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在胸腔镜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对血清皮质醇的影响。方法电视胸腔镜下行肺大泡缝扎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镇痛组(A组)和单纯舒芬太尼镇痛组(B 组)及对照组(C 组)各15例,分别于术后6,12,24 h对患者进行镇痛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测定手术前后24 h血清皮质醇浓度。结果A组和B组镇痛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均P<0.05);3组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 C组术后24 h皮质醇浓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均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与舒芬太尼联合用于胸腔镜手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且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静吸复合麻醉中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规律,以及异丙酚的干预作用。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詈换术患者3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7例:对照组(A组)CPB中灌注压(平均动脉压)>80mmHg时首先予以安定20mg或异丙酚50mg以加深麻醉,后期灌注压高时,分次给予尼卡地平0.5~1mg。实验组(B组)CPB中持续以异丙酚1.5~3mg/kg.h泵注,灌注压高时分次给予尼卡地平0.5~1mg。设入室后麻醉前(基础值)、稳定最低温、复温5分钟、停CPB、关胸毕5个监测点,记录相应的BIS和MAP值。结果在稳定最低温时,两组BIS均处于低值,在复温5分钟和停CPB两观察点,A组BIS值与最低温时比较有明显的上升(P<0.01),分别为58.9±9.0和62±5.7,各有8/17和11/17的患者超过60,关胸毕又下降;B组在麻醉后各观察时点所有BIS值皆<60;在复温5分钟、停CPB和关胸毕3个时点,A、B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在各相应观察时间点,MAP变化A、B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温体外循环中,经验的静吸复合麻醉在复温至停机的过程中,有麻醉减浅的现象。CPB过程中以异丙酚1.5~3mg/kg.h持续泵注可以维持较理想的B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程陪伴模式联合分娩镇痛在自然分娩产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8例正常足月且无阴道分娩禁忌证的初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分娩,观察组采取全程陪伴模式联合分娩镇痛分娩,观察2组产妇分娩前后情绪状态、产程、疼痛评分、顺产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SDS评分及SAS评分,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疼痛评分,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顺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全程陪伴模式联合分娩镇痛应用于自然分娩产妇,有助于改善产妇不良情绪状态,缩短产程,缓解分娩疼痛,提高顺产率,并显著降低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分娩模式,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鼻内镜手术由于术后纱条压迫鼻腔止血所产生的不适,容易造成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影响到围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舒芬太尼(Sufentanil)是一种新型镇痛药物,镇痛作用相对完善。本研究评价舒芬太尼对于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地氟烷麻醉在电视胸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经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P组)和瑞芬太尼复合地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组(D组),每组各20例.对比观察两种麻醉方法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和HR的变化以及术毕停药后呼之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清醒程度(采用拔管后5 min镇静评分判断).结果 D组术中MAP明显低于术前(P<0.05),D组摆体位后2 min健侧单肺通气(OLV)10 min及OLV 30 min的MAP低于P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HR、MAP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拔管后5 min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瑞芬太尼复合地氟烷用于电视胸腔镜手术麻醉,术后苏醒迅速,苏醒质量优良;但在血流动力学方面,前者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成人法洛氏四联症患者体外循环中不同氧分压对术后肺换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法洛氏四联症矫治术的成人患者27例,根据其体外循环中是否控制氧分压分为两组,Ⅰ组:CPB中给予纯氧,全程PaO2>200(200~500 mmHg);Ⅱ组:CPB开始时给予氧浓度(FiO2)21%~30%,维持于PaO280~100 mmHg,CPB中根据体温、灌注流量调节FiO2 21%~50%,维持于PaO2100~150 mmHg左右.记录气管内插管留置时间,测定其术前,CPB后2 h、12 h、24 h、48 h的动脉血气结果,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结果:气管内插管留置时间Ⅰ组长于Ⅱ组(P<0.01);A-aDO2在术后都升高,在CPB后各观察点,Ⅰ组比Ⅱ组升高更多(P<0.05、P<0.01).结论:体外循环中控制氧分压(PaO2<150 mmHg)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成人法洛氏四联症患者术后肺换气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剂量相关性,以及不同剂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求产生最佳心肌保护作用和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最佳恢复的剂量.方法 选择45例择期常规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诱导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输注异丙酚A组3 mg/(kg·h);B组5 mg/(kg·h);C组8 mg/(kg·h)直到手术结束.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主动脉开放后30min、6 h、24 h自桡动脉采血,测定血浆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分别测定开胸前、主动脉插管前、停体外循环、关胸前、关胸毕的平均动脉压(MAP)、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l)、心脏指数,同时观察主动脉开放后的心脏自动复跳情况.结果 三组从诱导至体外循环开始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肌保护方法以及心脏自动复跳情况无明显差异.三组患者cTnI水平于主动脉开放后迅速升高,主动脉开放后6小时处于高峰期.与A组比较,主动脉开放后B、C组患者cTnI值较低(P<0.01);B组与C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三组患者停体外循环后心脏指数较开胸前升高明显(P<0.01),SVRI在停体外循环后均有下降(P<0.01),其中C组SVRI下降较其它两组显著,C组停体外循环后各时闻点心脏指数值较B组要低(P<0.05).结论 在冠脉搭桥术中,异丙酚以5 mg/(kg·h)持续输注至术毕,能减轻体外循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浆cTnI水平较低,有较高的心脏指数和满意的SVRI,能维持较为理想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CPB)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脑红蛋白(NGB)和S-100β蛋白浓度的变化。 方法:选择择期CPB下行冠脉搭桥手术患者40例,术前ASA分级和NYHA分级均为Ⅱ~Ⅲ级,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26分。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复温至36 ℃(T1)、停CPB后1 h(T2)、6 h(T3)和24 h(T4)采集颈静脉窦血3 mL,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NGB和S-100β蛋白浓度;术前1 d及术后3 d测定MMSE评分。 结果:与T0时比较,T2~T4时患者血浆NGB和S-100β蛋白浓度明显升高( P<0.05),并在T3时点达到高峰;术后3 d MMSE评分低于术前( P<0.05)。 结论: CPB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血浆NGB和S-100β蛋白浓度升高可能成为早期预测心脏术后脑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参麦注射液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对体外循环(CPB)所致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中滤过白细胞对TNF-α和肺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例双瓣置换术患者,根据是否滤过白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白细胞滤过组.观察从麻醉诱导至主动脉开放后24 h内不同时点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TNF-α浓度;根据动脉血气结果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和氧合指数(PaO2/Fi02).结果:CPB开始后两组TNF-d均增高,滤过组在开升主动脉后5 min、1 h低于对照组(P<0.05与P<0.01).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于CPB30 min时处于最低值,复温时已开始上升,升高幅度对照组较滤过组大(P<0.05或P<0.01).血小板计数从体外循环开始后均下降,差异不明显.滤过组PaO2/FiO2在CPB后2 h和12 h高于对照组(P<0.01与P<0.05),A-aDO2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白细胞在体外循环的心肺再灌注损伤中起一定的作用,滤过再灌注期的白细胞减少了白细胞在心肺中的积聚,改善了肺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