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84篇 |
免费 | 251篇 |
国内免费 | 16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篇 |
儿科学 | 11篇 |
妇产科学 | 81篇 |
基础医学 | 185篇 |
口腔科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560篇 |
内科学 | 275篇 |
皮肤病学 | 17篇 |
神经病学 | 152篇 |
特种医学 | 11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212篇 |
综合类 | 1397篇 |
预防医学 | 648篇 |
眼科学 | 36篇 |
药学 | 614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652篇 |
肿瘤学 | 1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92篇 |
2022年 | 116篇 |
2021年 | 121篇 |
2020年 | 123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137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80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222篇 |
2013年 | 214篇 |
2012年 | 256篇 |
2011年 | 223篇 |
2010年 | 243篇 |
2009年 | 213篇 |
2008年 | 245篇 |
2007年 | 252篇 |
2006年 | 233篇 |
2005年 | 207篇 |
2004年 | 180篇 |
2003年 | 150篇 |
2002年 | 109篇 |
2001年 | 95篇 |
2000年 | 132篇 |
1999年 | 123篇 |
1998年 | 131篇 |
1997年 | 140篇 |
1996年 | 107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89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0篇 |
1979年 | 4篇 |
1965年 | 5篇 |
1963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三例包涵体肌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包涵体肌炎(IBM)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总结3例IBM病人的临床特点,并对肌活检标本进行酶组织化学、组织化学病理和超微病理研究。结果3例女性病人均在24~36岁发病,其临床特点为以双下肢无力起病,渐累及上肢,远端肢体受累常见。腱反射消失,血清肌酸激酶正常或轻度增高,肌活检光镜检查发现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镶边空泡纤维,肌浆或肌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肌内膜炎性细胞浸润和成群萎缩肌纤维。电镜观察发现3例均有肌浆内细丝或管状细丝包涵体,其中1例有核内包涵体。镶边空泡内含淀粉样细丝、髓样结构、絮状无结构物质和其他胞浆分解产物。肌核改变包括异染色质增多、核变大,核内包涵体及核崩解。结论电镜包埋、半薄切片定位是电镜下寻找包涵体并确诊IBM的关键步骤。肌核改变可能是IBM的病因基础,镶边空泡和肌浆内包涵体有可能来自于崩解的肌核。 相似文献
102.
祝丽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17):121-121
近5年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自发性下肢痛疼39例,并以常规西药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3.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以及实验验证探讨山豆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作用机制。首先通过TCMSP和TCMID等数据库以及相关文献查找山豆根的主要化学成分;借助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查找山豆根主要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DrugBank、OMIM和TTD等数据库获取RA的主要靶点;选择Venny 2.1.0平台获取两者的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利用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随后通过DAVID 6.8数据库进行生物过程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构建胶原诱导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模型,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核心靶点蛋白表达。网络分析结果得到槲皮素(quercetin)、染料木素(genistein)、山柰酚(kaempferol)、大豆皂苷C(subprogenin C)和黄豆苷元(daidzein)等27个活性成分,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误诊患者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 对2020年12月—2022年4月收治的曾误诊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例分别以发热和乏力7 d,间断头晕20余天,发热和咳嗽、气短1 d及发热伴咳嗽、咳痰6 d入院,均出现高热,伴乏力、食欲不振及轻微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皆出现中性粒细胞和C反应蛋白升高;2例转氨酶升高;2例血钠下降。胸部CT检查主要表现为单叶肺实变伴支气管充气征。3例行支气管镜检查示支气管黏膜充血和肿胀。就诊初期均误诊为细菌性肺炎,误诊时间5~10 d,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后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等检查并追问病史发现鹦鹉和禽类接触史,确诊鹦鹉热衣原体肺炎。4例确诊后均给予莫西沙星治疗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常表现为高热和乏力,影像学检查以肺部斑片实变影为主,易出现胸腔积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mNGS检测能快速准确诊断,早期给予多西环素和(或)莫西沙星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对该病认识、详细病史询问及认真、细致诊断和鉴别诊断可减少或避免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APBSCT)联合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足(DF)疗效。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7年5月我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足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PTA治疗,观察组联合APBSCT,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DF患者疼痛、冷感、间隙跛行、ABI等临床症状及体征等级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病腿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收缩期血管峰值血流速度(PSV)、运动潜伏期(LAT)显著下降,血管弹性(D1-D0)/D、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显著上升,而观察组IMT,PSV,LAT低于对照组,(D0-D1)/D0,MNCV,SNC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9个月随访,观察组再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BSCT联合PTA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更佳,且在临床治疗时,还需重视患者个体化护理需求。 相似文献
107.
108.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够有效阻止甲羟戊酸合成途径降低胆固醇的合成,是重要的降脂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statins-associated muscle symptoms,SAMS)是他汀类药物主要的副作用,一部分患者甚至不得不因此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本篇综述就SAMS的发病机制最新研究和干预措施展开讨论,为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肌病相关的副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经胸入路小儿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疗的方法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左侧经胸入路食管裂孔疝修补附加Belsey方法抗胃食管反流手术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14例。3例诊断为滑动性疝(Ⅰ型),1例为食管旁疝(Ⅱ型),余10例为混合性疝(Ⅲ型)。结果: 1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130~180 min,术后3~11天拔管,住院15~31天。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2年,患儿体重增加,营养良好,无复发。结论: 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Ⅰ型食管裂孔疝和Ⅱ、Ⅲ型食管裂孔疝应早期手术治疗,左侧经胸入路食管裂孔修补术附加Belsey方法抗胃食管反流手术视野暴露好,操作方便,损伤相邻器官少,修补准确,切口隐蔽美观,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