMed数据库中10年公开发表的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类文献,分析其常用主穴、归经、分布、特定穴及取穴处方规律。结果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43篇,其中常用主穴46个,使用频次累计333次。①常用主穴:天枢(13.2%)、中脘(10.8%)、丰隆(6.9%)、足三里、关元(各6.0%);②常用经脉包括足阳明胃经(37.8%)、任脉(26.7%)、足太阴脾经(11.7%);③按部位分布:主要分布在下腹部(36.2%)、下肢(24.9%)与上腹部(22.5%);④按腧穴属性以募穴(26.7%)、八会穴(23.9%)、五输穴(12.8%)的使用频次较高;⑤处方多由8~10(32.6%)个腧穴组成。结论近10年临床文献分析,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以天枢、中脘、丰隆、足三里、关元穴最为常用,以经脉及脏腑理论为辨证要点,采用局部(病位)(腰腹部为近部)及远部(病机)相结合的取穴方式。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国内各地区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肝炎)通过血清学检测,进行病原学诊断与分析的文献报道日渐增多。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和可靠的试剂是急性肝炎血清学准确诊断的关键环节,国内目前这样的文献报道还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