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直观教学是理论及实践教学环节中传授知识最快捷、最生动、最乐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之一。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教学高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利于学生的形象和立体思维、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索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研究报告。方法:对河南省中医药产业中的中医药农业、中医药工业、中药养生保健产业、中医药商业、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分析,借鉴国内外省内外、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得失。结果:形成河南省中医药发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良好机遇为河南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河南省产业的良好发展需要中医药产业的参与和支持,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3.
全面总结近几十年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白花蛇舌草临床应用及合理开发提供比较全面的参考依据。系统查阅中国知网、万方、PubMed、SpringerLink等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集白花蛇舌草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的文献,获取第一手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形成综述。目前为止,该植物中已经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萜类、黄酮类、蒽醌类、甾醇类等,其中萜类主要有三萜类和环烯醚萜类。药理研究结果显示白花蛇舌草最主要的活性是抗癌、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白花蛇舌草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尤其对食道癌,乳腺疾病作用明显,其主要活性部位为水提物和醇提物,主要有效成分为萜类等成分。本论文数据全面详实可靠,为进一步开展该植物的研究提供了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44.
目的:了解2021年河南省整体及各县区中药材生产情况及重点品种,为制定政策与规划、进行经济管理与调控提供依据,从而促进河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法: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动态监测站调查、实地调查、其他相关组织机构的统计结果,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生产统计及区划专业委员会抽样调查结果和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等资料,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3软件对2021年河南省各市、县中药材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河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74.87万亩(1亩≈666.67 m^(2)),涵盖45种中药材,多为草本植物,其中有9种属于药食同源类中药。栽培10万亩以上的药材品种有连翘、艾叶、山茱萸、金银花、辛夷、菊花和杜仲,其中卢氏县的连翘和西峡县的山茱萸种植面积较大,主要栽培品种种植面积约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79%。中药材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县有卢氏县、南召县、西峡县、禹州市、方城县和渑池县,种植面积均在10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种类最多的区县为禹州市、卢氏县和西峡县,种植种数均在20种以上;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县的中药材种植结构差异较大。结论:河南省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45.
目的:在全面了解全国及河南省金银花种植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对河南省金银花道地产区封丘的金银花种植情况、“一县一品”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进行分析,以期为中药材产业发展“一县一品”提供参考。方法:梳理各级政府及媒体官方发布的文件、报告数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区划与生产统计专委会抽样调查结果,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对2021年全国、河南省、封丘县金银花种植情况进行多维分析。结果:调查显示,全国金银花产业发展良好,其中山东和河南两省金银花种植规模大、产量高;封丘县金银花的种植面积超过河南省金银花种植面积的1/3,是河南省最大的金银花产区;封丘境内金银花的主要种植区集中在西北部,其中陈固镇、黄德镇种植金银花面积较大,种植面积分别为21432、14520亩(1亩≈666.67 m^(2)),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在空间上呈现随机分布特征。结论:全国及河南金银花产业发展良好,封丘县金银花种植产业整体现状呈健康发展态势。统计结果能为封丘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可为推广“金银花模式”,进而有序大力发展其他地区“一县一品”中药资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藤类来源中药的生长习性、生境、入药部位和性味功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藤本类植物的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部分常用藤类来源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入药部位、科属及生长习性进行统计。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收录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藤类来源中药共48味,对其性味归经、入药部位、生境及其中药学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 2013,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藤类来源中药的分析结果显示,在科属中,防己科>薯蓣科>豆科>葫芦科>木通科;在性味中,寒>温>平>凉>热,苦>甘>辛>酸;在归经中,肝>肺>心>脾>胃=膀胱=肾>大肠;在入药部位中,根及根茎>藤茎>果实种子>花>维管束=全草;在生境分布中,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在中药学分类中,祛风湿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对葛根产地、气候因子、葛根总黄酮、葛根多糖含量及药用抗氧化活性等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气候因子与葛根品质形成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检测葛根总黄酮和多糖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并分析葛根产地和气候因子及各组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葛根总黄酮ABTS+清除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年日照时数呈正相关(P<0.05);海拔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年日照时数与总黄酮含量呈负相关;总黄酮含量与总黄酮ABTS+清除率呈负相关;即产地海拔越低,年日照时数越长,则总黄酮含量越低,而总黄酮ABTS+清除率越高。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与无霜期呈负相关(P<0.05),与7月均温呈负相关(P<0.01);无霜期与葛根多糖含量呈正相关,7月均温与葛根多糖含量呈正相关(P<0.05);葛根多糖含量与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呈负相关;即产地无霜期越短,7月均温越低,则葛根多糖含量越低,而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越高。7月均温均与葛根样品中总黄酮、多糖含量均呈相关性(P<0.05),7月均温越低,葛根总黄酮含量越高,葛根多糖含量越低,葛根样品的抗氧化活性越强。结论 葛根对ABTS+的清除能力比DPPH+强,各产地气候因子、含量及抗氧化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对核心气候因子诱导葛根药用活性成分形成的内在规律展开进一步研究将为揭示葛根道地性形成机制及后续拟境调控葛根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统计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功能及特点,对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部分地方标准,筛选出收录的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对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特点、功能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统计得62味植物皮类中药,主要分布于1界,3门,31科;在科属中,芸香科>豆科>葫芦科;在入药组织中,树皮>根皮>果皮>种皮;在性味中,温>寒>平>凉>热,含苦味>含甘味=含辛味>含酸味;在归经中,肺>肝>脾>心>大肠>肾>胃=膀胱;在中药学分类中,多属于清热药。植物皮类中成药485种,以含陈皮的中成药最多,在给药剂型中,以丸剂为主;在药味中,以苦味和甘味居多;在功能中,以扶正剂最多;在注意事项中,以妊娠禁忌最多。结论 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相关性,须注意用药禁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合理选择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