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22篇 |
综合类 | 27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2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13年 | 2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随着新一代智能型胃电图仪的诞生,胃电的临床检测近年来又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其临床价值却有待进一步探讨。本单位于1995年底购进WCDF-4B型胃肠电分析仪,开展了胃电图的临床检测工作。为了全面系统地观察胃电图的临床价值,我们利用随机配带的486/66微机,自行安装Foxpro2.5,对每个病人的胃电及临床资料直接进行有序管理。自开展胃电检测短短的1年多来,已从管理有序的胃电资料数据库中方便地抽取了多个专题资料,直接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自行编制的Basic语言程序,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撰写并发表了4… 相似文献
82.
幽门螺杆菌的表型特征及其分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 .pylori,Hp)的表型特征并评价Hp表型分型的临床意义。 方法 以被确诊感染Hp的 2 18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和 36例无症状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 2 18例患者经胃镜和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CG) (n =12 4 )、消化性溃疡 (PU) (n =5 1)和胃癌 (GC) (n =4 3)。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CagA)、空泡毒素 (VacA)、尿素酶 (Urease)、鞭毛蛋白 (Flagellin)及其亚型。 结果 ①Hp存在比较明显的表型多态性。②除 30KDUreA在CG组中的表达率 (83 6 % )低于在PU组中的表达率 (98.0 % ) (P =0 .0 2 6 )外 ,Hp表型CagA、VacA、Urease、Flagellin及亚型 12 8KDCagA、116KDCagA、95KDVacA、91KDVacA、6 6KDUreB、5 4KDFla和5 0KDFla ,无一在CG、PU和GC组中的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③I型菌株在CG、PU和GC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76 .6 %、84 .3%和 93.0 % ;CG组与PU组比较 ,P =0 .2 5 7;CG组与GC组比较 ,P =0 .0 18;GC组与PU组比较 ,P =0 191;GC组与非GC(CG和PU)组比较 ,P =0 .0 32。④I型在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组中的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①Hp的表型多态性可能与其毒力和感染结局的多样性有关。②30KDUreA在CG组中的表达率低于在PU组中的 相似文献
83.
为了正确评价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GGT-Ⅱ)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地位,我们采用AFP和GGT-Ⅱ联合检测336例肝内外良恶性疾病患者。PHC组58例,GGT-Ⅱ和AFP阳性例数分别为51例(87.9%)和35例(60.3%);良性肝病组162例,阳性率分别为21.0%和17.9%;肝外肿瘤组,阳性率分别为4.0%和1.0%。经统计学处理,GGT-Ⅱ和AFP对PHC诊断的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血清AFP水平与GGT-Ⅱ阳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果表明,血清GGT-Ⅱ可作为PHC的一种新的特异诊断方法和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敏感性优于AFP,特异性与诊断符合率与血清AFP无显著差异。血清GGT-Ⅱ和AFP联合检测可提高对PHC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4.
用125I 标记胃癌单克隆抗体8711C1,在人胃癌小鼠体内进行肿瘤定位实验。结果显示胃癌单克隆抗体8711C1能特异性浓聚于小鼠胃癌组织,使肿瘤组织在体外显影,表明该抗体具有良好的活体内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85.
86.
87.
目的构建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探讨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内脏高敏感形成中的作用。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大鼠腹腔内注射免疫诱导剂,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周后3组动物分别行气囊直肠扩张,腹部撤离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在直肠球囊扩张前实验组2予以腹腔注射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断颈法快速处死后取回盲部及结肠标本,行肥大细胞甲苯氨兰改良染色,分析3组大鼠肠道粘膜肥大细胞定量数据。结果3组SD大鼠直肠气囊扩张AWR评分结果显示,在注入扩展气体3ml及5ml时,AWR评分实验组1(2.50±0.52、3.91±0.28)、实验组2(2.33±0.49、3.33±0.4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0.45、2.33±0.49(P〈0.01、P〈0.01);5 ml时实验组1和实验组2AWR分值存在差异(P〈0.05);3组SD大鼠肠道粘膜HE染色未见明显异常,肥大细胞染色显示,对照组回盲部及结肠在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肥大细胞数(2.83±0.38、1.58±0.51)明显少于实验组1(6.66±0.65、4.17±0.72)及实验组2(6.58±0.99、4.00±0.72),两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结论肥大细胞参与了IBS动物模型内脏高敏感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8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J.R和MarshallB.首次从人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Hp研究已成为热点。Hp是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在发达国家达到30%~50%的成年人有Hp感染,在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更是高达80%左右,而且感染的年龄也比发达国家要早, 相似文献
89.
食管测压对贲门失弛缓症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食管测压技术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作用 ,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食管测压技术观察了硝苯吡啶和硝酸山梨醇酯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硝苯吡啶和硝酸山梨醇酯都可降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 (LESP)、食管下段括约肌 (LES)残余压和食管体压力 (EBP) ,但硝酸山梨醇酯对LESP的降低作用显著强于硝苯吡啶 (P <0 .0 1~ 0 .0 0 1) ,对LES残余压和食管体压力的影响两药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钙离子拮抗剂和硝酸酯类药物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 ,通过食管测压 ,有针对性地用药 ,对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减少副反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