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刘瑜  符思  张喆  王微 《环球中医药》2013,(10):755-756
轻型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病,常与麻痹性肠梗阻并存。若得不到及时控制易发展为重型胰腺炎,甚至危及生命。本着"治未病"思想及时干预治疗此病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论该病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和病位与中医浊邪之间密切相关性从而明确浊邪为本病的重要病机,确立化浊理气为治疗该病的大法,分析组方特点和加减用药,论述少量频服或空肠营养管置入的给药方式,并附一验案。全文尝试为中医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合并麻痹性肠梗阻提供一套新思路。  相似文献   
22.
通过分析《伤寒论》的相关条文,认为脾胃分治思想的提出虽以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贡献为大,但对脾胃分治思想析理之详及陈述理法方药之完备,当推《伤寒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突出表现为:在六经辨证中通过将脾胃分属阳明、太阴两经,从生理上强调脏腑阴阳有别,病理上突出寒热虚实主证的不同;通过对阳明虚寒证的辨治,以与脾气虚寒证治相区别;脾胃同居中焦,脾寒胃热常常兼见同病,故分而兼顾,论病机强调寒热之分,遣方用药则又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2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简称FD)是具有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痛或不适,腹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等.病程超过12周以上而未发现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祖国医学中无FD病名,将其归属为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相似文献   
2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腹部症状与排便习惯改变有明确的相关性,症状可持续或间歇发作,但各种检查未发现生化学和形态学异常[1]。根据临床症状又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哮喘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总结296例哮喘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检测值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发作期冷哮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其他各型(P=0.02),热哮型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检测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型(P〈0.05);缓解期脾虚型血红蛋白则较其他型偏低(P=0.03)。结论哮喘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诸医家采用中药口服、针刺、穴位敷贴、灌肠等方法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对近几年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总结中医治疗PGS方法及经验。  相似文献   
27.
急慢性肝炎是多病因的疾病,可造成机体多器官受损害,化验则出现转氨酶久久不能恢复正常。而转氨酶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被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以及线粒体损伤。反映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观察转氨酶活性的高低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笔者根据转氨酶测定情况,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8.
符思 《医药世界》2002,(10):52-53
与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的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我们通常将这些繁多的因素分为两类——不可改变和可以改变的。对于前者,我们只能做到及早知晓,心中有数;而对于后者,则是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降低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目前已取得共识的主要危险因素详述于下。  相似文献   
29.
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Fatty Liver,FL)。古代文献中并无与“脂肪肝”相对应的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属于“胁痛”、“瘾瘕”、“湿阻”、“痞满”、“肝着”、“肝癖”等范畴。治疗上目前以调整饮食生活习惯为基础,西医主要依靠长期服用调脂药和保肝药,缺乏理想的针对性治疗药物.且调脂药长期服用易导致肝损伤,中药以其多靶点作用和副作用小的优势日益受到重视。现将近5年来中医对脂肪肝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0.
符思教授在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时认为,该病引起的转氨酶升高主要病位在脾胃,脾胃先病,影响到肝胆,而非原发性肝胆病。治疗肝病时应根据病程采用初、中、后分期治疗的方法辨证施治,并始终抓住"湿热"这一特异性致病因素,脾胃肝胆同治,切断湿热之源。初期急则治其标,以解毒利湿为主,中期以扶正益气温阳为主,后期以养肝固为本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