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4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38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目的 优化三仁颗粒制备工艺,并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苦杏仁苷、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以出膏量、苦杏仁苷含量、厚朴酚含量、和厚朴酚含量、50%乙醇浸出物为评价指标,以熵权法分配各指标权重,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三仁汤最佳提取工艺;以成型率、休止角、堆密度和吸湿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三仁颗粒最佳成型工艺;建立10批三仁颗粒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分析和共有色谱峰归属鉴定,结合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对三仁颗粒进行质量控制。结果 以苦杏仁苷、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作为三仁汤质控标准,测得三仁汤中3种指标性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苦杏仁苷0.536~1.054 mg/g,厚朴酚0.015~0.062 mg/g,和厚朴酚0.013~0.053 mg/g;三仁汤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 h;三仁颗粒最佳成型工艺为糊精为辅料,药辅比1∶1.5,乙醇体积分数78%,乙醇用量为药粉和辅料总量的21%;建立了苦杏仁、薏苡仁、厚朴的薄层鉴别方法和苦杏仁苷、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10批三仁颗粒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39~0.999,共指认1...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究升降散治疗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数据库(TCMSP)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中检索升降散的成分及靶点,在基因数据库(Gene Cards)中检索ALI的疾病靶点。将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上传至STRING数据平台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运用DAVID网站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体内实验,除对照组外,升降散各给药组分别ig给药20 mL·kg-1药液(散剂、水煎液高、低剂量分别为175、350 mg·kg-1),每天早晚各1次,共连续给药14 d;地塞米松组第12天开始ip地塞米松(5 mg·kg-1),连续给药3 d;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第15天分别向气管内滴注1 mg·mL-1脂多糖(5 mg·kg-1)进行造模,观察肺组织病理损伤情况,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实时荧光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Toll样受体4 (TLR4)、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p38-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1)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和人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表达量。结果 网络药理学预测出升降散活性成分32个,关键靶点292个,ALI疾病靶点有1 454个,两者交集靶点95个;升降散治疗ALI的关键靶点主要参与NF-κB、MAPK等信号通路。通过ALI小鼠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升降散能够显著减轻ALI小鼠肺部组织炎症,改善肺泡间隔及肺泡壁增厚程度;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的水平(P<0.05、0.01);下调TLR4、p38-MAPK、ERK、JNK-1 mRNA的表达量(P<0.05、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升降散可通过抑制NF-κB蛋白磷酸化水平(P<0.01),激活IκBα蛋白(P<0.01),缓解ALI。结论 升降散能够基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相互协同治疗ALI,其机制可能与NF-κB、MAPK等信号通路有关,且散剂治疗ALI的作用优于水煎液。 相似文献
63.
胡锦华;翁丽丽;武艳雪;肖春萍;姜雨昕 《中药材》2024,(2):425-431
目的:优化竹叶石膏颗粒提取和成型工艺,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选竹叶石膏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竹叶石膏颗粒最佳成型工艺;建立特征图谱,以薄层鉴别(TLC)和含量测定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竹叶石膏颗粒的最优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 h;竹叶石膏颗粒最优成型工艺为:糊精为辅料,药辅比1∶1,乙醇浓度80%,乙醇用量为药粉和辅料总量的0.25倍;特征图谱共确定5个特征峰;建立了竹叶石膏颗粒中人参、甘草、生姜的薄层鉴别方法,并测定其中荭草苷、异荭草苷、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提取、成型工艺稳定可靠,颗粒质量一致性良好,可用于竹叶石膏颗粒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