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非小细胞肺癌和肺结核中血清BCAR1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血清BCAR1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和肺结核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剂方法(ELISA)检测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期间6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26例肺良性肿瘤(炎性假瘤15例、错构瘤7例、纤维瘤4例),30例肺结核患者(结核瘤17例,空洞型肺结核13例),40例正常人血清BCAR1水平。结果:NSCLC组血清BCAR1水平高于肺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1),而与肺结核组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BCAR1水平与性别、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与鳞癌和腺癌病理类型无关(P>0.05),支气管肺泡癌BCAR1血清水平低于其它类型NSCLC(P=0.02);BCAR1血清水平随着临床分期增加有逐渐递增的趋势;BCAR1血清水平在切除肿瘤后其血清水平降低;肺结核组BCAR1血清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肺良性肿瘤组(P<0.001),与结核病变的直径呈正相关(rs=0.92,P<0.001),切除结核病变后其血清水平下降,空洞型肺结核血清中BCAR1水平高于结核瘤(P<0.001);肺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BCAR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BCAR1可以作为NSCLC和肺结核诊断、了解病情进展和判断治疗效果新指标。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survivin基因转染对人食管癌细胞系KYSE30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将survivineD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食管癌KYSE30细胞。应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MTT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对各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Survivin基因能促进人食管癌KYSE30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转染后细胞抗凋亡能力增强,侵袭实验显示转染后细胞侵袭能力较转染前有显著增强,MTF实验显示转染后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下降。结论:Survivin基因能够促进人食管癌细胞系KYSE30的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导致对化疗药敏感性下降,提示其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细胞耐药起促进作用,可作为食管癌基因治疗的靶标。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门冬酰胺酶(asparaginase,AN)对小细胞肺癌H1688和H446细胞的抗癌作用,探讨自噬在AN抗癌过程中的功能.方法 采用MTT法及台盼蓝染色法检测AN单独或联用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CQ)对H1688和H44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自噬标记物LC3表达,示踪自噬体形成;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及Akt/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结果 AN呈浓度依赖性抑制H1688和H446细胞增殖并促进其死亡(P<0.05);AN处理组可以显著增加H1688和H446细胞自噬小体数量并诱导LC3-Ⅱ表达;自噬抑制剂CQ提高AN对H1688和H446细胞杀伤作用(P<0.05);AN作用H1688细胞后p-Akt、p-mTOR、p-70S6K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AN对小细胞肺癌H1688和H446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诱导细胞保护性自噬,阻断自噬可以增强AN对小细胞肺癌H1688和H446细胞的抗癌疗效.  相似文献   
34.
李涛  刘良明  刁有芳  廖自福  范小青  陈凤 《重庆医学》2007,36(24):2487-249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失血性休克大鼠液体复苏达到血流动力学平台期初始液体量。方法SD大鼠分别做20%、35%、45%放血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采用乳酸林格液(LR)、羟乙基淀粉(HES)、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7.5%NaCl/6%Dex—tran40,HSD)和HES+LR对休克大鼠进行液体复苏,观察其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P)达到100mmHg(1mmHg=0.133kPa)时所需液体量,以及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动物存活时间。结果20%失血性休克大鼠,由于失血量较少,MAP自动恢复至90~100mmHg。35%失血性休克大鼠各种液体复苏达到血流动力学平台期的初始量较45%失血性休克大鼠低,以HSD最少,HES次之。不同液体输注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以HES和LR+HES效果最好,HSD最差,存活时间45%失血性休克大鼠比35%失血性休克大鼠短;不同液体中HES和LR+HES组动物存活时间较其他液体组长,其中以HSD组最短,不同液体进行复苏后血气指标具有明显差异。结论不同液体复苏不同程度休克其初始量存在明显差异,以HSD最低,但复苏效果以HES和LR+HES最好.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观察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彻底止血后复苏效果.方法 采用大鼠脾实质切除及脾动脉切断方法复制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在止血前采用低压复苏(50 mmHg,1 h)后结扎血管彻底止血,观察乳酸林格氏液(Lactated Ringer's,LR)、AVP(0.4 U/kg和0.04 U/kg)对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的影响.LR组在彻底止血后输注2倍失血量LR;AVP 0.1 U/kg组和0.4 U/kg组在2倍量的LR中分别加入AVP0.4 U/kg和0.04 U/kg输注.结果 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在休克后以及低压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压(left intra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the maximal change rate of left 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dp/dtmax)明显低于休克前(P<0.05),血气也发生了明显改变;2倍失血量的LR输注不能较好地恢复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和血流动力学指标,AVP 0.4 U/kg和0.04 U/kg输注,明显增加MAP和改善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延长休克动物存活时间并提高存活率,与LR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 AVP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彻底止血后有较好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3种不同复苏液体复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大鼠的适宜血压高度.方法 分别以35%和45%放血量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将180只SD大鼠随机分组,分别采用乳酸林格液(LR)、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HSD)和LR+羟乙基淀粉(HES)溶液进行液体复苏,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分别维持在60、80和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最大速率(±dp/dt max)]的变化,同时观察血气及从复苏开始至12 h的存活率.结果 35%失血性休克时,LR组和LR+HES组能够较好维持设定的MAP值;HSD组MAP不能达到100 mm Hg,最高维持在85 mm Hg左右.45%失血性休克时,LR组和HSD组MAP也不能达到100 mm Hg水平;输注LR时MAP维持在85 mm Hg左右,输注HSD时MAP维持在80 mm Hg,输注LR+HES时MAP维持在60 mm Hg,休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气改善均较好.从总体上来看,LR+HES组12 h存活率高于其他各组,其中以输注LR+HES使MAP维持在60 mm Hg时存活率最高,而输注HSD的存活率最低.结论 不同程度休克时不同液体复苏的维持适宜血压高度不同,在中、重度休克时,输注LR到MAP 85~100 mm Hg、输注LR +HES到MAP 60 mm Hg、输注HSD到MAP 80 mm Hg为复苏时的适宜血压高度,能较好地改善失血性休克动物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发挥较好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37.
出血未控制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 探讨出血未控制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提高复苏效果的机制。方法  5 4只 Wistar大鼠应用 Krausz等人制作的标准脾脏损伤 切断脾中部一动脉分支制作重度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 ,休克后依据维持平均动脉压 ( MAP)的不同随机分为 4 0、5 0、6 0、80和 10 0 m m Hg( 1mm Hg=0 .133k Pa)组 (分别为RS4 0、RS5 0、RS6 0、RS80、RS10 0组 )和假手术组 ( SS组 ) ,当 MAP降至 4 0 m m Hg时开始应用平衡盐液复苏 ,分别维持上述相应的 MAP,4 5 m in( T4 5点 )后结扎止血 ,再应用平衡盐液 全血 ( 2∶ 1)复苏 ,使 MAP尽量维持在 10 0 mm Hg,2 h后 ( T16 5点 )停止输液 ,观察 4 h( T4 0 5点 )。于 T0点、T4 5点、T16 5点和 T4 0 5点抽血样送检 ,测定血乳酸 ( BL )、碱缺失 ( BE)和血细胞比容 ( Hct) ;于 T4 0 5点取少量肝组织测定组织血流量、ATP酶、丙二醛 ( MDA)和总抗氧化能力 ( T AOC)。结果 随着维持 MAP的增高 ,血 Hct、肝组织 ATP酶、T AOC和组织血流量逐渐降低 ,而 MDA、BL和 BE却逐渐增高。在 T4 5和 T4 0 5点 ,RS80和 RS10 0组的 Hct明显低于 SS、RS5 0和 RS6 0组 ( P均 <0 .0 5 ) ;在 T4 0 5 ,RS80和 RS10 0组的 BE和 BL 明显高于其他 4组 ( P均 <0 .0 5 ) ,MDA明显高于 SS、RS4 0和 RS5 0组 ( P均  相似文献   
38.
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目的探讨未控制出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Wistar大鼠60只,采用Krausz标准脾脏损伤+切断脾中部一动脉分支制作重度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后,随机分为6组(n=10)未输液复苏组(NF组)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67 kPa(1 kPa=7.5 mmHg)组(NS50组)、8.00 kPa组(NS60组)、10.70 kPa组(NS80组)、13.30 kPa组(NS100组)和结扎止血后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13.30 kPa组(止血输液组).各输液组在平均动脉压降至5.33 kPa时开始用平衡盐液复苏,使血压分别维持在各相应水平,观察各组动物的出血量、输液量、存活率、存活时间及各时间点的血压、血乳酸、碱缺失和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情况.结果NS50组的出血量、输液量明显低于NS80、NS100组(P均<0.05),存活率明显高于NS80、NS100组和未输液组(P均<0.05),存活时间比未输液组、NS80和NS100组明显延长(P均<0.05);随着维持血压的增高,Hct逐渐降低,伤后120分钟NS50组明显高于NS60组、NS80组和NS100组(P均<0.05);在各时间点,血乳酸和碱缺失随着复苏血压的增高而逐渐降低,伤后60分钟,NS50组明显高于NS60组、NS80组、NS100组和止血输液组(P均<0.05).结扎止血组各项指标优于其它各组,与NS50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重度未控制出血条件下,应限制性液体复苏,止血前仅输入少量液体以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止血后再进行充分的液体复苏,可明显提高存活率,降低出血量.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PI3 K/AKT通路在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诱导小细胞肺癌H1688和H446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以不同浓度(1、5、20 μmol/L)和不同作用时间(3、6、12、24、48 h)的EVO处理H1688和H446细胞,Western blot检测p-AKT的表达水平.以EVO分别作用于经过PI3 K/AKT通路激活剂IGF-1或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后的H1688和H446细胞,Western blot检测p-AKT蛋白的表达.将EVO作用于IGF-1预处理的H1688细胞后,Annexin-V/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以不同浓度的EVO处理H1688细胞,Western blot检测t-AKT、PTEN蛋白表达,RT-PCR检测AKT 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的EVO处理后H1688和H446细胞中p-AKT表达水平下降(P<0.05).而IGF-1可减弱EVO下调H1688和H446细胞p-AKT的作用(P<0.05),并降低EVO在H1688中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EVO与LY294002下调p-AKT蛋白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O对H1688细胞t-AKT蛋白和AKT mRNA的表达无影响,EVO可明显上调PTEN的表达(P<0.05).结论 抑制PI3 K/AKT通路活性是EVO诱导H1688和H446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0.
异丁基壳聚糖多功能敷料的生物安全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以壳聚糖衍生物-异丁基壳聚糖为生物基质材料而制成的多功能(止血、镇痛、抗菌、促愈合)创面敷料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皮肤刺激、皮内刺激、眼刺激法考察其刺激作用;利用皮肤斑贴试验观察其致敏作用;采用腹腔注射法观察其全身急性毒性作用。结果 异丁基壳聚糖多功能敷料无刺激、无致敏及无明显急性毒性。结论 异丁基壳聚糖多功能敷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