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1.
目的建立兔髓核组织体外直接分离培养的方法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的测定。方法取2周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无菌条件下分离出椎间盘凝胶状髓核组织,直接加入含有20%FBS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髓核细胞的形态;细胞爬片培养后进行甲苯胺蓝和番红O染色观察;通过RT-PCR法,免疫组化法检测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的表达;MTT法绘制髓核细胞生长曲线。结果髓核细胞甲苯胺蓝和番红O染色显示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聚糖免疫组化荧光检测呈阳性;RT-PCR鉴定发现细胞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聚糖mRNA表达阳性;MTT生长曲线与体外细胞培养时生长过程相符。结论成功建立了髓核组织直接分离培养方法,原代髓核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为组织工程髓核的种子细胞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2.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中SAT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胃癌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中SATB1 mRNA的转录水平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ATB1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SATB1 mRNA在SGC-7901中的表达程度显著高于GES-1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ATB1在胃癌细胞株的胞浆和胞核内均有分布,呈强阳性染色,而在GES-1细胞中无表达.结论 SATB1在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mRNA和蛋白水平均呈现高表达,提示SATB1的表达水平可能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胃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联合顺铂(DDP)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卵巢癌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体外培养ID8细胞株,将细胞分为对照组、PEDF组和PEDF+DDP组,分别加入PBS、PEDF和PEDF+DDP处理ID8细胞.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CCK-8实验观察每组细胞迁移和增殖.随后,建立C57BL/...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实验通过纤维环穿刺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通过病理组织学、影像学检测分析此种方法的特点。方法:取10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12只,雌雄不限,利用21 G穿刺针分别在兔L3~4、L4~5、L5~6节段刺入纤维环并抽吸髓核约8~10 mg;L1~2、L2~3及L6~7节段只暴露不做穿刺抽吸。造模完毕后,实验兔分别于术后4、8、12、16周各取3只进行指标检测MRI检查,然后处死实验动物获取椎间盘,利用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L3~4、L4~5、L5~6椎间盘髓核MRIT2WI信号强度在术后随时间延长呈现逐渐降低趋势,髓核面积逐渐缩小,椎间隙高度也逐步下降,从术后4周开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进展,番红"O"染色显示纤维环穿刺组髓核内细胞外基质含量逐渐减少。结论:纤维环穿刺法可成功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比较真实地模拟了人类椎间盘损伤后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应用髂骨来源的"双相"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结合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使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并扩增兔肋软骨细胞;使用自体来源髂骨构建"双相"BMG支架材料;将软骨细胞种植与BMG支架材料上构建成为细胞-BMG复合物;将制作好的27只软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将细胞-BMG复合物移植于软骨缺损模型进行修复治疗作为实验组。将BMG支架移植入软骨缺损模型作为材料组;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在术后4周、8周和12周通过大体形态学(依据国际软骨修复协会评分量表)、病理组织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各组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番红O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Collagen II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提示术后12周时实验组的修复组织非常类似于正常关节软骨,组织表面与正常软骨组织平面几乎持平,材料组软骨缺损处得到了部分修复,而缺损组的修复效果较差。按照ICRS量表,大体形态学和病理组织学评分结果提示:术后12周实验组的修复效果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髂骨来源的"双相"BMG结合软骨细胞在体内可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功能的软骨组织,能够应用于再生修复软骨的缺损。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不同穿刺方法注入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82例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案分为A、B两组,每组141例。A组采取极外侧穿刺法经单侧穿刺、双侧注入骨水泥,B组采取椎弓根入路单侧穿刺注入骨水泥。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比较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疼痛介质,包括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P物质(substance P,SP),以及骨密度水平、伤椎解剖参数(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水泥注入量大于B组(P<0.05)。术后12个月A组血清5-HT、SP、PGE2水平低于B组(P<0.05);术后12个月A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大于B组,Cobb角小于B组,VAS、ODI低于B组(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椎弓根入路单侧穿刺法比较,极外侧穿刺法经单侧穿刺、双侧注入骨水泥技术更有利于伤椎解剖结构和功能恢复,且不延长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住院时间,也不增加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风险,术后骨代谢及骨密度改善良好,是治疗OVCFs的安全可靠术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