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2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106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23篇
口腔科学   51篇
临床医学   373篇
内科学   253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52篇
特种医学   156篇
外国民族医学   48篇
外科学   514篇
综合类   981篇
预防医学   360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371篇
  6篇
中国医学   325篇
肿瘤学   11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8篇
  1961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用Mesh补片替代张力性修补术,手术设计合理,复发率低[1~3]。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我们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317例,其中1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4.7%),报告如下。愈。Rutkow等[1]于1995年报告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2 403例,经6年随访初发疝术后复发率为0.1%,复发疝术后复发率为2%。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疝复发,可能主要与技术因素有关,本组2例复发疝,均为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开展初期手术后复发病例,我们发现疝复发是由充填物与耻骨结节之间突出或由于补片移位造成腹股沟管后壁薄弱而形成新…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病人医院感染与脑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 收集121例AIS病人基本资料, 随访收集病人卒中复发情况。Cox回归分析医院感染是否为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1例AIS病人中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19.8%(95%CI: 0.127~0.269), 卒中复发率为26.4%(95%CI: 0.185~0.343), 医院感染导致卒中复发的HR为6.485(95%CI: 2.984~14.091)。结论AIS病人医院感染可能是卒中复发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3.
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CS)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的机制之一。细胞因子作为病情转归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逐渐成为近年COVID-19治疗方法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查阅和分析近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以COVID-CS的关键细胞因子、相关信号通路、现有治疗药物为线索,总结了阻断细胞因子风暴信号通路的COVID-19治疗药物。未来新型冠状病毒治疗药物的研究可集中于研发靶向性更强的治疗药物,针对不同患者采用差异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4.
尖锐湿疣中人乳头瘤病毒抗原的检测及郎格罕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业已公认,机体排斥外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必须有抗原提呈细胞的参与,皮肤内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是郎格罕细胞(LC)[1].为了探讨尖锐湿疣发病机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与郎格罕细胞(LC)的关系.我们应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技术(ABC技术)对85例常规病理诊断为尖锐湿疣的石蜡切片进行HPV抗原检测,并对22例尖锐湿疣的表皮LC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饮食诱发的高脂血症长爪沙鼠模型的关键基因及代谢性炎症通路调控网络。方法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正常组与模型组两个RNA池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De novo拼接后获得有效长爪沙鼠基因47 522个(即≥100 bp的unigene),大小26.9 Mb,与GenBank中现有的基因比对结果表明,约82.53%的序列与基因组上的外显子序列同源;诱发高脂血症动物与正常动物之间共获得21 125个差异基因,其中16 087个下调,5 038个上调,模型组相对于正常组存在显著的下调关系(P0.01)。其中与长爪沙鼠高脂血症代谢性炎症密切相关的通路有8个(P0.01),这8个通路所表达的基因中有15个与免疫和炎症相关的基因显著下调(P0.01)。结论 RNA-Seq测序和生物信息技术可作为研究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整体基因转录的工具,筛选出的关键基因和通路可作为研究的候选基因或操作靶点。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草地盐碱化对碱蓬生物量及其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3个盐碱化程度不同的人工种植碱蓬样地,测定生长的碱蓬生物量及进行土壤淀粉酶活性、脲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在土壤可溶性盐含量达0.59%的盐碱化草地上人工种植灰绿碱蓬生长良好,其地上部分生物量达738.7g.m-2。当土壤可溶性盐含量达0.73%时对灰绿碱蓬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只有83.4g.m-2,降幅达88.71%。然而,当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增至1.14%时地上生物量降幅却不是很大,较土壤可溶性盐含量0.73%时下降只有29.8%。随着盐碱化程度加深,生物量显著降低,淀粉酶、脲酶活性受到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有提高。结论土壤淀粉酶活性与灰绿碱蓬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和土壤pH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脲酶活性与灰绿碱蓬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间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可溶性盐含量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可溶性盐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其它指标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7.
pH非依赖性释放缓释片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兵  石庭森 《中国药学杂志》1999,34(12):812-815
 目的:制备pH非依赖性释放缓释片,使药物在体内的释放不因所处胃肠道不同区段的pH不同而发生变化?方法:以盐酸奈福泮为模型药物,考察了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考察药物释放机制?结果:单用壳聚糖或海藻酸钠为缓释基质,其体外释放呈pH依赖性;两者合用能明显降低缓释片体外释放对pH的敏感性,且当壳聚糖 海藻酸钠以1∶2混合使用时,缓释片呈体外pH非依赖性释放的特征?在不同释放介质中,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互为骨架?结论:采用合适的基质组方可以制备pH非依赖性释放缓释片?  相似文献   
68.
汪浩森  齐共健 《安徽医药》2021,25(11):2237-2240
目的 分析脓毒症病儿发生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入住徐州市儿童医院的脓毒症病儿158例,其中符合SAE诊断标准病儿57例,未发生SAE病儿101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等方法,研究脓毒症病儿发生SAE的危险因素.结果 SAE组病儿死亡率(29.8%)高于非SAE组(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是儿童SA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功能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对脓毒症病儿是否发生SAE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9.
关于结脑的治疗,一般不主张鞘内注射给药。本文作者提出相反的意见,故摘要发表,请读者提出讨论意见。我们对1979~1983年住院的102例结核性脑膜炎(下称结脑)患者使用化疗,其中56例在化疗的同时,早期行鞘内注射  相似文献   
70.
本文旨在介绍当前有关肥大细胞(Mast cells,MC)、嗜碱性细胞(Basophilcells,BP)化学介质释放的机理,并涉及MC、BP的来源、分布、形态学及其在迟发型反应中的作用。【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的来源及分布】MC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末稍神经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并且在易于接受外界刺激的器官如呼吸道、胃肠道、皮肤等的上皮附近分布较多。MC虽是成熟的细胞但其具有细胞分裂功能,其寿命较长。关于MC的前体细胞不甚清楚,可能系由胸腺、脾脏及淋巴结的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