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07篇 |
免费 | 104篇 |
国内免费 | 5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84篇 |
口腔科学 | 34篇 |
临床医学 | 318篇 |
内科学 | 287篇 |
皮肤病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57篇 |
特种医学 | 9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49篇 |
综合类 | 625篇 |
预防医学 | 303篇 |
眼科学 | 27篇 |
药学 | 247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222篇 |
肿瘤学 | 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65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92篇 |
2011年 | 99篇 |
2010年 | 117篇 |
2009年 | 97篇 |
2008年 | 84篇 |
2007年 | 112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11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该文综合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对白蛉生物学和防制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1991-2004年6次关于白蛉或利什曼病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在白蛉的分布、扩散、吸血、生殖、寿命和滞育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野栖白蛉的防制策略都有了新的进展,可供我国利什曼病防治工作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蛇毒试剂(PAgVR)的作用机理。方法用比浊法研究了血小板聚集蛇毒试剂对洗涤人血小板的激活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PAgVR致血小板聚集作用有赖于外源性Ca2+的存在。PAgVR的作用可被EDTA-Na2完全抑制而不受肝素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影响。此外,磷酸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P)能显著抑制PAgVR的作用,但阿司匹林(治疗量)及二磷酸腺苷清除剂磷酸肌酸/磷酸肌酸激酶(CP/CPK)则不能抑制其作用。结论PAgVR致血小板聚集作用不是通过前列腺素环内过氧化物——TXA2途径,也不依赖于血小板内源性ADP的释放,而是与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efactor,PAF)有着某种共同途径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蛇毒溶血试验的实验条件。方法参考Kabakci等法,观测蛇毒溶血试剂浓度、血清浓度、孵育温度及时间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红细胞溶血度的影响,并作正常对照。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蛇毒溶血试剂浓度及血清浓度与PNH红细胞溶血度明显正相关;蛇毒溶血试剂浓度为0.5mg/ml时,PNH红细胞的溶血度基本达到最大值;而血清稀释至1/4时,PNH红细胞的溶血度即明显降低,血清稀释至1/16时,溶血度接近于0。温度对溶血度的影响非常明显,15℃下PNH红细胞溶血度明显降低,而0℃下反应基本中止。37℃下,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溶血度也不断增高,但至30分钟已基本达到最高水平。结论蛇毒溶血试剂的最适浓度为0.5mg/ml;由于试验结果受血清中补体浓度的制约,每次试验最好选用同一批血清;整个反应体系必须置37℃恒温孵育,孵育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 相似文献
104.
105.
背景:作者前期研究了电纺纳米纤维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可降解输尿管支架材料的体外降解性能,发现80/20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电纺纳米纤维材料在尿液中的降解时间可以满足临床需要。目的:观察80/20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电纺纳米纤维输尿管支架的肌肉埋植降解性能。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80/20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纤维输尿管支架,观察其在家兔脊柱旁肌肉中的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成功制备了电纺纳米纤维输尿管支架,扫描电镜见微观形貌良好。80/20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纤维输尿管支架在体内降解至10周时,支架管降解至初始质量的60%左右,支架出现断裂和崩解,虽降解速度较体外降解稍慢,但其降解性能仍能够满足临床对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采取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评价颈椎间盘假体植入后颈椎应力分布及力学性能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4/05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实验室进行。采集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家属自愿捐助)。颈椎间盘假体采用医用不锈钢和医用聚乙烯材料制作,高度为5mm,深度为14mm。屈伸活动度为8°,左右侧弯10°。实验标本在C3~7平面截取标本并在上、下截面浇灌骨水泥平台,两端平行度≤1°。分为正常组(未置换假体前)和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假体后),每组均为6个标本。模拟人体正常颈椎受力状态,选择50,100和150N3个级别载荷,测试两组C4~5椎节在屈曲、伸展和侧屈状态下,椎体和关节突关节应变和应力。结果:两组各6个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颈椎椎体和小关节的载荷-应变变化:正常颈椎在载荷150N时,屈曲位C4微应变为1406±98,C5为860±60;随着载荷增加,C4应变增加较大。伸展位,C4微应变为2035±140,C5为1450±102;随着载荷增加,C4和C5应变均增大。侧屈位时,颈椎应变情况位于屈曲位和伸展位之间。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在各种体位及载荷下均较正常颈椎的应变略小(P>0.05)。②两组颈椎椎体与小关节的应力:正常颈椎应力前屈时C4为(1.97±0.14)MPa,C5小于C4为(1.20±0.09)MPa,C4-5关节突关节为(1.54±0.11)MPa。伸展位时,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应力显著增加[(2.85±0.20),(2.03±0.14),(2.18±0.17)MPa]。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后,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值较正常组略减小(P>0.05)。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后屈曲、伸展和侧屈体位时应力变化规律与正常组一致。结论:颈椎间盘假体植入椎间隙后,椎体和小关节的载荷-应变以及应力分布具有类似正常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说明该设计具有显著的椎节稳定性,并且在生理载荷下保留椎节活动度以及不同运动状态下正常应力分布的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 观察血必净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和巨噬细胞抗体表达的变化的影响作用,探讨其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150只,分成脓毒症组、血必净干预组和假手术组.采用肓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模型标准是发热、呼吸频率增加、心率加快和白细胞总数改变.血必净组大鼠术前12 h、术后腹腔内注射4 mL/kg血必净,1次/12 h,共3 d;其余两组大鼠同时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三组大鼠肠黏膜病理变化和巨噬细胞的表达水平,并运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小肠黏膜多为基本正常黏膜,12 h,24 h,48 h,72 h脓毒症组、血必净组大鼠肠道黏膜出现病变;脓毒症组病变较血必净组更为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9.732,P<0.01).在0 h三组小肠黏膜巨噬细胞抗体的表达数基本一致,12 h,24 h,48 h,72 h脓毒症组和血必净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均较C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60.13,P<0.05).结论 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血必净注射液可部分保护肠道黏膜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09.
溴氰菊酯项圈防制家犬-白蛉接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棉质帆布带制备杀虫剂项圈,每克布带含溴氰菊酯23mg或77mg,将佩 戴项圈的犬与中华白蛉置同一蚊帐内,观察杀虫剂项圈防制犬-蛉接触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与不佩项圈的对照犬相比,佩杀虫剂项圈的犬在三个月内能有效地降低白蛉的吸血率,增大白蛉的死亡率。佩含溴氰菊酯77g/kg项圈的大减少犬-蛉接触的效果优于佩23g/kg项圈的犬。预计该法在以犬为主要传染源的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疫区使用后,可降低人群中黑热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基因-509位点多态性与重度慢性牙周炎易感性的关系,以期从基因水平探讨牙周炎发病的遗传学机制.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2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组)和102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的TGF-β1基因-509位点,比较两组间此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TGF-β1基因-509位点CC、CT、TT基因型在牙周炎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4.1%(45/102)、47.1%(48/102)、8.8%(9/102)和29.4%(30/102)、51.0%(52/102)、19.6%(20/102),两组人群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C、T在牙周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67.6%(138/204)、32.4%(66/204)和54.9%(112/204)、45.1%(92/204),两组人群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重度慢性牙周炎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的1.718倍(OR=1.718,95%CI:1.148~2.569).结论 TGF-β1基因-509位点多态性与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发病具有相关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重度慢性牙周炎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