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5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行大剂量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探索此分割方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急性放射反应.方法 2001年6月~2003年12月,1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入本研究,可以评价病例共9例.常规放射治疗40 Gy后对原发灶行大剂量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 Gy/次,1次/日,5次/周,7~10次.治疗1个月后评价肿瘤消退情况和放射性副反应.结果 9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原发灶完全缓解率(CR)占33%(3/9),部分缓解率56%(5/9),无变化(1/9),总有效率为89%(8/9).急性放射性食道炎发生率Ⅰ、Ⅱ级22%(2/9),Ⅲ级11%(1/9).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0级22%(2/9),Ⅰ、Ⅱ级44%(4/9),Ⅲ、Ⅳ级33%(3/9).急性骨髓抑制均在Ⅰ级以下.2例分别于治疗结束2.5个月和5个月死于放射性肺炎.单次剂量超过2 Gy的同侧受照肺体积≥400 cc时,急性放射性肺炎明显加重.结论利用三维适形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行后程大剂量分割照射,抑制肿瘤干细胞的加速再增殖是可行的,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单次剂量大于200 cgy的同侧受照肺体积是很好的预测放射性肺炎的指标.远期疗效和晚期并发症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新型生物标志物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联合尿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TIMP-2)在重症脑卒中相关急性肾损伤中的预测价值,同时评估AK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神经重症病房(NCU)脑卒中患者99例,按照KDIGO标准对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AKI进行诊断。收集患者入院时尿液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尿TIMP-2与IGFBP7浓度,动态监测纳入病例血清肌酐值。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尿[TIMP-2]×[IGFBP7]对AKI的早期检测的价值。结果:AKI组患者尿IGFBP7、TIMP-2浓度及[TIMP-2]×[IGFBP7]均显著高于非AKI组(均P<0.05);脑卒中后24 h尿[TIMP-2]×[IGFBP7]预测AKI的AUC为0.898(95%CI:0.83~0.97,P<0.001,截断值为0.283,敏感度83.0%,特异度96.1%)。两组之间临床资料比较,可见AKI组使用了更多的甘露醇、机械通气等,有更多的出血性卒中,并且有更多的卒中史,更高的APACHEⅡ评分(P...  相似文献   
93.
目的基于2015年诊断标准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NMOSD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以及对比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临床异同点。结果女性∶男性=2.75∶1,平均发病年龄37.1岁,平均病程21个月,80%患者为复发病程。起病症状视神经炎和脊髓炎分别占41.7%和40%。15.8%患者伴有自身免疫病;5.8%患者伴有内分泌疾病。78.1%的患者AQP4抗体阳性,抗体阳性组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显著高于抗体阴性组(P=0.026)。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占83.7%。头部MRI异常见于36.7%(44/120)患者。28.3%(34/120)患者脑脊液白细胞升高(5×10~6/L),脑脊液蛋白49.5 mg/dl(正常值:15~45 mg/dl);30.8%(37/120)患者寡克隆区带阳性;52.2%(24/46)患者髓鞘碱性蛋白阳性;40%(48/120)患者脑脊液免疫球蛋白G升高。结论 2015年诊断标准有助于NMOSD诊断,NMOSD长节段脊髓炎多见,短节段脊髓炎不能排除NMOSD,AQP4抗体阳性患者病情更重,应重视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4.
正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常见的并发症,一旦门静脉癌栓形成,常提示病情已处于晚期,因癌栓可引起肝内播散、远处转移、术后复发,甚至导致肝衰竭,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现报告索拉非尼治疗肝癌射频消融术后门静脉癌栓有效1例。临床资料病人:54岁,男性,乙型肝炎病史15年,未规律服用抗病毒药物和复查肝功能及病毒定量,3年前体检发现肝硬化,后定期复查。2015年2月6日于当地医院体检,超声提示肝脏多发实性略低回声(结节?),超声造影提示肝右叶肝癌可能,于2015年2月10日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入院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特利加压素对肝硬化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肝肾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对57例行非规则性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其手术后是否应用特利加压素,将其分为试验组(A组)27例和对照组(B组)30例,试验组术后当天开始应用特利加压素,对照组术后不使用特利加压素,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腹腔引流液、尿量及肾功能指标(Cr、BUN)的变化.结果 与术后第1天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5、7天血ALT、AST及腹腔引流液均有显著降低(P<0.05),尿量均有显著增加(P<0.05),术后第7天肌酐均显著降低(P<0.05),但对照组上述观察指标改善不如试验组明显.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的血ALT于术后第5天、第7大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4.9±76.3)U/L、(100.5±61.5) U/L和(267.2 ±91.2) U/L、(199.3 ±70.5)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3、5、7天AST(211.1 ±99.8) U/L、(80.4±54.6) U/L、(50.6±46.5) U/L、尿素氮(6.6±1.9) mmol/L、(6.5±1.7) mmol/L、(6.3 ±2.1)mmol/L、肌酐(74.3±10.9) μmol/L、(71.5±8.9)μmol/L、(58.7±4.1) μmol/L、腹腔引流液(247.6±60.3) ml、(58.8±54.3) ml、(40.2±31.8) ml低于对照组AST(298.7±131.2) U/L、(201.1 ±93.4) U/L、(114.7±70.3) U/L、尿素氮(7.3±1.9) mmol/L、(7.2±1.8) mmol/L、(7.1±1.7) mmol/L、肌酐(79.5 ±15.1)μmol/L、(76.9±16.2) μmol/L、(69.4 ±11.4) μmol/L、腹腔引流液(275.2±88.1) ml、(191.7±71.6) ml、(93.2±50.2) ml,尿量(2232.3±409.8) ml、(2270.5±395.8)ml、(2179.0 ±301.4)ml多于对照组尿量(1921 ±510.4) ml、(2019.1±411.2) ml、(1978.7±323.7) ml,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2例(7.4%)患者并发肝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而对照组有11例(36.7%).结论 应用特利加压素对肝硬化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肝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减少术后腹腔积液及预防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后行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6月共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2例,其中2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A组),28例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术(B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d、3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应用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摄颈椎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人工椎间盘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活动度;行MRI或CT扫描检查假体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严重并发症。JOA评分结果示各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维持良好,颈椎整体活动度恢复较快且较好(P<0.05)。末次随访时,A组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未发现异位骨化,未见邻近节段退变;B组中2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结论:与单纯前路融合手术相比,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既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又能在达到良好前路减压目的的同时维持手术节段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曲度,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从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因此,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防治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肠道微生态特别是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就是导致NAFLD的重要因素之一。NAFLD中医病证溯源、病因病机与脾胃升降失调相关,NAFLD治疗获益有赖脾胃升降。肠道是中医脾胃实现功能的主要部位,肠道菌群是饮食影响宿主代谢状态的调节因子,符合中医学脾胃升降原理的生物学内涵。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表现的症状与肠道菌群失调时表现的症状具有一致性,故肠道菌群与中医脾胃升降有着密切联系。该文基于现代肠道微生态系统阐述了从中医脾胃升降关系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并据此提出了NAFLD的组方用药思路,主要包括健脾益气升清、行气和胃降浊、化痰活血消积,突出脾胃升降与肠道微生态协调在NAFLD论治中的主导作用;疏肝理气、宣降肺气、升清降浊、温肾助阳,顾及NAFLD发病协同因素,助力脾胃升降,从肠道微生态靶点考量治疗效应;中药保留灌肠激活大肠传导功能而助力胃气通降、协调脾胃气机升降,结合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理论,从16s r DNA基因路径关注中药肠道给药途径干预NAFLD的肠道微生态机制。随着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的深入推进,其与脾胃升降和NAFLD的关系将进一步揭示,既承接了我国从古至今运用脾胃升降理论治疗肝病的悠久历史,也将拓展调节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治疗NAFLD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98.
胡洪涛 《现代医院》2007,7(1):34-35
目的观察胃复安对妇科术后硬膜外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妇科90例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腹部手术的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三组,使用不同的镇痛液配方。Ⅰ组为吗啡、氟哌利多、布比卡因,Ⅱ组为吗啡、布比卡因、恩丹西酮,Ⅲ组为吗啡、布比卡因、胃复安。镇痛泵泵药速率均为2ml/h。观察术后48h内病人镇痛效果(VAS评分)、镇静评分、SPO2、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组间SPO2、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均无明显差异,I组恶心发生率为26.7%,Ⅱ组为13.3%,Ⅲ组为10.0%,Ⅰ组与Ⅱ、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与Ⅲ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呕吐发生率为Ⅰ组16.7%,Ⅱ、Ⅲ组均为3.3%,Ⅰ组与Ⅱ、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与Ⅲ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胃复安用于妇科术后硬膜外镇痛能有效防止恶心呕吐的发生,既安全且价格便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镇痛分娩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在本院分娩480例产妇,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60例。A组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组):B组吸入含50%笑气(氧化亚氮)和150%氧气的混合气体(笑气组);C组为空白对照。分别观察各组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等。结果:A、B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C组,A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各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笑气吸入的镇痛效果虽然稍次于自控硬膜外镇痛组,但经济、方便简单,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基层医院临床广泛推广;腰硬联合麻醉镇痛起效迅速、效果最佳,对产妇及新生儿无明显副作用,可作为分娩镇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0.
骨折及骨科术后脑脂肪栓塞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脂肪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神经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脑脂肪栓塞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临床确诊的脑脂肪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神经影像学资料.结果:经治疗后,16例患者完全恢复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2例患者呈持续昏迷状态未行骨科手术,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脑脂肪栓塞好发于骨折及骨科术后2~3 d,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具有一定特征性,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有效地防治呼吸衰竭等潜在的致命性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