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分析限制性应用止血带在老年初次膝关节置换术(KA)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行KA治疗的70例老年膝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于术中截骨前应用止血带,观察组于术中限制性(涂抹骨水泥前)应用止血带.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显性失血...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抗结核茵复合体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间接法检测50例结核病患者、30例其他疾病患者、2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中IgA、IgG、IgM类抗结核抗体。结果IgA、IsG、IgM类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6.7%、80、6%、90.0%.明显较抗酸染色高。IgA、IgG、IgM类抗结核抗体的假阳性率分别为6.7%、13.3%、20.0%,明显较PPD抗体低。IgA与IgM类联合检测时阳性率为94.6%,假阳性率为20.0%。结论抗结核茵复合抗原抗体的检测对结核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将IgA与IgM类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3.
外伤性纵裂血肿病人早期症状不重 ,缺乏典型体征 ,易被忽视而造成严重后果[1] 。 1998年 1月~2 0 0 1年 12月 ,我们收治外伤性脑纵裂血肿 2 8例 ,均经头颅CT检查 ,首次确诊 2 4例 (85 7% ) ,非手术治疗 2 2例 (78 6 %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2 1例 ,女 7例 ;年龄 2 8~ 74岁 ,平均 4 7岁。车祸伤 2 2例中 ,枕部着地 15例 ,额颞部 7例 ;坠落伤 6例均为头部减速性损伤。伤后均头痛、头昏 ,恶心、呕吐 14例 ,尿失禁 3例 ,癫发作2例 ,下肢瘫痪 2例 ,不全失语 1例。伤后有短暂昏迷 6例 ,伤后 2天出现意识障碍 3例 ,尿失禁 2例 ,…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贵州山区基层医院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特征。方法: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置入支架72例(单支病变36例、多支病变36例),以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未置入支架者为对照组69例,测定血脂及载脂蛋指标包括三酯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 B、载脂蛋白 AⅠ。结果:置入支架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99±0.99)高于对照组(2.54±0.73),呈正相关(P <0.01);置入支架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3±0.37)低于对照组(1.31±0.61),呈负相关(P <0.05);置入支架组 Apo B /apo AI 比值(0.74±0.24)高于对照组(0.61±0.22),呈正相关(P <0.01)。Logistic 回归分析中上述三项指标均进入模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OR 值(3.549)高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282)。结论:(1)本研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可用于评价患冠心病危险性。(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对冠心病的评估优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Apo B /apo AⅠ比值在临床上对冠心病的评估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介绍"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的发现及命名,并探讨膝关节周围侵袭性肿瘤术后高复发率与膝关节周围孔道结构的关系。方法影像学观察、测量:收集我院影像中心数据库200例患者的CT扫描三维重建资料,观察"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股骨髌股关节面上孔"的普遍性,并进行影像学定位、测量。解剖及组织学观察:通过15例车祸或肿瘤截肢新鲜标本及60例尸体解剖,实物证明其存在,并对"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具体位置、孔道周围结构、孔道近端覆盖情况、孔道内容物、孔口、孔壁及孔底组织进行研究分析。切取瘤段解剖、组织及病理学观察:通过对股骨远端及胫骨恶性肿瘤切取瘤段的研究,包括原发以及骨转移瘤通过此通路向骨内传播转移,通过解剖与组织学以及影像学分析,观察孔道结构与肿瘤的关系;判断肿瘤通过孔道隐匿及双向传播情况;肿瘤复发与孔道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病变孔口滑膜分析,尤其影像疑似滑膜受累及的病例,观察滑膜是否肿瘤浸润。结果"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是人体固有的生理存在,200例均观察到该结构,其生理功能为膝中动脉分支进入股骨髁间窝及胫骨髁间隆突(孔)的血管孔;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孔口与关节腔之间由滑膜组织间隔,并且其由滑膜组织、半月板及交叉韧带与关节腔形成立体间隔。膝关节侵袭性肿瘤侵犯到孔道结构后,并非即刻突入关节腔,而在孔道中隐匿,以其特定的生物学行为对滑膜进行侵犯,滑膜病变顺序:反应性水肿、增厚,退变、钙化、玻璃样变(部分病例观察到浸润),滑膜破裂,肿瘤侵犯关节腔。往往在滑膜破裂之前,临床上已观察到肿瘤或观察到肿瘤复发。肿瘤有沿膝中动脉传播至腘血管及周围软组织、淋巴管的趋势,影像表现为腘血管周围淋巴结肿大。色结、其他部位肿瘤也可经此孔道侵入或转移至骨内。结论"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是膝中动脉分支的滋养孔,是人体固有结构,这组特定的孔道结构是膝关节周围侵袭性肿瘤很重要的传播、隐匿途径及复发因素。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127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根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n=34)和无DVT组(n=93),比较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合并症(糖尿病和冠心病)、术后偏瘫、长期卧床、体质量指数和下肢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高血压发病率、术后偏瘫、长期卧床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合并高血压病、术后偏瘫和长期卧床均为神经外科术后患者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病、术后偏瘫和长期卧床均为神经外科术后患者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防治对策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7.
程坤 《中国卫生产业》2013,(29):157-158
目的 探索较为公正合理、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评价机制,以期可以全面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能力强弱和素质的高低、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同时对此实验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有效性评价.方法 选择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个班共640人,随机分为2个组(T1、T2),每组2个班,T1组为对照组共318人,T2组为实验组共322人.T1组学生按照原有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T2组采用本套病理学实验教学评价机制.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采用比较法、统计分析法及问卷调查等手段进行研究.结果 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座谈和成绩考核,同学们对评价机制持非常肯定态度的学生占多数(≥70%),尤其是在提高实验学习效率、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及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同学在80%以上,评价机制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同.结论 ①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和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初步了解了我校师生对病理学实验课程中的运用评价机制的真实看法与态度;②为高职层次的病理学实验课程设计了一套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教学评价机制;3、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实验教学评价机制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8.
目的:评价提拉推顶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均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同时予提拉推顶法复位,对照组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复位。14 d后观察眩晕、头痛、颈部压痛及X线表现的改善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提拉推顶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9.
50.
腰痛历来就是一种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疾病,大部分的腰痛可能是由某一具体疾病诸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疾病导致,在治疗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有一类患者其不单单具有腰痛的症状,还具有腹股沟区压痛和(或)大腿前侧疼痛及感觉异常等症状,在已经排除高位腰椎间盘突出、髋关节、骨盆等相关疾病后,采取诸多治疗方案均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后作者发现对于该类型的患者针对髂腰肌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论文对髂腰肌与腰痛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广泛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