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6篇
综合类   127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2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泌宁颗粒剂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了泌宁颗粒剂中的苍术、川黄柏、大黄及关木通;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栀子甙含量的方法;测定了3批样品中栀子甙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良好.栀子甙的线性范围为1.012~3.036 μg (r=0.9992),平均回收率为102.25% (RSD=0.98%).  相似文献   
72.
目的考察5种大孔吸附树脂对三七芪连汤治疗萎缩性胃炎有效部位———总皂苷和总生物碱的吸附分离性能,确定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三七芪连汤总皂苷和总生物碱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总皂苷和总生物碱吸附量、含量和回收率为考察指标;总皂苷和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泄露曲线和洗脱曲线考察均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果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三七芪连汤总皂苷及总生物碱有良好吸附分离性能,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复方提取物上样浓度为40mg/mL,总皂苷和总生物碱最大吸附量(单位树脂湿体积吸附量)分别为5.28mg/mL和12.38mg/mL,吸附流速为1mL/min,洗脱剂为50%乙醇,洗脱剂用量为8倍量树脂体积,洗脱流速为2mL/min,树脂经95%乙醇和1mol/LNaOH再生后,可重复使用4次。结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在所确定的工艺条件下,可较好地吸附分离三七芪连汤总皂苷和总生物碱,乙醇洗脱物中总皂苷含量达20%以上,总生物碱含量达30%以上,总皂苷和总生物碱的回收率分别达75%和65%以上。  相似文献   
73.
苦参汤有效部位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苦参汤有效部位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以黄芩苷为对照品 ,采用盐酸 镁粉反应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 :黄芩苷在 6 971~ 34 85 7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回归方程为C =0 0 2 2 1A 0 0 0 5 3(r =0 9994 )。黄芩苷平均回收率为 10 3 5 9% ,RSD =0 74 % (n =5 )。结论 :3批样品测定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 ,可用于苦参汤有效部位总黄酮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74.
中药复方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中药复方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关键课题,本文简要回顾了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概况,论述了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结合研究实践,阐明以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所发掘出的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或有效成分(群)为基础,研制创新药物是实现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5.
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热稳定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加热温度和时间对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加热不同时间,对各样品进行HPLC分析。结果: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在加热过程中,生成一系列分解产物,其中异鼠李素为二者所共有。140℃加热3 h或160℃加热1 h,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无明显变化;180℃加热10 m in,可检出分解产物,加热3 h后仍能检测到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及其分解产物;200℃或220℃加热1 h,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及其分解产物均不能被检测。结论:在烘制蒲黄炭时,烘制温度宜控制在160~180℃(170℃),而加热时间也应相应控制在3~1 h(2 h)。  相似文献   
76.
清脑宣窍方有效部位的两个新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霄  石任兵  刘斌  陈玉平  孙建宁 《中草药》2007,38(9):1287-1289
目的研究清脑宣窍方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大孔树脂、硅胶、聚酰胺等色谱方法分离,波谱法鉴定结构。结果从清脑宣窍方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达玛-24(25)-烯-3β,12β,20(S)-三醇-6-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20-O-β-D-吡喃葡萄糖苷(Ⅰ)、2,6,11,15-四甲基-,4,6,8,10,12,14-十六烯单乙酯(Ⅱ)。结论两个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三七皂苷Rt(Ⅰ)和藏红花酸单乙酯(Ⅱ)。  相似文献   
77.
清脑宣窍滴丸治疗急性期腔隙性脑梗死6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清脑宣窍滴丸治疗急性期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的观察。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66例急性期L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评价指标采用改良NIHSS量表和中医临床证候计分法进行评价。结果:LI的中医证候诊断中以风证最为常见,其次依次为火证、瘀证、痰证、阴虚阳亢证、气虚证。通过对两组改善中风证候的疗效分析显示,具有熄风清热,化痰活血作用的清脑宣窍滴丸能够较西药组在改善风、火、痰、瘀证候方面疗效显著。因LI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多符合中风中经络的中医诊断,依据《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中风病中经络诊断标准,观察发现LI患者以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最为常见,其次是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和气虚血瘀证。此外,清脑宣窍滴丸可明显改善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治疗“善忘迟钝、头痛、眩晕、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苔黄”这七个症状上效果显著。结论:两组在总体临床疗效上均具有显著的意义,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8.
棘豆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豆属植物全世界有300余种,在民族医药中有广泛的应用。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三萜皂苷类、生物碱类等,这些化合物主要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综述了近20年来对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毒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HPLC法测定枳实黄酮有效部位中3种二氢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华  李军  石任兵 《中国药房》2008,19(27):2127-2128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枳实黄酮有效部位中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20:80),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83nm。结果: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的进样量分别在0.44~2.20μg(r=0.9995)、0.0256~0.1280μg(r=0.9993)、0.54~2.70μg(r=0.9999)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三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1%、100.33%、99.69%,RSD分别为1.14%、1.47%、1.1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枳实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0.
目的 研究抑郁症慢性应激模型及氯丙咪嗪、四逆散活性成分治疗后大鼠行为学改变和前皮层、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方法分析应激及四逆散活性成分对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以探讨四逆散活性成分抗抑郁的机制。结果 抑郁症慢性应激模型大鼠体重显著减轻 ,进入敞箱后排便次数增多 ,水平和垂直活动明显减少 ,蔗糖水消耗量下降 (P <0 0 1) ,海马 5 HT含量减少 (P <0 0 1) ,皮层DA含量减少 (P <0 0 5 )。四逆散活性成分能升高 5 HT、DA含量 (P <0 0 1) ,进而改善大鼠行为特征。结论 调节 5 HT、DA神经递质是四逆散活性成分抗抑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