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全屏数字化平板乳腺机在乳腺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全屏数字化乳腺机(FFDM)在外科术前定位隐匿性乳腺病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4例经FFDM检查发现而临床不能触及的26个乳腺病灶在FFDM定位下穿刺,于病灶内留置导丝,指导外科手术活检。结果24例26个隐匿性病灶X线表现包括微钙化20个,局部结构紊乱2个、小结节4个。一次性定位满意率为92.3%。术中冰冻切片检查,6个病灶为恶性(占23.1%),临界性病变4个,16个为良性。结论应用FFDM行外科术前定位活检,方便、快捷、定位准确高,尤其在明确疑癌微钙化性质方面,是诸多术前定位法的首选。  相似文献   
52.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螺旋CT表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蚴旋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因SLE病人急性腹痛而行腹部螺旋CT扫描检查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其中增强CT扫描16例,CT平扫7例。着重观察肠道、肠系膜和肠系膜血管的异常CT表现性,同时也记录其它腹部异常征象,如浆膜腔积液、实质性脏器异常、淋巴结肿大等。结果:肠壁肿胀、增厚19例(19/23,82.6%),肠壁“靶征”12例(12/16,75%),肠管扩张16例(16/23,69.6%)。肠系膜肿胀和脂肪密度增高21例(21/23,91.3%),肠系膜血管充血、增粗18例(18/23,78.3%),肠系膜血管“梳状”排列4例(4/16,25%)。其它CT异常征象包括腹水、胸水、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肾脏异常、腹膜后淋巴结肿等。结论:缺血性肠病是SLE病人出现急性腹痛最主要的病理改变,其肠壁、肠系膜和肠系膜血管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异常CT表现。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评价SLE缺血性肠病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3.
〔摘 要〕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专科实践模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2015 年 2 月至 2016 年 2 月(GDM 教育咨询门诊开设前)诊断为 GDM 孕妇 150 例为对照组,以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5 月诊断为 GDM 孕妇随机抽取 170 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产检时接受血糖管理,观察组在常规产检的基础上,通过 GDM 专科实 践系统化、规范化、全程化的护理管理,比较专科实践模式实施前后 GDM 孕妇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产妇住院 总时间为(6.21 ± 5.39)d,观察组产妇住院总时间为(4.91 ± 2.42)d。两组产妇胰岛素使用、因血糖控制不佳收入院人数、 住院总时间、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巨大儿、新生儿低体质量、早产儿妊娠结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分娩方式等妊娠结局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GDM 专科实践 模式的实施,可显著降低 GDM 产妇的胰岛素使用率,避免其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再次入院。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的相关性。方法结合职业健康检查,对自愿接受“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730名工厂员工近年来检查的生理生化指标改变情况、疾病史和自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自身为对照和以同龄人为参照的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的相关性。结果年龄和性别与自评健康有关,年龄增加,自评健康变差,男性自评健康水平高于女性,文化程度与自评健康无关;血压、血糖、血脂或体重任一指标是否升高或增加与自评健康无显著相关,但近年来检查的生理生化指标稳定自评健康都显著偏好;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或肥胖任意一种疾病只与自己最近健康状况的自评健康显著相关,相对于患上述任意一种疾病者,未患上述疾病者自评好和很好的OR值分别为2.38(95%CI:1.42-3.98)和3.58(95%CI:1.65—7.76),而和与同龄人比的健康状况无关。结论采用以自身最近健康状况为参照的自评健康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5.
通过讲究授课中的语言艺术,以典型病例分析进行教学,重点内容结合实例教学,合理运用教学用具与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训课采用形象化教学等多种方法,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妇产科护理学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NET)的CT及血管造影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PNET的CT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6例中,5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CT平扫1例,血管造影4例.CT表现为腹膜后较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最大直径约17.0 cm,边界清晰或不清,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呈浸润性或膨胀性生长;平扫肿块密度不均,CT值约14~47 HU,3例示不同程度坏死囊变,2例可见小片状出血灶,1例可见钙化灶.增强扫描肿块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CT值升高约13~25 HU.肿块包绕肾血管2例,累及肾脏并肾血管受压移位4例,肾盂积水4例,累及左肾上腺2例、胰腺1例、左侧腰大肌2例、左侧膈肌1例、左侧输尿管1例.3例可见患侧肾脏出现2支肾动脉,2例腹膜后可见多发淋巴结肿大,1例双侧膈脚后及左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血管造影显示病灶血供不丰富,1例显示病灶呈团块状肿瘤染色征.结论 腹膜后PNET的CT和血管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与腹膜后其他恶性肿瘤不易鉴别.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评价IEAC或CEAC方案预处理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淋巴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2018年在我院以IEAC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和CEAC方案(洛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环磷酰胺)预处理后行ASCT的106例淋巴瘤患者资料,其中IEAC组43例,CEAC组6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通过对两组的造血重建时间、不良反应以及生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来评价预处理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此外,对可能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以及多因素的分析。结果 104例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2例患者出现治疗相关死亡,两组的造血重建时间无显著差异。移植后中位随访27.4月(4.3~74.3月),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2.9%和81.9%,主要的2级以上的不良反应为感染、口腔黏膜炎、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心脏毒性、低钾血症以及腹泻,两组的生存和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T细胞淋巴瘤和移植前未获得完全缓解是无进展生存率(P值分别为0.015和0.007)和总生存率(P值分别为0.038和0.031)的危险因素,移植后3个月能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进展生存率(P=0.007)和总生存率(P=0.003)。结论 IEAC或CEAC预处理联合ASCT治疗淋巴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淋巴瘤ASCT预处理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58.
程燕  宋彬  宁刚  刘荣波  李真林  罗小华   《放射学实践》2009,24(6):584-587
肝硬化是慢性弥漫性肝病反复迁延发展的后期阶段,肝脏的纤维化和肝实质结构的紊乱造成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导致普遍性的门静脉高压。逆肝性血液经由门静脉和体循环之间的潜在交通/吻合支而回流到上、下腔静脉,这些开放的侧支循环血管即表现为异常曲张的静脉,主要分布在食道下段和胃底、胃肾和脾肾之间、脐旁静脉和腹壁之间以及腹膜后等区域。  相似文献   
59.
罗小华 《全科护理》2011,(20):1870-1870
通过选好教材、精心备课、重点突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多种方法,提高高职学生《妇产科护理学》理论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0.
针对二重数字水印嵌入信息量相对较大及其水印之间相互干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函数映射机制的二重数字水印算法。将第一、二重水印建立某种函数映射关系,在嵌入水印时,只需嵌入一份水印样本,并结合小波变换、离散余弦变换和奇异值分解技术,将水印嵌入在寄主图像中。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具有很好的透明性,而且对各种常规数字信号处理和几何攻击也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