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5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筛选出炙甘草汤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选出心律失常的疾病靶点,并与中药靶点合并取交叉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运用Cytoscape 3.7.2筛选关键基因,同时借助CytoNCA插件进行拓扑分析;运用Bioconductor数据库及RX64 4.0.0软件对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wissdock在线分子对接工具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中的核心蛋白与核心化合物分子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出171个化合物及4 090个靶点,得到关于心律失常疾病靶点435个;PPI结果显示,Degree值排名前6的基因分别为:INS、KCNH2、SCN5A、CAV3、GJA1、TNNI3;拓扑分析显示Degree排名前5的基因分别为:EGFR、HSPA8、NTRK1、ESR1、HSP90AA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炙甘草汤的大多数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的结合率较强,其结合能最低为SCN5A与Lysine、KCNH2与Gamma-Aminobutyric Acid;GO富集分析显示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与心脏收缩、心脏肌肉收缩、心的过程、横纹肌收缩、心脏收缩调节等有关。KEGG富集分析显示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信号、肥厚型心肌病、cGMP-PKG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结论: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  相似文献   
32.
从冠心病血瘀证、痰证、痰瘀互结证、气虚证、心肾阴虚证的蛋白差异表达进行评价,筛选出差异蛋白,探讨其诊断价值及证候发展规律;对冠心病蛋白质组学实验提出规范检测标准、优化实验设计、创新技术手段等建议。冠心病与正常组的差异蛋白为CD41、视黄醇结合蛋白、结合珠蛋白、血清白蛋白等;痰证以脂质代谢异常所导致的"高脂"为主要特点,其与血瘀证主要差异蛋白为载脂蛋白E、载脂蛋白H及巨噬细胞刺激蛋白1等;痰瘀互结证的特点为"高脂、高凝",其与痰证差异蛋白为纤维蛋白原β链、补体C4、载脂蛋白AI前体、载脂蛋白E、白蛋白等。心肾阴虚证与血瘀证的差异蛋白为补体C3、补体C1、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4前体、载脂蛋白E等;气虚证与血瘀证的差异蛋白为补体C3、补体C4-A、补体C7、血浆血管舒缓素、血红素结合蛋白等。以上差异蛋白可作为辨别中医证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真武汤对阿霉素诱导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托洛尔组、真武汤组,每组6只。利用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给药7周后,利用彩超仪检测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B细胞淋巴瘤-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Bcl-2的浓度改变;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心肌组织Bax、Bcl-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LVEF、LVF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真武汤组LVEF、LVFS升高(均P<0.01),BAX的浓度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Bcl-2的浓度及蛋白表达显著上升(均P<0.01),MMP-9的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真武汤能有效调控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因子,进而改善大鼠心功能。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究不同体质的舌象特征,明确舌象在体质辨识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受试者1 363名并判定其体质类型,应用舌诊仪对其进行舌图片采集,并分析比较各体质人群的舌象特征参数差异。结果:以平和质舌象为标准舌象,阴虚质per-All最低(P<0.05),舌色红而苔薄;阳虚质TB-R、TB-I较高(P<0.01,P<0.05),舌色较淡;气虚质TC-H较低(P<0.05),舌色最偏于淡白,舌苔较白;痰湿质TB-B较高(P<0.05),整体表现为舌淡苔厚;湿热质与平和质相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瘀质TC-S较高(P<0.05),舌色为9种体质中最暗,舌苔色深;特禀质TB-R、TB-I较高(P<0.05),舌色淡红;气郁质TB-R、TB-G、TB-H较高(P<0.05),舌色较淡。结论:不同体质有其典型的舌象特征,舌象特征指标可以为体质的判定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抑郁症肝郁气滞证诊断模型构建的方法比较,及应用于临床量表的形式。方法:分别计算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综合赋权法对量表各条目的权重值,比较各自ROC曲线下的面积(AUC),确定最佳证候诊断权重值,形成应用于临床的量表。结果:AUC从高到低的排序: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综合赋权法,将最优客观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目标组合权重值及阈值,明确该证候主次舌脉不同维度的临床量表,诊断模式:主症2条+次症至少1条(共6条)+舌象/脉象至少1类。结论:本研究用客观赋权法对抑郁症肝郁气滞证中医诊断量表的权重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量表的应用形式。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利用单体型相对风险分析(HHRR)和连锁不平衡检验(TDT)方法在冠心病血瘀证家系中探讨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多态性是否为冠心病血瘀证的遗传易患因素.方法 2003年10月~2006年11月收集先证者一级亲属中至少有1例冠心病患者的家系40个和健康人家系10个,属CHD血瘀证家系组25个家系81例,其中核心家系18个共60例.PCR-RFLP方法鉴定FⅦ基因M1/M2多态性基因座基因型.在对FⅦ基因多态与冠心病血瘀证基因存在关联的基础上进行HHRR和分析.结果 CHD家系FⅦ基因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均未见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在HHRR中,FⅦ的M1基因可能与冠心病血瘀证相关联;对13个满足要求的核心家系进行TDT检验,杂合子父母传递给患病子代的M1等位基因频率未显著偏离50%.结论 在冠心病血瘀证家系中发现FⅦ基因M1/M2多态性与冠心病血瘀证存在关联,但与疾病基因座不存在连锁,说明该基因座可能不是湖南汉族人群冠心病血瘀证的遗传易患基因,而是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7.
冠心病血瘀证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心血瘀阻证候度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的相关性。方法对CHD心血瘀阻证组112例、非心血瘀阻证组108例、非CHD心血瘀阻证组110例和健康对照组100名检测分析FⅦ基因型(M1M1、M1M2、M2M2)和等位基因(M1、M2)及FⅦc。结果CHD心血瘀阻证组在基因型M1M1和等住基因M1频率分布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FⅦ-M1M1基因型的各组受检者FⅦc值的变化呈CHD心血瘀阻证组〉非CHD血瘀证组〉CHD非血瘀证组〉健康对照组递减趋势;而FⅦ-M1M2基因型各组受检者FⅦC值的变化相反,呈现健康对照组〈CHD非血瘀证组〈非CHD心血瘀阻证组〈CHD心血瘀证组的趋势;在三个病变组内,FⅦ基因M1M1型的FⅦC检测值均较M1M2型显著增高。结论FⅦ基因M1M1多态性和M1等住基因与CHD心血瘀阻证相关:FⅦ基因多态性与血浆ⅦC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五苓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89年1月至2018年5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以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涉及五苓散及其类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献,提取药物组成等信息,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及分析。结果:共85篇文献纳入研究,加味类别多以补虚药及活血化瘀药物为主。加味药物多见于黄芪、丹参、大腹皮、鳖甲等12味中药。用药配伍规律中以丹参-黄芪、大腹皮-黄芪、鳖甲-丹参常见。结论:五苓散加味治疗具有一定的规律与特点,与肝硬化血瘀、水停、气滞等病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中医辨证与论治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01至2019-10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110例患者总感染率为28.18%(31/110);下呼吸道感染率20.00%(22/110)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脏病、肺疾病、吞咽功能障碍,有侵入性操作,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镇静类药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5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50分与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感染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侵入性操作,使用镇静类药物,合并吞咽功能障碍,NIHSS≥15分,以及ADL<50分为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率较高,尤以下呼吸道感染多见,而年龄≥60岁,有侵入性操作,使用镇静类药物,合并吞咽功能障碍,NIHSS≥15分,以及ADL<50分均为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0.
探讨代谢组学在慢性心衰病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查阅近年来慢性心衰代谢组学相关文献,从心衰及其证候的代谢组学变化进行评价,发现慢性心力衰竭及其证候存在差异代谢物,而代谢途径基本一致。筛选生物标志物,为心衰及其证候诊断提供辅助依据,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