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79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colon replacement of the esophagus in 240 cases is reported. The overall operative morbidity was 17.5%; the incidence of the anastomotic leaks was 10.4%; and the mortality was 2.80%. The points in surgical technique were:1) utilizing the left colic artery as the supporting vessel if possible, based on the anatomy of the colon vessel;2) using the colon segment in an isoperistaltic position,which has been proved much physiological;3) single-layer anastomosis which is simple and reliable, with minimal inflammarion and quick healing; and 4) choosing the channel of the colon transplant according to the disease condition, the age,and the function of the heart and the lung of the patients.  相似文献   
82.
胸廓出口综合征引起的动脉并发症并不多见,往往并有完整的颈肋。若延误诊断或治疗不当,可导致上肢缺血成残和手指坏死。作者于1966~1982年共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颈肋或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205例,其中12例(15条动脉)发生损害。女性10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40岁。病损位于右侧10例,左侧5例。根据动脉受损害的程度可分为四期:(1)0期;有颈肋,但未累及动脉;(1)Ⅰ期损害:有颈肋,合并锁骨下动脉狭窄和轻度狭窄后扩张;(3)Ⅱ期损害:动脉内膜损害,血管腔内有血栓形成,或有明显的锁骨下动脉瘤;(4)Ⅲ期损害:锁骨下动脉受损并发上肢远端血栓检塞。本组病例的治疗均将颈肋切  相似文献   
83.
本文目的在于检验用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效果。复习了1969~1982年经治疗成功或失败的病例的血管造影解剖所见,并试图确定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治疗 VBI 是否有益。全组51例(女21,男30)于术前均作了血管造影(包括选择性脑内摄片),后均作了单侧或双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24例(男13,女11)血管造影若可见至少有一支后交通动脉(列属 A 组),另27例(男17,女10)无后交通动脉(列属 B 组)。每例血管造影分级:(1)按颈动脉内径缩小的百分比以及有无溃疡性斑块;(2)根据有无椎动脉病变,并  相似文献   
84.
食管胃器械吻合后吻合口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食管吻合器的问世,缩短了手术时间,有效地降低了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随着此技术的普及,在大宗病例的使用中,也出现较为罕见的吻合口出血。现探讨管形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后出现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5.
临床实习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临床实习,实习医生逐步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为毕业后独立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目前影响胸外科临床实习的因素:医疗安全与学生实习的矛盾,传统临床教学模式的弊端,学生沟通技巧方面的缺乏,医学生对临床实习的认识不足等,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评估高渗高张液对小儿心脏直视手术后心功能及血管外肺水的影响.方法 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矫形术.随机分为高渗高张组(HHS组)和对照组(ISS),每组25例.HHS组术毕立即行静脉输注4 ml/kg HHS液(7.5%的NaCL与6%的羟乙基淀粉混合液),ISS组输注等量的0.9%的NaCL.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搏指数(SVI)、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I)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并分别于输注前、输注后15 min、输注后1、4、12和24 h采上肢静脉血测定血Na+、血渗透压、血小板计数(TC)、纤维蛋白原等.记录术毕24 h液体总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结果 HHS组于输注HHS液后MAP、SVI、CI显著升高,而SVRI明显下降,与基础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中心静脉压(CVP)和心率(HR)在观察的全过程中2组均无显著性变化.ELWI于输注HHS液后显著下降,而在对照组输注ISS液后显著升高(P<0.01,P<0.05).输注HHS后血Na+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HHS组手术后24 h的液体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显著少于ISS组(P<0.01,P<0.05).所有患儿均按期治愈出院.结论 小儿心脏直视手术后单次输注HHS液是安全的.可显著提高CI,降低SVRI,改善心功能.并显著降低ELWI,有效抑制小儿心脏手术后常见的毛细血管渗漏.为临床医师提供较好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7.
结肠代食管术后,因进食通道的改变,必将引起患者机体生理、心理及社会学等方面的必改变。文章根据548例结肠代食管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评述术后生存质量评定量表及影响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鉴于目前尚缺乏一种理想的统一的评定量表,特综合和推荐7种方法,其中详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制定的综合评定量表,比较适用,该表含20项指标,各项分为0、1、2分,总分为60分值。胃肠道生存质量指数共含32项指标,每项测定为0~4分,满分为128分。根据得分多少衡量生存质量完好程度。  相似文献   
88.
报道常温下用利多氟嗪(lidoflazine)预处理加强间断主动脉阻断心停搏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16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结果发现,实验组心脏血流动力学的恢复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二组间心肌组织ATP、腺苷和肌苷以及冠脉回流液中CPK、CPKMB、LDH、SOD和MDA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冠脉搭桥术中采用间断缺血心停搏时加用利多氟嗪有利于保存心肌能量,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和术后迅即恢复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89.
左上支气管肺癌导致喉返神经麻痹的病人可併发咽食管部咽下困难,同时伴有声带麻痹和典型的声音改变。下咽流食比固体食物更为困难。常有吞咽时咳嗽、气哽。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全组18例:15例为肺癌(其中12例为鳞癌、2例腺癌、1例为未分化型小细胞癌);2例为甲状腺切除术后;1例为病毒性喉返神经炎。  相似文献   
90.
降主动脉"Y"形血管桥在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降主动脉"Y"形血管桥在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对16例升主动脉增宽、钙化的冠心患者在胸腔镜下游离乳内动脉,小切口左侧开胸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51~75岁,平均(60.5±10.5)岁.均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术中应用"Y"形血管桥与降主动脉端侧吻合.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机械辅助呼吸平均(8.7±6.5)h.ICU滞留时间平均(3.1±0.5)d.全组病例均未输血.术后随访1~17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结论采用降主动脉"Y"形血管桥供血可避免升主动脉壁损伤是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化的一种新术式,早期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