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31.
 目的:动态比浊法觉试验用于注射用β-七叶皂井钠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通过对样品中定量添加标准内毒素的干扰试验,检测其回收率应在50%~200%范围。结果:将样品进行1/16稀释可以有效地消除其对堂试验的干扰。结论:动态比浊法鲎试验可以快速测定样品中的细菌内毒素含量。  相似文献   
32.
目的进一步了解广东省消除碘缺乏病工作的进展情况,为落实 201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措施修订提供依据. 方法根据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第五次碘缺乏病监测的通知》要求进行监测. 结果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为75.0%,非碘盐率20.1%;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5.3%;尿碘中位数为140μg/L,《20μg/L的比例为1.7%;8~10岁儿童智商平均为101.1. 结论广东沿海及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非碘盐冲销问题依然存在,碘缺乏病病情也未出现明显回升,非碘盐冲销严重地区学生的碘营养水平未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2010年实现全省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33.
动态比浊法鲎试验定量测定参麦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动态比浊法鲎试验定量测定参麦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含量。方法:通过对3批样品中定量添加标准内毒素的干扰试验,其回收率分别为90.78%,80.03%,79.22%。结果:将样品进行1/30稀释,样品中定量添加标准内毒素,回收率均在50%-200%,无干扰作用。结论:动态比浊法鲎试验可以高效地测定,参麦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  相似文献   
34.
动态比浊法用于检测生脉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应用动态比浊法鲎试验定量测定生脉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方法:应用动态比浊法鲎试验,通过对样品中定量添加标准内毒素的干扰预试验,将生脉原液(Lot.No.001007)及1:4、1:8、1:12、1:16稀释液5个浓度系列,定量添加标准内毒素,其回收率分别为1.09%、48.21%、74.22%、83.68%、96.38%;从中筛选出最佳的检测浓度1:16稀释液,进行3个批号生脉注射液正式干扰试验,样品中定量添加标准内毒素,其回收率分别为86.11%、88.45%、65.05%。结果:标准内毒素使用5.00、0.500、0.0500EU/mL,将生脉进行1:16稀释,样品中定量添加标准内毒素,回收率均为50%-200%,无干扰作用,可用于有效的日常检查。结论:动态比浊法鲎试验可以高效地测定生脉注射的细菌内毒素。  相似文献   
35.
用微生物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考察了奈替米星分别与4种注射剂(维生素B6、维生素C、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在生理盐水中配伍的稳定性。结果在室温条件下,0~6小时内其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6.
奈替米星和4种静脉用注射剂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宇芬  曾颖 《广东药学》1998,8(3):28-30
用微生物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考察了奈替米星分别与4种注射剂在生理盐水中配伍的稳定性。结果在室温条件下,0-6小时内其处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7.
头孢甲肟与5种常用止血药的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颖  罗宇芬 《广东药学》1998,8(2):31-32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等考察了头孢甲肟与5种常用止血药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结果在室温条件下,0-6小时内其配伍体系,PH值均有上升趋势,而头孢甲肟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8.
曾颖  罗宇芬  廖广仁 《药品评价》2005,2(3):216-217
我院是一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地处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床位数已经超过2000张,日门诊量过万,药物使用量非常大。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日趋严重的细菌耐药性,大批高效、广谱、低毒的新型抗菌药不断涌现,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我院2004~2007年22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评价ADR报告填写质量。方法:对我院2004~2007年各科室上报的22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我院ADR报告例数最多的为药学部;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ADR最多,占总报告例数的73·99%;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占25·1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总报告例数的43·95%。ADR报告总数偏少,报告填写质量较差。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提高报告质量,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0.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头孢吡肟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结果在室温条件下 ,0~6h内其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