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18篇 |
免费 | 181篇 |
国内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篇 |
儿科学 | 16篇 |
妇产科学 | 14篇 |
基础医学 | 170篇 |
口腔科学 | 26篇 |
临床医学 | 444篇 |
内科学 | 223篇 |
皮肤病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79篇 |
特种医学 | 150篇 |
外科学 | 244篇 |
综合类 | 939篇 |
预防医学 | 339篇 |
眼科学 | 56篇 |
药学 | 518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427篇 |
肿瘤学 | 1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100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94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153篇 |
2013年 | 128篇 |
2012年 | 186篇 |
2011年 | 197篇 |
2010年 | 188篇 |
2009年 | 160篇 |
2008年 | 181篇 |
2007年 | 191篇 |
2006年 | 164篇 |
2005年 | 167篇 |
2004年 | 164篇 |
2003年 | 146篇 |
2002年 | 122篇 |
2001年 | 126篇 |
2000年 | 105篇 |
1999年 | 80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6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6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探讨早产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给药方式.方法:2010年4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出生即收入新生儿室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22例,采用4.5号头皮针沿气管导管外侧壁直接刺入给药,观察用药后疗效.结果:22例患儿有1例因合并脑出血死亡外,余21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治愈率达95.45%.21例治愈患儿给药后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高于用药前(P<0.05),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总量、实际碳酸氢盐低于用药前(P<0.05).结论:采用4.5号头皮针沿气管导管外侧壁直接刺入给药方式是一个密闭式的操作过程,药液缓慢均匀滴入,不会造成药物浪费,患儿各项生理指标稳定,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浆细胞瘤转化迁移基因1(PVT1)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并比较53例神经胶质瘤组织(观察组)及6例正常脑组织(对照组)中LncRNAPVT1的表达量。根据神经胶质瘤组织中LncRNAPVT1的中位表达量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分析LncRNAPVT1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LncRNAPVT1表达量的神经胶质瘤患者生存曲线,并分析LncRNAPVT1表达量与神经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LncRNAPVT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级)的LncRNAPVT1表达量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WHOⅠ~Ⅱ级)(P<0.01)。LncRNAPVT1表达量与神经胶质瘤WHO分级密切相关(P<0.01),与患者年龄、性别、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肿瘤大小等均无关(均P>0.05)。经log-rank检验,高表达组患者预后较低表达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ncRNAPVT1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表达量与神经胶质瘤WHO分级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LncRNAPVT1可能成为判断神经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新型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43.
目的 制备不同粒径灵芝孢子油自微乳给药系统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优化处方工艺制备不同粒径的灵芝孢子油自微乳,并对其外观、粒径、电位、自乳化时间、载药量以及稳定性等进行考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灵芝孢子油自微乳的质量评价方法。结果 4种不同处方的灵芝孢子油自微乳粒径分别为(27.3±1.2)、(91.1±2.5)、(142.8±2.1)、(202.6±3.4)nm,相应的电位分别为(-12.1±0.5)、(-10.8±0.7)、(-12.3±0.6)、(-11.2±1.0)mV;高温和高强光实验显示,4组不同粒径的灵芝孢子油自微乳体系质量稳定。结论 自制的不同粒径灵芝孢子油自微乳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44.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切除率仅为 2 5 % ,姑息性切除即使与放疗及全身化疗配合 ,疗效仍较差〔1〕。液氮冷冻治疗已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之一 ,尤其为不能切除的肝癌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2〕。甚至有学者认为冷冻治疗可以达到与手术切除类似或相近的效果〔3〕。我院于 1998年 4月至 2 0 0 0年 4月应用冷冻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6 0例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6 0例 ,男 4 1例 ,女 19例 ,年龄 38~ 74岁 ,平均 5 2岁。全部病例术前常规检查肝功能、AFP、肝炎标志物 ;经肝脏B超、CT、D… 相似文献
45.
胆囊管扩张术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囊管扩张术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中的应用.方法 7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继发结石患者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同时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术,术中39例采用球囊扩张器和专用胆囊管扩张器行胆囊管扩张术.对照组为31例胆囊管已经有明显扩张未行胆囊管扩张术的患者.结果 胆囊管扩张组39例中,术后1例胆漏,1例胆囊管撕裂,经保守处理痊愈.非胆囊管扩张组1例术后动脉夹脱落出血行腹腔镜探查治愈,未出现胆漏.扩张组术后3 d平均腹腔引流为(60±11)mL,非扩张组为(55±8)mL,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随访病例3个月复查B超未发现胆道残余结石.结论 胆囊管扩张术是建立经胆囊管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胆道镜通道的简单安全的方法,为部分胆总管继发结石治疗提供良好的通道.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21例急性胰腺炎误诊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误诊疾病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主要误诊为胃肠疾病10例;胆道疾病5例;心血管疾病2例;妇产科疾病1例;尿路结石2例;肺炎1例.死亡3例,术后死亡1例,非手术死亡2例.结论 我们在门急诊工作当中为减少误诊、漏诊事件的发生,要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保持谨慎的工作态度,重视特殊类型胰腺炎,客观分析辅助检查,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47.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继发性胆道结石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继发胆道结石的术后并发症。方法 105例患者依据检查结果采用2种不同的胆道探查方式:(1)胆囊结石合并胆道继发结石,胆囊管有明显扩张或经胆囊管扩张术可顺利通过胆道镜的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transcyc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术后不放“T”管引流;(2)若胆囊管细且无扩张,或胆囊管存在变异,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胆道取石术(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其中若胆道内结石较少,结石无嵌顿则一期缝合胆道且不放“T”管,术后放腹腔引流管。若胆道下端结石嵌顿取石过程困难,或结石多、取石时间长则放“T”管引流同时放腹腔引流管。结果 共行LT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70例,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35例,其中放T管14例,不放T管21例。术后腹腔积液17例,其中LTCBDE组6例,LCBDE组11例。胆汁性腹膜炎5例,LTCBDE组1例,LCBDE组4例。腹部疼痛13例,LTCBDE组4例,LCBDE组9例。体温增高11例,LTCBDE组3例,LCBDE组8例。以上并发症均经腹腔穿刺引流保守治疗痊愈。LCBDE组术后T管脱出2例,分别发生在术后当天和术后第2天,经再手术治愈。LCBDE组胆道残余结石14例,均经胆道镜完全取出;LTCBDE组随访43例,术后3个月复查B超未发现残余胆道结石。LTCBDE组中1例出现胆囊动脉夹脱落出血再次腹腔镜止血痊愈;LCBDE组术后放T管中有1例出现胆漏经腹腔引流10 d治愈。所有病例术后无胰腺炎发作。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继发胆道结石可通过术前确切评估和术中正确处理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8.
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三维结构及其与IGF结合蛋白3(IGFBP3)的结合位点,构建IGF1突变体。方法:以合成的人IGF1基因为模板,利用体外定点突变技术,获得[Tyr^15,Leu^16]IGF1突变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重组蛋白经纯化、复性后,还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和生物活性测定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成功地构建并表达了IGF1突变体,[Tyr^15,L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道结石微创治疗的合理方案。方法108例胆囊结石合并可疑胆道继发结石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其中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laparoscopic transcyc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LC70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胆道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LC35例,其中放T管14例,不放T管21例,内镜乳头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术后行胆囊切除3例。结果LCBDE+LC术后放T管组中有1例胆漏经保守治疗治愈,4例术后胆道造影发现胆道残余结石经胆道镜取出结石治愈.其他病例无胆漏,术后3月复查B超无残余胆道结石,所有病例术后无胰腺炎发作。结论在胆囊结石继发胆道结石的治疗中合理选择多种微创手术方法能降低创伤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