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针刺组(治疗组)给予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电针刺激,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1,次40mg,每日3次,餐后服用,每周一至周五服药,停药2天,以减少副作用。连续服用4周。治疗结束1个月后评定两组近期疗效;采用荧光分光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针刺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浆5-HT含量比较,针刺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治疗偏头痛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方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血浆内5-H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针刺左侧大包穴对青年健康男性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运用该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青年健康男性志愿者8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中动脉(MCA),针刺被测者的左侧大包穴,在针刺前10min、针刺得气时(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留针15min(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留针30min(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即出针时)、出针后10min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变化,并记录TCD各参数变化。结果:针刺大包穴,出针时左侧MCA的PI、RI及出针后10min的PI与针刺前10min相比较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大包穴能降低左侧MCA出针时搏动指数与阻抗指数以及出针后搏动指数,提示针刺该穴具有负性针刺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加强扬刺百会穴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抑郁症患者40例,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评分均大于20分,采用加强扬刺法针刺百会穴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浆中单胺类递质5-羟色胺(5-HT)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变化,并与4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前后40名抑郁症患者体内5-HT及NE的含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二者的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治疗后与健康志愿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扬刺百会穴可缓解抑郁症患者的各种症状,调节患者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艾灸戊四氮癫痫大鼠关元、足三里穴,研究艾灸关元、足三里穴对于癫痫大鼠血清IL-2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腹腔注射戊四氮35.0 mg/kg诱发大鼠点燃致痫模型,参照Racine的6级评分标准,记录行为学表现。造模成功后分为空白组(3只)、模型组(8只)、药物组(8只)和艾灸组(8只)4组,对艾灸组大鼠艾灸关元及双侧足三里穴15 min,药物组给予15.75mg/kg丙戊酸钠灌胃治疗。每日1次,治疗20天。模型组、空白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结束后,用酶联免疫法测量血清中IL-2含量。结果:空白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与艾灸组相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艾灸组与药物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艾灸关元和足三里穴治疗癫痫大鼠有效,机制可能与升高IL-2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测量直刺膈俞穴的危险深度,探讨左右、性别、身高、体质量、BMI指数与针刺危险深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名成年志愿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每组各10人,将维生素E胶丸固定于双侧膈俞穴上,应用MRI断层技术测量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并计算其安全深度。结果:男性组左侧膈俞穴直刺危险深度为(53.7±6.8)mm,右侧为(54.8±8.9)mm,女性组左侧为(39.9±7.2)mm,右侧为(42.1±9.5)mm;男性组左侧膈俞穴直刺安全深度为(40.3±5.1)mm,右侧为(41.1±6.7)mm,女性组左侧为(29.9±5.4)mm,右侧为(31.6±7.1)mm。膈俞穴直刺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在左、右侧穴位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组的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均明显大于女性组(P<0.05)。膈腧穴的直刺危险深度与身高、体质量及BMI指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男女存在差别。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与身高、体质量及BMI指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范畴 ,临床观察中常见气虚血瘀的本虚标实之证 ,笔者拟益气活血法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 5例中男性 2 1例 ,女性 1 4例 ;6 0岁以上者1 5例 ,70岁以上者 8例 ,5 5~ 6 0岁者 1 2例 ;病程5年以上者 2 6例 ,2~ 4年者 9例。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及《中药新药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冠心病分型及中医气虚血瘀型标准。2 治疗方法  以益气活血法为主 ,药用黄芪、红参、延胡索、三七、丹参、川芎、枳壳、黄精等 ,并随证…  相似文献   
27.
赤艺  程为平  温伟 《陕西中医》2020,(10):1507-1509
探究中医针刺及方药对痴呆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通过研究各学者对于痴呆机制、症候特点及治疗的临床经验,认为痴呆病机可以从气血津液探究,早期病起气病,从虚实认识,进而进展血分,气滞血瘀,气血亏虚之症。而津液发病者实证多为痰浊,虚症多是津液(精血)之不足,导致脑髓失养而发病。从经络发病认识,多与督脉、少阳、少阴及太阴经相关,盖因经络气血不畅,脑脉不通,或是经络气血不足,髓海失养,并结合经络脏腑理论,深层次探究经络对痴呆发病的影响。治则上从三因而论,作到个体化的治疗。针灸取穴可取头针、体针或是配合中药治疗,达到气血平衡,阴阳调和。故总结发现针刺方药对于老年血管性痴呆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28.
针刺风府穴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府穴属督脉,风府出于《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甲乙》别名“舌本”;《千金》名“鬼枕”、“鬼穴”;曹溪《本事方》名“惺惺”。《甲乙》以其为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针灸聚英》作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它是临床上常用的腧穴之一,用于治疗中风、舌强、失语、癫痫等症。近年来以针刺风府穴为主治疗脑血管病获得了显著疗效。它位于人体头颈部,与颅脑中的延髓、椎管中的脊髓相邻,并与脑脊髓血管关系密切,由于其所处位置特殊,在针刺时如果操作不慎,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错误,  相似文献   
29.
经络辨证是中医经典的辨证理论之一,是根据经络循行分布,确定病变具体位置和与之关联的脏腑,从而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的治疗理论。该文从辨经论治源流考、其理论的代表方剂九味羌活汤的组方规律以及辨经论治临床新用3方面,挖掘古方辨经论治理论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从而加强对古方及古法的认识,以期更好的采用及传播古法及古方指导现代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0.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但对头针和体针哪个疗效更好看法不一。过去曾有人观察了头针和体针疗法的临床效果,认为单纯头针疗效与单纯体针疗效类似,体针加头针的效果最好,而这方面的机理探讨及实验研究尚未见到报导,况且中风病人多采用综合治疗,疗程长,临床疗效观察难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本实验通过对病人的甲皱微循环、痛阈的观察对其机理作初步探讨。资料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和分组本组病人均按1986年6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鉴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