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分析ⅠB1~ⅡA2期宫颈癌的宫旁转移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宫颈癌ⅠB1~ⅡA2期宫旁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1999-2015年经手术治疗的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宫旁浸润与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宫旁转移率为4.92%.多因素分析提示宫颈浸润深度(OR:3.095,95% CI:1.324~7.235,P=0.009)、淋巴结转移(OR:3.929,95% CI:1.863~8.290,P=0.000),肿瘤大小(OR:2.446,95% CI:1.167~5.129,P=0.018)是宫旁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肿块直径≤2 cm且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宫旁浸润率为0.89%.结论 宫颈癌ⅠB1~ⅡA2期宫旁转移率较低,肿块直径≤2 cm,宫颈浸润深度<1/2并且淋巴结阴性患者可考虑实施损伤较小的手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但仍待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2.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外卫生技术评估(HTA)方法学指南,为我国HTA方法学指南的科学制订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国际指南网络以及26个国家的政府及学术组织的83个官方网站,收集HTA方法学指南,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0年4月。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包括指南的基本特征、涉及内容以及评估内容,对HTA方法学指南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指南19篇。纳入的19篇指南均发表于2001-2018年,其中有7篇指南(占36.8%)发表于2015年以后;除1篇指南来自世界卫生组织以外,有14篇指南(占73.7%)来自欧洲,有2篇指南(占10.5%)来自北美洲,各有1篇指南(各占5.3%)来自南美洲和亚洲;有11篇指南(占57.9%)的制订机构为学术组织,8篇(占42.1%)指南的指定机构为卫生行政部门;有11篇(占57.9%)为循证指南,8篇(42.1%)为非循证指南;19篇指南均明确了评估目的、评估内容和评估客体,18篇指南明确了其评估方法(占94.7%),16篇指南(占84.2%)明确了其评估主体,14篇指南(占73.7%)明... 相似文献
63.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分裂增殖作用,而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诱导新骨形成方面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的: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单独和联合转染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骨向分化的影响,比较Ⅰ型胶原蛋白、骨钙蛋白、骨桥蛋白等非特异性成骨基因于转染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对表达量的差别,为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做理论依据。 方法:构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得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联合组、对照组细胞,提取RNA后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骨钙蛋白、骨桥蛋白等非特异性成骨基因的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联合组4组间非特异性成骨基因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P <0.05),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交互作用(P <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组的Ⅰ型胶原蛋白和骨钙蛋白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但是骨桥蛋白基因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联合转染组中的Ⅰ型胶原蛋白、骨钙蛋白、骨桥蛋白等非特异性成骨基因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较多,该组细胞的成骨功能最强,适合作为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4.
65.
66.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单纯使用缩宫素引产成功的相关因素及其分娩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8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有缩宫素引产指征的头位初产妇293例临床资料,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引产成功的影响因素.依据引产成功的临产孕妇是否继续使用缩宫素分为两组,比较其分娩结局.结果:首日缩宫素引产4h宫... 相似文献
67.
胶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生长特点为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偏良性者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恶性者瘤体生长快,病程短。因此,对于临床治疗而言,胶质瘤的准确分级是非常必要的。目前,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功能磁共振成像不仅可为临床提供精细解剖信息,还可以提供肿瘤功能及代谢等方面的信息。因此,该文综述了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扩散张量成像(DT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功能MRI技术在胶质瘤恶性程度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从而更准确地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8.
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倍频Nd:YAG 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36眼玻璃体切除联合倍频Nd:YAG 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炎的临床资料。结果:视网膜血管炎36例中以视网膜动脉炎为主者2例,炎症侵犯视网膜静脉为主者4例,炎症同时波及动静脉者30例;术中并发症:1例发生晶状体损伤混浊,医源性视网膜裂孔6例;锯齿缘截离3例。术后并发症:视网膜再脱离2例,发生前房积血2例,发生高眼压9例; 36例术后最佳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0.02~0.1者2例(6%),0.12~0.4者22例(61%),0.5~1.0者12例(33%)。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倍频Nd:YAG 532nm激光是治疗视网膜血管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探讨大蒜Allii Sativi Bulbus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活性成分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外抑菌试验验证大蒜素对Hp菌株的抗菌活性。方法 利用HERB数据库获取大蒜的活性成分,并通过PharmMapper、Swiss Target Prediction、BATMAN-TCM数据库获取活性成分靶点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筛选出主要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收集与Hp感染相关的靶点,取药物与疾病靶点交集,筛选出潜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潜在靶点的互作关系,并在Cytoscape中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在DAVID数据库中进行潜在靶点的基因本体论(GO)生物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进行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用体外抗菌试验检测大蒜素的抗Hp活性。结果 共筛选出36个大蒜活性成分,291个潜在靶点,PPI网络分析得到肿瘤蛋白p53(TP53)、酪氨酸蛋白激酶(SRC)、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蛋白3(STAT3)、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SP90AA1)、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3)5个核心靶点。GO分析得到954个生物过程,KEGG分析得到176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蒜活性成分均与核心靶点有较好的结合能力。体外抑菌试验显示大蒜素对3株Hp菌均有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2 mg/mL。结论 大蒜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TP53、SRC、STAT3、HSP90AA1、MAPK3 5个核心靶点参与Hp感染相关过程,其机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叉头框蛋白O(FoxO)、低氧诱导因子-1(HIF-1)等信号通路有关,且大蒜素对Hp菌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70.
目的 用1/24倍频程精细化纯音测听对听力正常的噪声暴露者进行听力测试,了解听力正常的噪声暴露者的隐性听力损伤,为职业病的早期精准防护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10月我院228例听力正常的噪声暴露者和216例非噪声暴露者为研究对象,用1/24倍频程精细化纯音测听对其进行测试。结果 结果显示,听力正常的噪声暴露者1/24倍频程精细化纯音测听异常率高于非噪声暴露者,并伴有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结论 听力正常的噪声暴露者存在隐性听力损失,建议对常规纯音测听检测听力正常的噪声暴露者加做1/24倍频程精细化纯音测听,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隐性听力损失的人群,为职业病的早期精准防护提供一种新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