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95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172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40篇
  5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对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患者均进行低场强MRI检查,并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总结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在低场强MRI中的影像表现。结果:所有患者的内侧半月板后根部结构均能在低场强MRI中有效显示,其中冠状位脂肪抑制序列的显示最具价值,表现为内侧半月板后根部向内侧平台中央延伸的低信号突然中断,并由条片状高信号取代;矢状位序列多表现为半月板后根部形态失常、信号增高或缺失;横轴位序列则显示半月板后根部信号增高,可见线形或片状放射状裂隙影像。结论:低场强MRI对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型损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是膝关节最为理想的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2.
微载体在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微载体在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成骨诱导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大量、快速获得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方法.方法将普通培养瓶培养的第3代hMSCs分别应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和微载体成骨诱导培养,分别于培养的第2、4、6、8、10、12、14天检测诱导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与普通成骨诱导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细胞增殖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细胞增殖速度(细胞数/d).结果接种24 h后,88%的hMSCs细胞粘附于微载体并铺展,3 d后生长加速,约8~9 d后生长达最大值,最终细胞收获密度为接种时的16~22倍.细胞增殖速度约为普通培养法的3.2倍(P<0.05).诱导细胞的ALP的活性在第12天达最大值,且微载体成骨诱导培养的细胞ALP活性与普通培养法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微载体技术可成功地进行hMSCs的成骨诱导培养和快速扩增,能满足骨组织工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73.
目的了解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提供预警信息,防止钉螺的扩散与血吸虫病疫情的传播。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万州和支流上游开县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及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固定危险地带和流动可疑环境开展输入性钉螺调查。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人群血清血吸虫抗体情况。结果 2个监测点共调查当地居民2006人,血清阳性率为1.50%(30/2006),开县血清阳性率高于万州(2.29%vs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1)。调查流动人员1970人,血清阳性率为2.39%,返乡人员血清阳性率高于疫区来渝人员(2.92%vs0.26%)(χ2=9.54,P〈0.01),万州区的流动人员阳性率高于开县(3.61%vs1.32%)(χ2=11.03,P〈0.01)。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的牛和羊血清均为阴性。固定监测和流动监测分别调查133875、545530m2,未发现钉螺。结论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潜在流行区的传染源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潜在流行区。  相似文献   
74.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预后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进  罗飞 《甘肃医药》2011,(11):657-659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预后效果。方法:对不同类型骨折采用不同方法,分别以手法复位加石膏固定、尺骨鹰嘴牵引、切开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178例获得随访,骨折达到骨性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84.8%。结论:针对不同类型髁上骨折采用不同方法才能满足肘关节功能恢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超早期良肢位摆放在重型颅脑损伤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肢体偏瘫患者95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入院当天即进行早期患侧良肢位摆放。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足下垂、足内翻、关节挛缩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良肢位摆放有利于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偏瘫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6.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又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iopmentaidysplasa of the hip,DDH)是小儿比较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包括骨骼和软组织两方面的变化,病变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和髋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DDH在国发病率比较高,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1]。本科自2008-2010年共收治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3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整体护理,疗效显著,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7.
双向凝胶电泳是蛋白质组学的一种基本技术,它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进行第一向电泳,再用SDS-PAGE(sodium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eresis)进行第二向电泳[1-2]。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3D打印结合CPBL教学在脊柱外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科轮转的42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21人)和对照组(21人)。实验组采用3D打印结合CPBL教学进行教学,课前由授课教师选取典型病例并设计相关问题,课堂结合3D打印模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相关问题;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员理论及操作成绩,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员对不同教学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采用SPSS 25.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实验组学员的理论、操作成绩及教学满意度、认可度得分分别为(84.7±3.4)、(87.1±3.7)、(9.7±0.3)、(9.3±0.4);对照组学员的理论、操作成绩及教学满意度、认可度得分分别为(79.7±3.3)、(80.4±4.0)、(8.4±0.7)、(8.3±0.6)。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3D打印技术与CPBL教学相结合;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对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并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10月在乐山市中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其中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8~63岁,平均40.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0例,高处坠落伤15例。骨折部位L_(1~5)。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26~65岁,平均40.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8例,高处坠落伤17例。骨折部位L_(1~5)。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188.9±18.0)min,术后住院时间(12.1±1.6)d,较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长[(160.1±20.1)min,(9.3±1.0)d],术中出血量(312.5±9.3)mL,较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285.2±10.2)mL]多(P0.05);两组术前椎体前缘压缩度和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椎体前缘压缩度(45.1±5.9)%,后凸Cobb角(25.7±3.7)°,低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45.1±6.2)%,(25.7±4.1)°]。术前两组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患者术后1、3、7d的磷酸肌酸激酶水平低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两组患者手术前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生活质量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虽然手术时间长,但对腰椎骨折有较好的手术效果,对椎旁骨骼肌损伤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0.
目的了解和掌握重庆市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重庆市地理环境状况在东南山区、中部城郊、西部丘陵分别选择梁平、长寿、永川各设1个监测点,监测点内年龄在3周岁以上的常驻居民,采集粪便1000人以上,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一粪三检,计数检查钩虫、蛔虫、鞭虫虫卵,检查到的其它虫种一并记录。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定必检查蛲虫卵。各监测点随机抽取10户,每户采集菜园、厕所周边、庭院、厨房四类场所土壤各1份.每份30g,离心取沉淀液镜检受精或未受精蛔虫卵,土壤培养法区别死活受精蛔虫卵。结果3个监测点共调查3142人。蛔虫、钩虫和鞭虫感染者975人,感染率为31.03%。其中蛔虫感染者736人,感染率为23.42%:钩虫感染率为7.89%:鞭虫感染率为5.41%;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6.54%。蛔虫和鞭虫性别感染率无差异,钩虫感染女性高于男性:蛔虫和钩虫50岁以上年龄组显著低于低年龄组,鞭虫感染年龄组间无差异。菜园地、厕所周边、庭院、厨房各监测点均检出蛔虫卵,各场所间检出率无差异。结论重庆市人群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且渝东山区重于渝中和渝西,环境土壤蛔虫卵检出结果与人群感染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