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急性头颈歪斜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其主要原因为咽部附近感染所致,其次是外伤。多见于青少年患者。其实质是寰枢椎的旋转脱位。临床上以颈椎持续牵引为主要治疗方法。由下颈椎小关节突单侧脱位引起者相对少。小儿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多在受伤早期予以处理,陈旧性脱位的处理少见报道。由于其治疗的特殊性,结合我院临床病例并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2.
脊柱手术中脊髓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术中导致脊髓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报告2000年2月~2006年3月,作者共手术治疗脊柱患者1357例次。分组按照术前危险因素:临床因素、影像学因素、病理因素和手术因素4大部分。干预措施包括:出血倾向患者术前术中应用止血药物或成分输血,控制性降压,激素,高压氧等。结果在1357例中,根据界定标准,共有43例符合高危患者的标准,其中颈椎21例,胸椎19例,腰椎3例。结论胸椎的危险性及发生率明显高于颈椎,腰椎最少。年龄不是影响术中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多节段骨性狭窄的颈椎前路手术是脊髓损伤的危险因素。颈椎手术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出血控制相对困难。脊柱侧凸的术前牵引,解除前方压迫的经椎间孔途径减压,以及脊髓肿瘤术中应用"布袋"技术可以减少脊髓损伤。高速磨钻可以避免胸椎黄韧带骨化和颈椎OPLL患者的脊髓损伤。激素和高压氧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3.
椎间盘由上下方的软骨终板、周围部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组成,连接脊柱相邻两个椎体,在日常活动中起着承载、传递和分布载荷的作用.椎间盘受到的应力载荷是导致其发生退变的重要原因,由此引起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表明,应力通过多种途径调控椎间盘细胞的生长和代谢,对其调控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椎间盘...  相似文献   
104.
脊柱胸腰段位于胸段脊柱与腰段脊柱的交界处,是胸椎后凸与腰椎前凸的转折点。当脊柱受到外伤时,胸腰段椎体最容易受损。部分垂直损伤能量较小的患者,脊柱常表现为轻微的压缩骨折,且神经症状常不明显,临床中常忽视足够的医疗干预而逐渐演变为创伤后的后凸畸形。本院2007年5月~2010年8月收治未曾行手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段椎体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29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骨水泥在单节段胸腰椎转移瘤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3月-2008年12月后方入路手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转移性肿瘤16例,原发灶为肺癌4例,乳腺癌3例,肝癌3例,前列腺癌3例,肾癌1例,来源不明2例。术前采用Tokuhashi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估,术中均采用骨水泥联合椎弓根螺钉重建脊柱稳定性。Tokuhashi评分〈9分者10例,行病灶切除或刮除骨水泥填塞,Tokuhashi评分I〉9分者6例,行全脊椎切除骨水泥重建椎体。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3—42个月,平均18.2个月,11例死亡。术后疼痛缓解13例,神经功能改善11例。未出现骨水泥放热效应引起的神经功能受损,未发现有骨水泥下沉、椎节塌陷及向前成角。1例骨水泥填塞术后3个月出现松动,但并未引起神经压迫症状。结论在单节段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后路手术治疗中利用骨水泥进行椎体重建可以减小手术创伤、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6.
背景:伴有骨质疏松患者的脊柱内固定松动、脱落是脊柱外科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可增加伴有骨质疏松患者的椎弓根螺钉防止椎弓根钉的松动及脱落。 目的:评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强化后椎弓根钉固定对不稳定骨质疏松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于2008-03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生物力学实验。 材料:12具新鲜老年女性尸体T10~L3椎体标本,制成T12、L1间的不稳定模型,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 方法:将标本按照不同的处理方式分为4组。①对照组:为完整标本,只进行生物力学性能的测试。②一次固定组:对照组测试后随机选取6具不稳定模型,行T11~L2椎弓根钉固定。③二次固定组:一次固定组标本完成稳定性测试后,取出所有椎弓根螺钉,分别用注射器向T11~L2椎弓根钉道注入配制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骨水泥2.0 mL后再次拧入螺钉固定。④强化固定组:将余下的6具标本于T11~L2双侧椎弓根分别以直径3.5 mm的钻头导孔,沿孔道插入直径3.5 mm的穿刺导管,插入深度为40 mm,用加压注射器经导管缓慢向椎体内加压注射配制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3.5 mL后拧入螺钉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进行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7项非损伤性加载,比较上述4组不同状态下脊柱的相对运动范围变化。 结果:与一次固定组比较,二次固定组及强化固定组脊柱的相对运动范围增加(P < 0.05),强化固定组与二次固定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椎体成形强化椎弓根钉固定及钉道强化固定均可明显增强不稳定骨质疏松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评价全脊椎切除术后应用三种不同重建方式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新鲜尸体T9~L3脊柱标本,建立T12全脊椎切除模型.进行三种不同的前后方重建:(1)前方人工椎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2)前方人工椎体、钢板+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3)前方骨水泥-螺钉复合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非损伤性加载对完整标本和三种重建方式下的每个脊柱标本的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三种方法重建术后在4N载荷下T11~Ll各运动方向的平均运动范围均较完整标本小(P〈0.001),三种重建方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术后三种重建方式均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8.
脊髓栓系综合征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9.
钛合金钢板对颈椎前路术后患者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石生  侯铁胜  汪剑  傅强  李明  赵杰  石志才 《上海医学》2003,26(11):853-854
磁共振成像 (MRI)是脊柱外科诊断和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它不仅有助于明确疾病的诊断 ,而且对于患者治疗后的评价和随访起重要作用。在脊柱外科中 ,因常需使用金属内固定物 ,如钢板、螺钉、棒和钢丝等 ,这些内固定物常靠近脊髓 ,检查时会产生伪影 ,影响对术后的评价和随访。颈前路钢板广泛应用于颈椎外科中 ,由于铁磁类的金属植入物可产生明显的伪影使图像结构变形 ,导致术后的MRI检查几乎无任何意义。钛是一种非铁磁性的金属 ,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生物相容性好 ,且具有柔韧性强和重量轻等特点 ,现已广泛用作金属植入物的材料 ,然而…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颈椎病多节段前路减压手术中融合与非融合技术组合使用的应用指证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杂交技术治疗涉及多个节段的颈椎病18 例,其中男11 例,女7 例,年龄28~52 岁,平均36.7 岁.18 例中,脊髓型颈椎病8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 例,混合型颈椎病7 例.非融合间隙均为1个,其中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16 例,颈椎动态稳定器2 例.单间隙融合5 例(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2间隙融合11 例,3间隙融合2 例.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定,按Odom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18 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9个月(15~42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改善明显,未出现钛网下沉、假体松动、颈椎反屈、融合节段假关节形成及二次手术.融合节段术后融合时间平均5.2个月(3~9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8分(7~12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9分(12~17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Odom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10 例,良5 例,尚可3 例,优良率83.5%.结论 颈椎病多节段融合手术中选择性组合使用非融合技术,能够减少融合节段,降低长节段融合后邻近节段的应力,为预防邻近节段退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