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促宫缩联合松振疗法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在本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术后第1天起给予促宫缩治疗,连续治疗3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松振疗法治疗,连续治疗5天。结果:2组术后1周子宫三径之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6周子宫三径之和均低于术后1周检测值(P0.01),术后6周,观察组子宫三径之和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复旧有效率为93.88%,高于对照组的75.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天,观察组子宫底下降高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恶露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促宫缩联合松振疗法可促进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效果大于单纯促宫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槲皮素(quercetin)体外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线粒体在诱导凋亡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10、30、60和100μmol/L槲皮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MMC-772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Annexi-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吖啶橙(acridine or-ange,AO)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时形态变化;JC-1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变化。结果:槲皮素体外能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P<0.01),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呈现量效和时效关系。10、30、60和100μmol/L槲皮素作用72h引起的细胞抑制率(F=343.71,P<0.01)和凋亡率(F=234.17,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槲皮素作用48h后,AO染色图片可见细胞膜呈泡状膨出和凋亡小体等。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结论:槲皮素体外能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发生,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游离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CAD/CAM)的方法。方法对11例患者(成釉细胞瘤8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下颌牙龈癌2例)术前应用三维模拟技术进行模拟手术,利用快速成型机制作出与患者下颌骨实际大小和外形完全一致的实体模型和手术辅助导板,在模拟修复完成的下颌骨模型上预成形重建钛板。手术中,一组根据术前设计的截骨方案切除病变下颌骨;另一组利用辅助导板在不断蒂状态下对腓骨进行精确的分段截骨,将截开的腓骨段准确塑形后,用预成形重建钛板加以固定,待受区准备完成后断蒂移植。结果11例患者移植的腓骨肌(皮)瓣均存活,术中移植腓骨所截取的长度合适,截骨、塑形、定位速度明显加快。术后随访1~24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下颌骨重建形态及固位良好,颞下颌关节就位准确,口内检查剩余牙列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在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手术难度与风险,节省手术时间,还可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8.2岁)行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进行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根据不同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组织瓣类型对缺损进行修复,并对术后效果和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例游离皮瓣面积6 cm×10 cm72岁,平均年龄68.2岁)行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进行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根据不同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组织瓣类型对缺损进行修复,并对术后效果和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例游离皮瓣面积6 cm×10 cm8 cm×10 cm,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近期及远期随访效果满意,供区无功能受限。结论:股前外侧组织瓣组织量丰富,可塑性良好,是修复颌面部软组织较大缺损的理想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15.
16.
正自1977年Andreas Grüntzig完成世界上首例冠状动脉(冠脉)球囊扩张术以来,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得到迅猛发展。随着器械不断改进,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治疗理念不断进步,从最初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到裸金属支架(BMS)的置入,再到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临床应用,介入治疗的效果和预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支架置入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支架内再狭窄(ISR)、血管内皮愈合延迟、支架 相似文献
17.
对290例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 了解城乡老年人的口腔健康信念、行为及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 对阜阳城乡 6 5~ 74岁组被抽样调查人群进行口腔健康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城乡人群的知信行有显著差别 ;是否刷牙、刷牙方法与受教育程度有显著性差异 ,经济收入与就医次数密切相关 ,城市与农村接受口腔健康信息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人群普遍缺乏口腔健康知识 ,有不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及行为。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6月~2013年6月,恶性梗阻性黄疸120例,在PTCD术后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按就诊顺序依次分入观察组(加用异甘草酸镁100 mg/d)和对照组(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00 mg/d)各60例。治疗7天后,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白蛋白( ALB)、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 ALP)、总胆红素( TBil)、直接胆红素( DBil)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核因子κB( NF-κB)的变化;观察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TBil、DBil、ALT、AST、ALP、TNF-α、NF-κB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ALB、γ-GT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2组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后异甘草酸镁治疗肝功能损伤对恢复肝功能、消退黄疸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评估生存优势与安全性,比较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伴D3淋巴结清扫术(LLD3)与高位结扎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NKI、维普、万方中自建库至2019年5月收录的比较LLD3与高位结扎术治疗乙状结肠癌或直肠癌的相关文献。采用Stata 14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两组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量及5年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LD3组吻合口漏、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高位结扎组(OR=1.69,95%CI=1.29~2.23;OR=2.45,95%CI=1.39~4.33),但LLD3组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WMD=-6.82,95%CI=-12.58~-1.06)。结论:LLD3可获得与高位结扎相近的淋巴结清扫数量、等效的长期生存收益,同时可降低吻合口漏、排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具备传统观点中两种标准结扎方式的优势,更适合乙状结肠与直肠癌手术。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 目前手术切除依旧是胰腺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采用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RDP)还是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DP)争议很大。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RDP与LDP在治疗胰腺恶性肿瘤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获得循证学证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比较关于RDP与LDP治疗胰腺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3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共2 940例患者,其中997例行RDP,1 943例行LDP。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LDP比较,RDP的保脾率提高(OR=2.31,95% CI=1.37~3.90,P=0.002),术中中转开腹率(OR=0.36,95% CI=0.24~0.52,P?0.000 01)、90 d再手术率(OR=0.46,95% CI=0.24~0.89,P=0.02)和30 d病死率(OR=0.18,95% CI=0.06~0.53,P=0.002)均降低,手术时间延长(MD=-40.09,95% CI=-77.64~-2.54,P=0.04),淋巴结清扫数量增多(MD=2.06,95% CI=0.65~3.47,P=0.004);而在术中出血量、总并发症率、伤口感染、胰瘘、住院时间、90 d再入院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当前的证据表明,与LDP比较,RDP能提高保脾率和淋巴结清扫数目,降低中转开腹率、90 d再手术率及30 d病死率。这表明RDP与LDP在胰腺恶性肿瘤治疗上有着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还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