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63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78篇
预防医学   74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79篇
  2篇
中国医学   60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目的 探讨不同稠度和容积吞咽任务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生理成分表现及渗漏误吸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5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改良容积粘度测试程序,按2、1、0、3号(分别对应中稠度、低稠度、硫酸钦原液及高稠度)顺序分别对每种稠度食物进行3、5、10 ml的吞咽造影检查。使用标准化吞钡造影功能障碍评价量表(MBSImP)和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进行量化分析。记录患者在执行不同稠度及容积吞咽任务时其各个吞咽生理成分评分和渗漏误吸分级。 结果 入选患者舌控制、咽期吞咽启动及喉关闭均在吞咽0号食物时表现较差,口腔残留在执行大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咽蠕动在执行较小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入选患者在执行低稠度、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其渗漏误吸分级与咽期总分间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365,P<0.01),并以喉关闭与渗漏误吸分级间的相关性尤为显著(r=0.772,P<0.01)。 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口咽期各吞咽生理成分的表现与进食食物稠度及容积密切相关,患者在执行较低稠度、较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 利用CT血管成像技术(CTA)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及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PFT)指标间的关系,探索COPD支气管动脉变化与气道重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COPD患者的支气管动脉CTA图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对患者支气管动脉重建,统计支气管动脉支数,评价支气管动脉的显示情况,测量肺门水平各支支气管动脉管径,并分析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V1/FVC)的关系.结果 共显示支气管动脉102支.左支气管动脉41支(40.2%),平均管径1.51 mm.右支气管动脉61支(59.8%),平均管径1.98 mm.右支气管动脉管径较左侧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右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FEV1(r=-0.468,P<0.001)、FEV1%(r=-0.476,P<0.001)、FVC(r=-0.381,P=0.002)、FEV1/FVC(r=-0.468,P< 0.001)均呈负相关.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与FEV1(r=-0.314,P=0.046)、FEV1%(r=-0.357,P=0.022)呈负相关,与FVC(r=-0.265,P=0.094)及FEV1/FVC(r=-0.284,P=0.072)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TA可清晰显示COPD患者支气管动脉.右支气管动脉管径较左侧粗.右支气管动脉管径均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与FEV1、FEV1%预呈负相关,说明支气管动脉与COPD的气道结构重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4.
范丽  姚亚妮  李瑜 《医学研究杂志》2020,49(1):71-75,80
目的 研究二乙碳酰氨嗪(DEC)对野百合碱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DEC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各组均通过腹腔注射60mg/kg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DEC组腹腔注射35mg/(kg·d) DEC,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连续给药28天。测定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肺动脉压(PAP),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取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α-SMA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染色以观察其肺小动脉组织形态学改变,肺动脉肌化水平和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FADD、caspase-8、Bax和Bcl-2等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RVSP、PAP和RVSI显著高于正常组,而DEC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RVSP、PAP和RVSI值(P<0.05)。HE染色结果显示,DEC可减轻PAH模型大鼠肺动脉内膜增生,显著降低MT%,同时减少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P<0.05)。α-SM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DEC有效降低MCT诱导的肺动脉肌化程度,显著提高无肌化肺动脉所占比例(P<0.05)。MCT诱导能显著降低肺动脉壁的TUNEL阳性率,而DEC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其凋亡水平(P<0.05)。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DEC能显著提高因MCT诱导而降低的FADD、caspase-8和Bax等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P<0.05)。结论 DEC通过调节凋亡相关通路蛋白明显改善PAH大鼠的肺动脉重塑,可成为PAH临床治疗的理想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探讨改变体位联合C T靶扫描技术在特殊部位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行常规胸部C T扫描发现的位于心脏旁和后肋膈角的肺结节患者,增加改变体位及CT 靶扫描,记录2种扫描方法所得的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信噪比(CNR),从肺野充气膨胀程度、伪影严重程度、肺血坠积效应3方面主观评价图像质量,对比分析2种扫描方法对病灶CT征象的显示情况,评价医师对肺结节的诊断信心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常规胸部CT 扫描靶重建相比,改变体位靶扫描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提高(P<0.01),图像的SNR和CNR增加(P<0.05),对病灶CT征象显示情况得分提高(P<0.05),诊断信心度增加(P<0.01)。结论改变体位联合CT靶扫描技术可以使结节征象显示更清楚,应作为心脏旁和后肋膈角肺结节的最佳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PICU中人腺病毒( human adenovirus,HAdV)肺炎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PICU住院的HAdV感染患儿87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咽拭子样本,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PCR)方法进行HAdV及其亚型检测,同时检测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合胞病毒、肠道病毒、偏肺病毒、博卡病毒、鼻病毒、肠道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副流感病毒等10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对HAdV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7例HAdV肺炎患儿中, HAdV-3感染占35.6%(31/87), HAdV-7感染占52.9%(46/87),HAdV-4感染占2.3%(2/87),8例未定型;病原体混合感染检出率为27.6%(24/87),其中87.5%(21/24)是2种混合感染,12.5%(3/24)是3种混合感染;与肺炎支原体发生混合感染的占50.0%(12/24),与人博卡病毒混合感染的占20.8%(5/24)。 HAdV-7感染患儿中73.9%(34/46)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而 HAdV-3感染患儿中51.6%(16/31)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χ2=4.045,P=0.044)。 HAdV-7感染患儿发生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比例大于HAdV-3感染患儿[47.8%(22/46)vs.22.6%(7/31),χ2=5.027,P=0.025]。结论 HAdV是广州地区PICU感染的重要病毒病原,可导致重症肺炎。 PICU中发现3、7、4型HAdV感染,7型HAdV肺炎患儿所占比例和临床表现较3型更多、更危重。 HAdV与其他病原体发生混合感染的现象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跌打通痹膏对兔膝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Ⅱ型胶原mRNA (COL-Ⅱ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6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跌打通痹膏组、骨通贴组,每组13只。模型组、跌打通痹膏组、骨通贴组采用改良Hulth造模法,正常组、假手术组不予处理,模型组、跌打通痹膏组、骨痛贴组分别用胶带、跌打通痹膏、骨痛贴膏贴敷4周,观察治疗后各组实验兔关节软骨改变情况,并检测关节软骨中 MMP-13、COL-Ⅱ mRNA的表达。结果(1)组织学关节软骨评分:跌打通痹膏组评分较模型组低(P<0.05)。(2)MMP-13mRNA检测:模型组MMP-13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跌打通痹膏组MMP-13 mRN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3)COL-ⅡmRNA检测:跌打通痹膏组COL-Ⅱ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1)。结论跌打通痹膏能通过降低Ⅱ型胶原降解,抑制MMP-13 mRNA表达,从而有效保护膝骨关节炎模型兔关节软骨,延缓关节软骨退变。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宫腔纱布条填塞在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降低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率,减少孕产妇病死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宫腔纱布条填塞,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宫缩持续时间、宫底下降速度、恶露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对比产前、产后2 h血氧饱和度(Sp O2)、收缩压(SBP)、心率(HR)、舒张压(DBP)。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恶露持续时间较短,宫缩持续时间较长,宫底下降速度较快(P0.05);产前、产后2 h观察组DBP、Sp O2、SBP、H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采用宫腔纱布条填塞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可缩短宫缩持续时间,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0.
高龄女性肾水衰竭,子宫燥涸,卵巢萎黄,可利用卵细胞质量下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失败率高.傅山师古而不泥古,发前人之未逮,重视五行学说在脏腑之间的运用,有着独特的见解.在调经种子中强调心肝脾肾四经同治,然尤重肾,其脏腑辨证理论值得借鉴与挖掘,现将该理论应用于高龄IVF-ET患者卵细胞质量的改善,以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