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5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通过观察真武汤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和Caspase-9的影响,探讨其治疗CHF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托洛尔组、真武汤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CHF模型。给药28 d后检测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 FS),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Caspase-3、Caspase-9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MMP-1、TIMP-1、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EF、FS值显著降低(P<0.01),心肌组织Caspase-3、Caspase-9、MMP-1水平明显上升(P<0...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性、多发性脑血管病,现代医学多以超早期溶栓、神经细胞保护、介入和外科手术等治疗为主,虽然近期疗效显著,但无法避免的副作用及严格的治疗准入条件使其临床应用大受限制。中医学整体审察、辨证论治的诊疗观以及复方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网络整合调节的治疗特点,在脑梗死防治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优势。基于此,本文拟从抗氧自由基损伤、抑制凋亡基因激活、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及神经再生等方面系统综述中药复方治疗脑梗死的作用原理,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部分科学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柴胡三参胶囊对缺血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中HERG K+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为柴胡三参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为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途径。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柴胡三参胶囊(青蒿)组、柴胡三参胶囊(常山)组、稳心颗粒组、胺碘酮组,每组各10只,药物组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前10 d开始预先给药,连续10 d,观察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心电图改变及心肌中 HERG K+通道蛋白表达。结果柴胡三参胶囊能够降低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P<0.05)、显著性的降低大鼠心肌细胞HERG K+通道蛋白的失活(P<0.01)。结论柴胡三参胶囊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明显,心肌细胞HERG K+通道蛋白是其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4.
养心通脉片对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血脂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养心通脉片对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血脂水平及甲襞微循环(NFM)的影响。方法 养心通脉片治疗组33例,二甲双胍片对照组34例,两组均服药2个月,于治疗前后测定血脂水平及NFM指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明显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而养心通脉片还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在改善IRS甲襞微循环的指标方面两组临床疗效相当。结论 养心通脉片与二甲双胍片均能明显改善IRS血脂水平及NFM的指标,而养心通脉片在降脂方面疗效较优。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面部色诊的历代文献、临床应用和现代进展,探讨色诊的理论渊源,推知脏腑的病位病性与精气盛衰,判断疾病轻重与预后,根据现代色诊研究和临床应用,明确色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提出面部色诊客观化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 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威尔逊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与中医"颤病""肝风""痉病""狂病"等有相当类似之处。患病率各国报道不一,一般在0.5~3/10万,好发于青少年。铜离子在各脏器的不同沉积可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据此可将其分为脑型、肝型、混合型及其他类型(骨肌型、肾病型、溶血型等)。有研究者收集256例HLD患者进行分析,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化痰代表方二陈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并比较其作用间的差异。方法采用高脂喂饲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陈汤组、血府逐瘀汤组,观察各组家兔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血府逐瘀汤组家兔球结膜微循环指标中囊性扩张、细静脉管径、红细胞聚集积分低于模型组(P<0.05),缺血区、微血管瘤、血色、出血、微血流速度以及形态、流态、管周、总积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二陈汤组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别。两中药组比较,血府逐瘀汤组家兔微血管瘤、血色、红细胞聚集、微血流速度、出血、管周积分低于二陈汤组(P<0.05),缺血区、形态、流态、总积分明显低于二陈汤组(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具有明显改善高脂喂饲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球结膜微循环的作用,二陈汤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脉诊存在的不足有:(1)脉诊术语及内涵模糊,表述不精确;(2)脉诊客观化还未形成统一的诊断标准,传统的脉诊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进行判断分析,主观依赖性强,缺乏客观化、定量化的依据;(3)由于多种因素对人体脉象的影响,包括饮食、年龄和其他环境因素,如何有效消除这些干扰因素是脉诊标准化研究的难点;(4)目前使用的脉诊仪器种类较多,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针对上述问题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脉诊的相关技术,制定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以促进其发展与推广;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古代文献进行考查、论证、整理,对现代文献进行归纳、演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重组现代脉学理论打下基础。其次,应当加强全国各医疗科研单位的合作,严格设计调查方案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最后,积极推动多学科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脉诊标准的制定与发展,为临床、教学及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心衰大鼠证候本质及药物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对高血压心力衰竭大鼠的疗效差异,通过"以方测证"理论推测高血压心衰大鼠所属中医证型。方法将60只Dahl盐敏感性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参附组和参麦组,每组15只,对照组使用低盐饲料,其余三组使用8%Na Cl高盐饲料喂养大鼠20周并予以相应干预,检测大鼠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及观察HE染色心肌细胞。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LVEF和LVFS值均降低(P0.05),NT-pro BNP值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附组LVEF和LVFS值明显降低(P0.05),NT-pro BNP值升高(P0.01);参麦组LVFS值升高(P0.05),NT-pro BNP值降低(P0.01);与参附组比较,参麦组LVEF和LVFS值均升高(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高血压心衰大鼠的疗效显著,参附注射液对高血压心衰大鼠无效;高血压心衰大鼠模型不属于心阳虚证,最可能是心气阴虚证;LVEF值保留及血压升高可能是应用参附注射液的禁忌指标。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辨证与血凝纤溶系统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与冠心病(CHD)辨证的关系。方法:在对269例冠心病人临床辨证的基础上,检测分析CHD各证型病人及健康对照组的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仅颗粒膜蛋白(GPM-140)、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血凝纤溶系统指标。结果:较之健康对照组,冠心病的各证型组的异常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各证型组之间比较,心血瘀阻证和痰阻心脉证的5项指标异常的程度最明显,尤以心血瘀阻证为著。结论:①抗凝血指标(AT11I)的变化与冠心病临床辨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②GMP-140显著升高可作为冠心病监测和血栓前状态评价的有效指标。③冠心病各证型均存在纤溶活性(t—PA与PAI—1)低下状态,心血瘀阻和痰阻心脉证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