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62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236篇
预防医学   12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53篇
  1篇
中国医学   176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32.
目的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为NAFLD的预防及发生提供管理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年度体检数据库中18~59岁、至少有2次连续体检记录、基线未发生NAFLD且无重要指标缺失者的数据,观察结局为NAFLD。收集基本信息、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资料,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SPSS 23.0进行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利用建模组资料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选取预测指标,用RStudio软件绘制线图,构建NAFLD发生风险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指数)和校正曲线对建模组和验证组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77名研究对象,其中建模组1585人,验证组792人。本研究共有467人发生NAFLD(累积发病率为19.6%),平均随访时间为(27.06±8.02)个月。其中,建模组NAFLD发病人数为310人(发病率为19.6%),验证组NAFLD发病人数为157人(累积发病率为19.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HR=0.334,95%CI:0.209~0.534)为NAFLD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而体质指数(HR=1.220,95%CI:1.172~1.271)、甘油三酯(HR=1.114,95%CI:1.052~1.18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R=1.252,95%CI:1.054~1.48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R=1.013,95%CI:1.005~1.021)、血尿酸(HR=1.003,95%CI:1.001~1.004)为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利用上述影响因素成功构建NAFLD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的C指数分别为0.789(95%CI:0.766~0.812)、0.777(95%CI:0.742~0.812),校正曲线显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察结果吻合良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NAFLD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NAFLD的发生概率,为早期识别NAFLD高危人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分析应用多层螺旋CT及气道三维重建技术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咽壁软组织和上气道狭窄情况。方法选取该院92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9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全部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及气道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统计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咽壁软组织和上气道狭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舌后区、腭后区及喉咽部的气道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狭窄(P<0.05);观察组患者的咽壁软组织较厚,软腭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及气道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有效地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咽壁软组织和上气道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34.
急性胃肠损伤在ICU病房发病率逐年升高,急性胃肠损伤对脓毒症的预后和治疗都有影响.目前急性胃肠损伤的西医治疗多采取胃肠道减压、抗感染、应用有益菌等基础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急性胃肠损伤则具有安全、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脑肠肽的分泌来控制炎症,修复肠黏膜,调节胃肠动力,从而达到改善胃肠道功能的目的 .本研究基于脑肠肽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胃肠损伤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5.
摘要:目的:观察桂芍子喘颗粒的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方法:采用乙酰甲胆碱和磷酸组胺引喘豚鼠实验观察桂芍子喘颗粒的平喘作用;采用氨水引咳小鼠实验、枸橼酸引咳豚鼠实验观察桂芍子喘颗粒的镇咳作用;采用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泌量实验观察桂芍子喘颗粒的祛痰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桂芍子喘颗粒高剂量组豚鼠引喘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桂芍子喘颗粒各剂量组小鼠和豚鼠咳嗽次数显著减少(P<0.05或P<0.01);桂芍子喘颗粒中、高剂量组小鼠和豚鼠咳嗽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1);桂芍子喘颗粒中、高剂量组小鼠酚红排泌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桂芍子喘颗粒具有一定的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 分析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为及早控制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200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7-2021年共报告暴发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疫情1 725起,报告疫情起数呈上升趋势。南方省份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疫情高峰,北方省份疫情高峰为每年10-12月和次年3-6月。疫情报告地区从东南沿海省份逐步向中部、东北和西部省份扩散。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1 539起,89.22%),其次为企事业单位(67起,3.88%)和社区家庭(55起,3.19%)。人与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1 262起(73.16%),GⅡ基因型为引起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型别(899起,81.58%)。首例病例发病至疫情报告时间间隔MQ1,Q3)为3(2,6)d,疫情规模MQ1,Q3)为38(28,62)例。近年来,疫情报告及时性提升,疫情规模随年份呈下降趋势,二者在不同发生场所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生场所、传播途径、报告及时性和居住地类型是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07-2021年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疫情波及地区范围不断扩大,但疫情发生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疫情报告及时性提升,提高监测灵敏度和及早报告可有效控制疫情发生规模。  相似文献   
38.
低温库作为种质资源保存的最佳途径,对于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但究其研究和发展的水平,低温库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提出一个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呼吸运动各个方向一体化的建模预测。方法 将不同方向的呼吸运动信号分别输入由LSTM组成的顺序嵌入层去捕获历史运动状态的顺序依赖,得到顺序嵌入表示。顺序嵌入表示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实现各个方向的关联嵌入,得到关联嵌入表示。将顺序嵌入表示和关联嵌入表示进行拼接输入由全连接神经网络组成的预测层生成非线性预测分量,并于平行于上述结构的自回归模块生成的线性预测分量相加生成最终的预测。模型的训练采用“预训练+微调”的模式。在我们的实验中,304例呼吸运动轨迹被使用进行模型预训练,7例测评样本被使用进行模型的测试。结果 所提出预测模型相比于其他比较方法取得更准确的预测效果,在7例测评样本不同延迟时间上的3D方向绝对偏差减小平均达70%以上。结论 提出模型在解决精准放疗过程中的系统延迟问题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能提供精准的位置预测。  相似文献   
40.
朱宗萍  王继森  廖婉  陈姣  陈意  杨青松  李锐  马云桐  傅超美 《中草药》2021,52(11):3257-3268
目的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姜黄Curcuma longa抗血管新生作用,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姜黄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考察姜黄挥发油、姜黄素以及姜黄水提液对斑马鱼节间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检测各给药组斑马鱼节间血管生成数,计算血管生成抑制率。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姜黄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姜黄挥发油、姜黄素以及姜黄水提液均可明显抑制斑马鱼血管新生(P0.05),呈剂量相关性,其中姜黄素抑制血管生成作用最强。网络药理学预测发现姜黄共有21种主要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前列腺素G/H合酶2(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2,PTGS2)、维生素D3受体(vitamin D3 receptor,VDR)、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和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等关键靶点,进而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PI3K)-AK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能自发结合。结论姜黄挥发油、姜黄素以及姜黄水提液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姜黄抗血管新生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姜黄对血管新生依赖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